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大行星或來自於太陽系外,質量堪比10個地球,哈勃能找到它嗎

2020-12-04 科普大世界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先說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是包括冥王星,但是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協會清出行星的行列,所以太陽系剩下了8大行星。但是前幾年有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一些柯伊伯帶天體的運行規律後發現那裡還隱藏著一顆行星,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0倍大,然而這個星球的運行軌跡還不為人知,科學家們至今沒有發現這顆行星的影子。

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早在2016年1月就有消息傳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雜誌上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軌道運行異常現象,它們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這一情況在自然情況下出現的機率非常小,只有1/14000(0.007%),所以它們的軌道現象不應該是巧合,於是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運行時影響了它們的軌道,才出現了這種現象,通過數據計算發現,這顆未知天體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或地球質量的10倍,只比天王星和海王星小一點,卻比地球,金星,火星,水星這四顆行星的質量都大得多。

不過想尋找這顆行星就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它的軌道距離太陽非常遠,推測其軌道與太陽的距離為240到870億公裡之間,還有個說法認為其遠達2250億公裡,因此被認為是遠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它環繞太陽公轉一圈很可能一萬年。

我們都知道哈勃望遠鏡是功能強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它甚至可以看到遠達130億光年外的天體,其視力直擊宇宙之初,那麼動用哈勃望遠鏡去尋找這顆天體,可以發現它嗎?

其實就是動用哈勃望遠鏡,也很難觀測到第九大行星,因為哈勃望遠鏡是光學望遠鏡,它只對有可見光的天體敏感,而明星都是不發光的天體,極遠距離上的行星即便能反射太陽光,其光線也非常微弱,第九大行星遠在數百甚至數千億公裡之外,想依靠它反射的微弱的太陽光去觀察它,毫無疑問是相當困難的。而且第九大行星的軌道非常長,天文學家們也不知道現在它具體在哪個位置,甚至連它的軌道位置都無法確定,因此即便想用哈勃望遠鏡去尋找它,可以說也是無從找起。

第九大行星距離太陽和其他八大行星那麼遠,那它是怎麼來的呢?天文學家認為它並非形成於太陽系中,而是太陽引力捕獲的一位系外闖入者。

相關焦點

  • 它能幫我們找到太陽系新任「第九大行星」嗎?
    雖然還未能實際觀測到質量可能是地球十倍大的「第九大行星」,但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巴特金表示,他們之前的理論工作表明,類似 2015 BP519 的天體有可能會受到未知行星的重力影響,形成高度傾斜的軌道。巴特金說:「我在做計算把太陽系已知結構搞清楚的同時,也能發現海王星外這些軌道高度傾斜的天體。」他還補充道:「我越來越覺得太陽系裡要是沒有『第九大行星』,這些現象就很難解釋得通。」當然這一發現並不能證實「第九大行星」確實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新證據:質量地球十倍 軌道奇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自從今年初發現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能證實該行星存在的證據。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是一月初發現該行星的科學家之一。他前不久發推特稱,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的證據,能證明該行星的存在。這顆巨大的行星藏身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質量是地球的十倍,屬於與天王星和海王星類似的氣態行星。
  • 不是冥王星,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冥王星被除名恢復行星無望,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 第九大行星的存在或可確定,雖是個大個頭,但想找到它卻太難
    說起第九大行星,我們首先都會想到冥王星,因為十多年前它還是公認的第九大行星,然而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1月被天文學家們踢出了行星的行列,降級為矮行星,所以目前我們的太陽系的行星是八顆,由內向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600億公裡外,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為什麼10年後才能發現?
    ,科學家發表了兩篇獨立的科學論文,分別預言,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將在未來10-15年內進入天文學家的視野。另一片論文發表在《物理學報告》(Physics Reports)上,估計了第九大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十倍,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是600億公裡,這相當於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400倍。這顆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位於位於柯伊伯帶(the Kuiper Belt),這裡是太陽系的邊緣地帶,比冥王星距離太陽還要遙遠。
  • 發現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000倍,距離太陽超過900億公裡,比第八行星海王星遠了20倍,該行星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1萬至2萬年。如果該天體真的存在,將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如果這一天體被證實,就重現了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發現過程。當年海王星也是先進行計算,從理論上發現,後得到觀測證實,所以被稱為「筆尖上的發現」。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是地球生存的家園。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
  • 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六顆外海王星天體被幹擾,質量大於5個地球
    根據對Sedna、2012VP113、2004VN112、2007TG422、2010GB174、2013RF98等6顆較大質量外海王星天體的軌道分析,科學家進一步懷疑在400個天文單位以上的距離上,還有至少一顆大質量天體存在,其質量在5個地球質量以上,上限為20個地球質量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是否存在?
    今夜,讓獵戶座來為你指明夜空中那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大概位置。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到過這顆太陽系行星,有時也被稱之為X行星。如果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很大很遙遠。但是——依舊是理論上來說——有它存在的依據(也有它不存在的依據),對於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來說,對它的搜尋已經持續了幾年。兩名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聲稱已掌握堅實的理論依據,證明第九大行星沿著一個奇異的、極其狹長的軌道運行。然而,最近一些天文學家根據他們的數據做出了其他解釋,認為並不一定是第九大行星存在的證明。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後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體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產生疑問。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在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後,我們常識中「太陽系具有九大行星」便變為了「太陽系具有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天文學家們不得不懷疑在海王星之外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而且這顆行星應該很大,因為它能夠強有力地束縛住很大一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使得它們不會通過橢圓軌道在軌道的一些位置上能夠相對海王星更加接近太陽,而總是離海王星遠遠的。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或許要出現
    軌道計算表明,如果第九大行星存在,它的質量將為地球的10倍,軌道為橢圓形,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約為10000到20000年。它離太陽最近的距離也不會小於地日距離的200倍(即200個天文單位,簡稱AU),比冥王星遠得多,位於柯伊伯帶的冰雪世界中。從來沒有人見過第九大行星,但研究者已經根據柯伊伯帶中幾個天體的運動規律推斷出了它的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許是個保齡球大的東西,然而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但是天文學家們通過柯伊伯帶中部分星體的引力攝動現象發現還有一個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10倍左右的星體沒有被我們發現,這個極為可能存在的還未被發現的星體,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潛在的「第九大行星」,又被叫做「行星x」。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竟然是黑洞?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7月12日消息稱,美國哈佛大學和黑洞倡議組織(BHI)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用於搜索太陽系外圍區域的黑洞蹤跡,並以此一次性確定理論假設中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實性質。這篇日前被《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接收的研究論文強調了「未來時空遺產調查」(LSST)任務對吸積耀斑的觀測能力:耀斑的存在有可能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是黑洞」提供答案。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相反,可能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黑洞呈現出一種非常不同的形狀。五年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數據揭示了大量的透鏡現象。在這些事件中,前面的物體被大質量的物體放大,這使天文學家能更好地觀察後面更遠的物體。這項調查試圖探測來自遙遠恆星和星系的亮度變化。它揭示了銀河系中一個奇怪的小群體,其質量是地球的0.5到20倍。這與行星九的預測完全一致。
  • 太陽系內存在黑洞嗎?為什麼有人說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內核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可能是個小黑洞,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
    而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學界一直議論紛紛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葡萄柚大小的微型黑洞。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的行星定義重新修訂後,冥王星(1930年發現)從太陽系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為此引發了學界長期兩極爭論。其實在當初冥王星發現後,科學家就發現它和其他的行星有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