它能幫我們找到太陽系新任「第九大行星」嗎?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

2016 年天文學家為了解釋太陽系系外天體一種奇怪的聚集現象,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太陽系內的「第九大行星」,並有望在五年內觀測到該行星。目前為止研究已持續超過兩年。雖然還未能實際觀測到質量可能是地球十倍大的「第九大行星」,但研究有了新的進展。

圖片來源:NAS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天文學家在海王星之外發現了一個與太陽系內行星軌道截然不同的天體,這一結果近期發表在 ArVix 預印本平臺上。太陽系內的行星均在一個近似圓盤狀的軌道面內運行。而新發現的天體 2015 BP519 軌道十分特殊,其軌道面高度傾斜,與太陽系軌道面夾角為 54 度。為了研究這顆行星特殊軌道面的形成原因,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博士朱麗葉·貝克爾(Juliette Becker)等人對太陽係數百萬年來的結構進行了模擬。

只有當她們假設太陽系內存在「第九大行星」時,模擬結果才能很好的解釋以下現象:2015 BP519在第九大行星的重力作用下,擁有了高度傾斜的軌道面。論文第一作者貝克爾說:「相信『第九大行星』假說的人,會把這當成其存在的證據之一。但不相信假說的人很可能會認為,現在只有這一個天體的軌道是這樣的,一個特例說明不了什麼。」

提出「第九大行星」假說的加州理工學院(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天文學家麥克·布朗(Mike Brown)和康斯坦丁·巴特金(Konstantin Batygin)在得知貝克爾的結果後,欣喜若狂。巴特金表示,他們之前的理論工作表明,類似 2015 BP519 的天體有可能會受到未知行星的重力影響,形成高度傾斜的軌道。

巴特金說:「我在做計算把太陽系已知結構搞清楚的同時,也能發現海王星外這些軌道高度傾斜的天體。」他還補充道:「我越來越覺得太陽系裡要是沒有『第九大行星』,這些現象就很難解釋得通。」當然這一發現並不能證實「第九大行星」確實存在。天文學家們目前依舊只能通過觀察遙遠天體的運動,並結合計算模擬手段間接推斷出這一大質量行星的存在。

「第九大行星」之爭

有關「第九大行星」的理論 2014 年首次出現。當時天文學家斯科特·謝潑德(Scott Sheppard)和查德·特魯希略(Chad Trujillo)發現柯伊伯帶(Kuiper Belt,海王星軌道外存在冰態行星和巖質行星的區域)的六顆小行星存在一種神秘的聚集現象。它們的軌道均以相同的方式傾斜,如果沒有外力作用,這種排列很難產生。謝帕德和特魯希略認為,陰影區中隱藏著一顆大質量行星,扭曲了附近小行星的軌道。布朗和巴特金為了解開這個謎題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幾個月的研究過後,他們提出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太陽系中存在一顆質量很大、足以影響附近小行星軌道的「第九大行星」。

「第九大行星」可能運行的軌道(橙色);圖片來源:TheAtlantic

對這一假說支持和懷疑的聲音摻半。懷疑者認為,布朗和巴特金使用的數據具有主觀性——人類易於看到自己所期望的事物。引起天文學家爭議的現象——海王星外六個天體的特殊聚集,可能並沒有什麼奇怪之處。也許這只是由於望遠鏡觀測視野較狹窄而產生的假象,在我們觀測不到的廣闊空間中並沒有什麼聚集現象。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格雷戈裡·勞克林(Gregory Laughlin)則認為貝克爾的發現為假說提供了堅實依據,不過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如果某項事物的發現會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名譽,人們就會調動所有的資源去尋找它。

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得到有失偏頗的結論。在誘人利益的驅使下,人們更傾向於走捷徑。」舉個例子,布朗和巴特金在嘗試用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第九大行星」的時候,一直用一個 19 世紀的故事來警示自己:法國數學家奧本·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繼 1846 年發現海王星之後,還提出在太陽和水星之間存在火神星(Vulcan),但後來證實他錯了。貝克爾及其團隊正嘗試發現更多類似 2015 BP519 的行星,好進一步證實這項假說。理論上來說,每多發現一個類似的天體,天文學家們就能進一步縮小「第九大行星」的範圍,直到用望遠鏡真正捕捉到這個行星的身影。

