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天文學家:新的行星定義是一個重大進步

2020-11-25 央視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5日 17: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洛杉磯8月24日電(記者 陳勇)曾認為自己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發現者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麥克·布朗24日表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新通過的行星定義是科學的,而且是人們對太陽系認識的一個重大進步。

  去年7月,布朗宣布發現了一顆名為「2003UB313」的太陽系天體,並初步認定這個天體的直徑大於冥王星。因此布朗宣布,這個被非正式命名為「齊娜」的天體,有資格成為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並說要「改寫教科書」。

  布朗的發現使天文學家注意到原有行星概念的漏洞,也是促成本屆大會制定更科學的行星定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的行星定義出臺之後,教科書勢必改寫,不過卻不是按照布朗當初的宣言。

  對於這個新定義布朗24日說,儘管他個人喪失了「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發現者」的榮譽,略有失望,但他還是支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決議,因為這個新的行星定義「在科學上是正確的」,而且是天文學界對太陽系認識的「一個重大進步」。他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作出了勇敢而正確的決定。」

  布朗認為,習慣「九大行星」的公眾開始可能難以接受新的行星定義,但最終他們會理解這個更科學的定義,大約一代人之後,人們就會習慣於「八大行星」的太陽系。

  布朗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的時候說,按照新的定義,冥王星和他發現的「齊娜」都屬於「矮行星」,讓他自豪的是「齊娜」迄今還是太陽系最大的矮行星。他說,「齊娜」給冥王星「搖搖欲墜」的行星地位「最後一擊」,直接促成了更科學的新行星定義,他也為此感到高興。

  事實上,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第一個確定十二大行星的決議草案時,布朗就是一個反對者。他當時指出,與這個草案相比,他寧可支持「八大行星」的定義。

  布朗說,如果冥王星在今天被發現,它絕對不會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因為在太陽系外圍的柯依伯帶,可能有多個天體比冥王星還大。布朗一直致力於觀測柯依伯帶天體,他說,他還有可能發現更大的「矮行星」。(完)

