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向我們比心心,而我們卻把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從此9大行星變成8大行星。
這是一條暴露年齡的科普,在2006年8月24日之前,我們學習的天文知識裡面,太陽系都是有9大行星的,從1930年冥王星被發現到2016年間看天文常識,都是有九大行星,而00後的小朋友們上學後,教材已經恢復八大行星,最可憐的大約是06年左右學習這些知識的孩子們,畢竟暑假前還是九大行星,暑假後就變了。
冥王星為何被降級,天文學家到底掌握了什麼證據貶了它?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
天上的星因為望遠鏡的出現,被我們看得越發清楚,在我們有了更高級的天文望遠鏡、太空望遠鏡甚至太空飛行器後,我們對天上星的了解有質的飛躍。它們本沒有名,為了人類交流的方便,看星定位記錄星象等,我們給他們取了名,隨著認知加深,並為他們分了類。天文學家分類,是需要定製合理且邏輯清晰、能夠服眾,得到廣泛認可的標準。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三者
相同點:自身不會發光;圍繞恆星轉。
主要區別
三者最大的區別是體積,我們在定義他們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小,
按體積來說: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其中,行星要求最為苛刻,咱們就單說太陽系(其他星系過於遙遠,了解較少),能躋身為行星的必須同時滿足質量足夠大,體積、質量較大,但是未能形成恆星的天體,其質量足夠能克服固體引力,近於球體(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後,方能近似於球體)繞著太陽轉公轉軌道範圍內沒有比自身大的天體,能夠清理自身公轉軌道區域內的其他物體
而矮行星和小行星很多是共用軌道,主要是無法滿足行星要求的第3條。
行星的3個條件是有相互關聯的,如果一個天體其自身質量夠大,就會趨近於球體,同時靠自身強大的引力清除掉通軌道內的其他物體。
冥王星上位與降級
弄清楚了三者的定義,我們再回到冥王星身上。
在天文望遠鏡發明之前,古人用肉眼就發現了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隨著望遠鏡的出現,以及偉大的牛頓的經典力學與萬有引力定律,科學家對太空的觀望仿佛長了翅膀,對天體的運動規律仿佛掌握在公式之中。
在天王星、海王星陸續被發現後,人們一直在尋找第九大行星——X行星,1930年年僅26歲的 湯博在勞維爾天文臺工作,他根據其他天文學家的推測,利用比較法,發現了冥王星,他用固定位置不同時間拍攝的星空照片進行對比,尋找星空中有位置移動的物體,最終利用這種方法他確定了冥王星的存在。如圖,當年發現冥王星時拍下的照片,湯博通過對比發現了移動的冥王星(其他恆星相對地球來說是恆定不動的,只有太陽系內的行星會有較大的移動)。
而當時天文學家對冥王星的體積推算有誤,最初以為它的體積是地球的好幾倍大,那麼它就符合當時預期的大行星,被列入太陽系九大行星,湯博也因此獲得了天文學學位。
但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天文學家從未停止對外觀望與研究,對冥王星的質量每一次估值都在減小,在1987年發現了冥王星的第一顆衛星,也讓天文學家藉此測量冥王星的質量,結果它只有地球質量的2%,同時天文學家也無法找到冥王星以外的行星,這個時候已經有人質疑冥王星作為大行星的地位了,因為它的質量比已發現的木星的一些衛星都要小,遠小於其他八大行星。
到了1992年,天文學家陸續在冥王星附近發現更多天體,早在1950年那會,柯伊伯和埃吉沃斯就有預言,在海王星外部有原始星雲的殘留物,92年終於確定發現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至此更多的人開始質疑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它的大小與柯伊伯帶小行星的大小差不多,軌道位於柯伊伯帶,只是因為它的發現比其他柯伊伯帶要早,所以被冠以了行星。在柯伊伯帶確定之後,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天文館和博物館中就已經有了眾多的異議,認為冥王星不該屬於行星。
最終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會議上,天文學家們齊聚布拉格,用投票表決的方式,決定冥王星分類歸屬,同時他們定義了行星的3大標準,在大多數人的選擇下,冥王星由於不符合上面講到的第三條,它沒能清理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所以被踢出了大行星,降級為矮行星。
結局
冥王星在大行星行列待了86年,它估計並不在乎人類天文學家對它的定義,但是地球上的很多人們,對這些定義命名可是在乎的很呢,畢竟考試答案要統一嘛,畢竟有情懷在裡面,畢竟研究這麼久總要有個確定成果。
對冥王星念念不忘的人們有比如:湯博長期居住的新墨西哥州的州民們,就不同意IAU最終的決定,州議院通過了一項議案來紀念湯博,在新墨西哥州,冥王星永遠屬於大行星!
關注科學黑洞探索,帶你一起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