撲朔迷離

但與此同時,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的天體物理學家安瑪麗·馬迪根(Ann-Marie Madigan)認為,未來的發現實際上可能不會支持「第九大行星」的假說。馬迪根說,2015 BP519 的特殊軌道可以用她有關天體聚集的理論來解釋,這和一個隱藏的大質量行星沒有關係。這種聚集可以用小天體間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它們散布在外太陽系,總質量有十個地球那麼大。

單單一個小天體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引力,但是它們的集體運動會擾動附近天體的軌道。在 2015 年的一篇論文中,馬迪根預測這種機制會導致像 2015BP519 這樣的天體軌道偏離太陽系平面。馬迪根說:「我把這稱為『自引力(self-gravity)』機制。我相信是小天體群造成了行星軌道傾斜的原因,這不需要假設新的東西。如果我們相信這是因為存在『第九大行星』,是它造成了太陽系外行星的這種奇怪現象,那麼下一步就要思考,『第九大行星』怎麼會在那兒?」

巴特金和馬迪根是朋友,他說自己無法用計算機模擬出「自引力」機制下的太陽系模型。如果模型最終能被模擬出來,他們得到的柯伊伯帶圖片也會與現有結果相矛盾。巴特金說:「但你還能再提出一個不需要『第九大行星』的假說嗎?好吧,確實有。」布朗和巴特金亟待發現下一個有利證據。但他們更希望的是直接觀察到『第九大行星』。他們甚至已經有點不耐煩了,好像這顆行星幾個月前就應該被發現。巴特金抱怨:「當然,顯而易見的(下一步)就是直接找到這顆該死的行星。」