責編:石豔

相關焦點

  • 主流天文學界對行星的定義是什麼?
    新的信息讓我們重新思考並重新評估我們分類天體的方式,從而更好地去理解它們。質疑既有的理論、觀察天體分類的破綻都可以萌生出新的觀點和想法。進化的定義給行星的定義反映了我們對太陽系的起源、構造和演化的理解,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歷史上,符合行星標準的天體發生過改變。
  • 科普:解讀新的行星定義
    正於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就新的行星定義決議草案進行討論和表決。根據這一決議草案提出的定義,目前太陽系有12顆行星,將來這個「陣容」還可能擴大。  美國天文學會發言人史蒂芬·馬蘭博士向新華社記者提供的材料介紹說,新的行星定義包括兩點: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裡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 新聞特寫行星定義:爭議中表決
    隨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行星定義決議草案最終版本的出臺和投票時間的迫近,天文學家關於如何定義行星的爭議似乎愈加激烈。  一位名叫傑姆斯·卡斯韋爾的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如果根據決議草案的最終版本,將太陽系的天體分為「經典行星」、「矮行星」以及「太陽系小天體」,那麼該版本最嚴重的一個缺陷就是對「行星」本身的定義隻字未提。
  • 新行星定義出臺 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顆
    【搜狐科學訊】據美聯社報導,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布拉格大會24日晚的投票表決中,新的行星定義被通過。依據此定義,冥王星自動失去行星身份,太陽系原有的九大行星僅剩下「八大」。  一位北愛爾蘭的女天文學家對表決結果頗為滿意,「如果我們使用一個有爭議的行星定義作為保護傘,將一些矮行星都包括進來的話,我們會招來嘲笑的。
  • 新行星定義意在彌合傳統行星概念與新發現差距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楊駿)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投票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許多人感到不解,為什麼從兒時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陽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義,而冥王星又因何被「降級」?  「行星」這個說法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指太陽系中的「漫遊者」。
  • 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冥王星是行星,還是矮行星?總之,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冥王星是不是行星是公眾間一直在熱議的話題。然而,大多數專業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對行星和小行星的界限劃分有一定的主觀性。然而,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地位的改變在混淆的同時但作用有限,所以它仍然可以被認作是一顆行星。關於構成行星的確切和普遍標準尚未商定,我們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一個被大部分科學家認同的標準。
  • 九大行星變成八大行星,從冥王星的浮沉窺探科學的進步
    天王星發現者赫歇爾而且發現新行星的科學意義也非常巨大,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地球是一顆行星,如果能發現一個新的行星,就意味著可能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這些新行星的發現過程,也是一個論證科學理論的過程。比如,在天王星被發現以後,大家計算它的軌道總是不對勁,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只能有兩個,要麼是偉大的牛頓萬有引力理論錯了,要麼就是還有新的行星在用引力幹擾天王星的轉動。當時的人們認為牛頓是不可能錯的,那麼肯定就是還有新的行星在幹擾天王星的運行。
  • 太陽系或存在第9顆行星,質量是地球10倍,天文學家推測來自系外
    然而在2008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對行星下了新的定義,按照新的定義,冥王星就不再屬於行星行列,因此,冥王星被降級為了矮行星,從此,太陽系也由擁有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難以琢磨的太陽系第9顆行星。但最近的一些新研究可能能夠證明這一神秘的「第9顆行星」是真實存在的。
  • 徵集令:提出您對行星定義關心的問題 專家解答
    江蘇省天文學會副秘書長嚴家榮認為,有關行星定義的決議草案一旦通過,可以說是「天文學上的巨大進步」,是「人類認識太陽系的新的裡程碑」。  <<<參與評論,大行星等於大塊頭?  新成員 太陽系將增三兄弟  除了原有的9顆行星外,太陽系行星家族將新增3個成員:「穀神星」、「卡戎」和「齊娜」。據江蘇省天文學會副秘書長嚴家榮介紹,義大利天文學家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直徑952公裡,超過了800公裡的標準。
  • 為什麼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身份?行星定義是怎樣的?矮行星又是什麼
    你也許聽說了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Tombaugh)於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於是在1930年到2006年間,冥王星輕輕鬆鬆成為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這一切的轉變發生在2006年。
  • 冥王星被踢出局,新的「第九大行星」將出現?
    冥王星被踢出局,新的「第九大行星」將出現?第九大行星存在於太陽系邊緣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是天文學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近日,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們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一顆巨大的行星正沿著一條離奇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該天體被研究人員們暫稱為"第九大行星"。研究者通過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推測出了這顆行星的存在,但從未直接觀測到過這個天體。
  • 被天文學家除名的冥王星,還有機會重回「九大行星」行列嗎?
    人類對於大行星已經做了新的定義,冥王星永遠都不再可能回到大行星的陣列,就說一個最簡單的理由:如果冥王星回歸九大行星之一,那麼柯伊伯帶中其他和冥王星類似的天體就是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冥王星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屬於矮行星的陣容。
  • 太陽系新行星定義……蔣世仰
    (節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蔣世仰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中撰寫文章指出,在2006年8月13到25日的第27屆大會上,在進行深入討論後經過表決確定了新星定義和相關的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的分類與規範。文章根據歷史順序,較系統地介紹這個問題的發展脈絡。
  • 科學家對行星定義再次爭辯
    但是後來,科學家對行星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冥王星也因此被踢出了九大行星,太陽系從此就只有八大行星。    自從2006年的第二十六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從新定義、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以來,有一些天文學家一直在反擊。
  • 美媒:天文學家觀測到疑似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
    來源:經濟日報美媒稱,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SPHERE)發現,小行星健神星可以被歸類為矮行星。健神星是小行星帶中僅次於穀神星、灶神星和智神星的第四大天體。天文學家發現,健神星是球狀的,有可能取代穀神星,成為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作為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健神星滿足了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四項要求中的三項:繞太陽運行,不是衛星,而且與行星不同,它沒有清理軌道周圍區域。最後一項要求是,它的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把它拉成一個大致的球形。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小東西,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如果冥王星也能夠稱之為行星,那太陽系的行星遠不止九顆,因為在柯伊伯帶仍然有跟冥王星差不多的天體存在。2006年,在巴西聖保羅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全世界的天文學家投票通過了新的行星定義。這個新定義規定,在繞著太陽旋轉的圓球中,只有能夠靠自身引力「把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的那些,才能有資格被稱作是「行星」,而冥王星的身邊卻有著很多的兄弟姐妹,所以它並不符合行星的定義,只能退出九大行星之列。冥王星退出行星之列後,太陽系也由九大行星變為了八大行星,這樣的情況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降級。
  • 天文學家提議最大行星上限:10倍木星質量
    不過,現在是時候可以清晰界定了——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行星質量的上限,可以限定在木星質量的4~10倍。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說,宇宙最大行星——氣態巨行星(類木行星)的最大質量上限是10倍於木星質量。行星之所以稱為行星,在古代天文學家眼裡,其實是相對於遙遠而不動的恆星來說,它們是移動的星星。如今我們知道,宇宙中沒有固定不動的天體。
  •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
    驚奇,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誕生於一個旋渦?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行星誕生於吸積盤上,遵守「提丟斯-波德法則」。「引力不穩定性」理論認為:恆星盤裡物質密度極高,物質自己的萬有引力導致物質收縮直接形成行星。如果真是萬有引力能夠吸引物質,太陽系物質應該分布在一個球形範圍內。但實際上星系卻在一個圓盤裡旋轉運動,顯然實際與理論矛盾。
  • 天文學家開發出新技術:可以闡明行星誕生的早期階段!
    為了研究一顆名為DS TUC Ab的非常年輕行星,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領導的一個團隊,包括六名卡內基天文學家-約翰娜·特斯克、莎倫·王、史蒂芬·謝克曼、保羅·巴特勒、傑夫·克蘭和伊恩·湯普森-開發了一種新的觀測建模工具,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冥王星將回歸九大行星行列?科學家對行星定義再次爭辯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原本有九大行星,這也曾被人們寫入了教科書。但是後來,科學家對行星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冥王星也因此被踢出了九大行星,太陽系從此就只有八大行星。自從2006年的第二十六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從新定義、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以來,有一些天文學家一直在反擊。最新的一次調查來自中佛羅裡達大學的行星科學家菲利普梅茨格領導的一項研究,他認為IAU(國際天文聯合會)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