勞克林認為,即使找不到「第九大行星」,在太陽系邊緣搜尋一番也很有價值。這裡的冰態行星和巖質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的產物,我們對他們的研究越深入,對太陽系在宇宙中的形成過程就越清楚。外太陽系的小天體「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太陽系在銀河中的特殊性,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勞克林如是說。他說:「太陽系確實很特殊,而理解這種特殊性的線索,就隱藏在太陽系邊緣那些原始的天體中。」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Marina Koren|來自:來自:科研圈/keyanquan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不是冥王星,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冥王星被除名恢復行星無望,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 第九大行星或來自於太陽系外,質量堪比10個地球,哈勃能找到它嗎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先說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是包括冥王星,但是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協會清出行星的行列,所以太陽系剩下了8大行星。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早在2016年1月就有消息傳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雜誌上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軌道運行異常現象,它們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在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後,我們常識中「太陽系具有九大行星」便變為了「太陽系具有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天文學家們不得不懷疑在海王星之外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而且這顆行星應該很大,因為它能夠強有力地束縛住很大一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使得它們不會通過橢圓軌道在軌道的一些位置上能夠相對海王星更加接近太陽,而總是離海王星遠遠的。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是地球生存的家園。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第九大行星的存在或可確定,雖是個大個頭,但想找到它卻太難
    說起第九大行星,我們首先都會想到冥王星,因為十多年前它還是公認的第九大行星,然而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1月被天文學家們踢出了行星的行列,降級為矮行星,所以目前我們的太陽系的行星是八顆,由內向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發現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000倍,距離太陽超過900億公裡,比第八行星海王星遠了20倍,該行星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1萬至2萬年。如果該天體真的存在,將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如果這一天體被證實,就重現了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發現過程。當年海王星也是先進行計算,從理論上發現,後得到觀測證實,所以被稱為「筆尖上的發現」。
  • 太陽系行星軌道傾角謎團將解:或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運用假想中第九大行星與其他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能夠證明在一定參數條件下,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將能夠自然地造成太陽自轉軸從最初的垂直黃道面到出現一定的傾角。」因此,第九大行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關於太陽系傾角謎團的可檢驗的解釋。而根據法國蔚藍海岸天文臺(C?
  • 太陽系內存在黑洞嗎?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第九大行星的來歷從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以來,太陽系一直就是九大行星,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紀初,接二連三的在柯伊伯帶發現數個和冥王星大小類似的天體,使得冥王星的地位突然變得非常尷尬,因此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開除出了行星行列,從此我們只剩下了八大行星。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或許要出現
    ,他們把這個神秘的未知行星稱為「第九大行星」。軌道計算表明,如果第九大行星存在,它的質量將為地球的10倍,軌道為橢圓形,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約為10000到20000年。它離太陽最近的距離也不會小於地日距離的200倍(即200個天文單位,簡稱AU),比冥王星遠得多,位於柯伊伯帶的冰雪世界中。從來沒有人見過第九大行星,但研究者已經根據柯伊伯帶中幾個天體的運動規律推斷出了它的存在。
  • 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原標題: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20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 「X行星」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才是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筆者:三體-小遙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冥王星被確立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相關概念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不少人為此感到十分遺憾,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應該存在第九大行星,它被命名為「X行星」,是人們探索的重要目標。近年來,通過對柯伊伯帶的研究,科學家們獲得了寶貴的資料,他們驚奇地發現,在柯伊伯帶有一部分小行星的軌道延伸已經超過了人們的估測範圍,還有一部分擁有與其他行星軌道垂直的運行軌跡。
  • 我們能給黑洞拍照,卻找不到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是為什麼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原本是有九大行星的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的行列。冥王星已經降級為矮行星了,於是,現在太陽系只剩下八大行星了。但是,科學家們依舊相信太陽系存在著第九大行星,並且正在努力地尋找它的存在。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然一無所獲。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是否存在?
    今夜,讓獵戶座來為你指明夜空中那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大概位置。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到過這顆太陽系行星,有時也被稱之為X行星。如果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很大很遙遠。但是——依舊是理論上來說——有它存在的依據(也有它不存在的依據),對於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來說,對它的搜尋已經持續了幾年。兩名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聲稱已掌握堅實的理論依據,證明第九大行星沿著一個奇異的、極其狹長的軌道運行。然而,最近一些天文學家根據他們的數據做出了其他解釋,認為並不一定是第九大行星存在的證明。
  • 太陽系邊緣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這是我們從小在學校裡學到的「常識」。然而在2006年,由於冥王星被「開除」大行星資格,太陽系只剩下了「八大行星」。不過現在事情可能又將出現變化,科學家們近日宣稱他們似乎找到了太陽系外圍隱藏的另外一顆大行星存在的跡象,如果這一發現能夠被證實,那太陽系就將重回「九大 行星」的時代。
  • 太陽系邊緣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如果它的存在得到證實,那麼太陽系重回「九大行星」時代將會是毫無懸念的 由於我們目前並不知道這顆行星究竟在它軌道的什麼位置上,因此理論上說世界各地的天文觀測機構應該都有機會率先發現它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月22日消息,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這是我們從小在學校裡學到的「常識」。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一個古怪的現象讓它浮出水面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並且位於宜居帶上,生命的出現是地球區別於其他行星的重要標誌,很有可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星球。在人們的探索過程中,除了了解地球的環境和相關信息外,科學家們也致力於探索整個太陽系的歷史,尋找第九大行星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 第九大行星出世?NASA:巨大行星暗藏太陽系
    在對於宇宙已經進行了諸多探索的科學家,有一個謎題至今卻還在爭論——我們的太陽系,是否還有第九大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它揭示了銀河系中一個奇怪的小群體,其質量是地球的0.5到20倍。這與行星九的預測完全一致。新的研究表明,第九行星和它在我們太陽系中所造成的一切破壞可能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一種更罕見的東西。尋找被稱為「第九大行星」主要依據是海王星的行為。在這裡可以看到第九行星的假想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