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專題——系外行星尋蹤

2021-01-15 騰訊網

一起看星星

「飛馬座51b」

近日梅厄(Mayor)和奎洛茲(Queloz)因發現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遍各大媒體和朋友圈。它作為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讓全世界的學者和公眾為之震動。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這顆著名行星的故事。

So?

Stellarium模擬的恆星「飛馬座51」在天空中的位置示意圖

秋季夜空中,我們很容易在北京地區南方的高空見到四顆較亮的恆星組成的近乎正方形的圖案,即壁宿一、壁宿二、室宿一和室宿二(仙女座α和飛馬座γ,α,β)組成的「飛馬座四邊形」。如圖(注意星圖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東右西,方位角自北點逆時針起量),飛馬座51即位於室宿一(西南方)和室宿二(西北方)兩星連線中點偏西一點的位置。

當然,這是一顆非常暗的星,幾乎到達人類的視覺極限,如果不是絕對晴朗的夜空,肉眼是完全不可見的。飛馬座51b則是圍繞飛馬座51公轉的行星,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

系外行星的命名是依據如下規則進行的:從b開始(不用a,可以理解為a是恆星本身),依據發現的先後順序依次編號為b、c、d……對於同時發現的行星,依據行星到恆星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編號為b、c、d……

1

它是如何被我們發現的?

視向速度(radial velocity)的示意圖(圖源網絡)

這顆行星是使用「視向速度法」發現的。所謂「視向速度」,就是一個物體的速度沿它和觀察者的連線方向(即視線方向)的分量。這種「視向速度法」是通過光譜分析來探測主恆星視向速度的周期性變化,進而推斷行星的存在並得知恆星-行星系統相關信息的。

「視向速度法」發現行星的原理示意圖(圖源網絡)

當獲得譜線移動的證據後,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視向速度隨時間周期性震蕩的波形圖。最先能獲得的信息便是行星的軌道周期(也就是視向速度的振蕩周期)。

通過對主恆星的一系列觀測,我們能夠知道恆星的光譜型/光度;而恆星的光譜型和光度與它的質量有著固定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其質量。利用著名的克卜勒第三定律,我們便能知道行星的軌道半長徑。

根據行星的軌道半長徑和軌道周期,我們可以算出行星的軌道速度;結合恆星軌道速度(視向速度的最大值可以給出它的下限),我們便可以得知行星與恆星的質量比,進而推知行星質量。

2

它是什麼樣子的?

通過質量估算,兩位科學家發現該行星是一個和木星類似的氣態行星。但是它不像太陽系中的木星一樣離太陽如此遙遠,事實上,它離主恆星是如此的近(不足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7),以至於它的表面溫度甚至超過1000°C。

這種類型的行星被稱為「熱木星」。它的大氣因受熱而膨脹,雖然它的質量約為木星的一半,但估計它的半徑會大於木星。在離主恆星很近的情況下,它被恆星潮汐鎖定,即像月球一樣,永遠只有同一面朝向恆星。

「熱木星」的藝術概念圖(圖源網絡)

太陽系和飛馬座51系統的對比圖(圖源:Nature)

3

它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飛馬座51b的發現打開了系外行星尋找的大門。它又一次告訴人們,太陽系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獨一無二的。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探測讓人們意識到,擁有行星系統的恆星在宇宙中並不是少數。進一步來說,飛馬座51是一顆類太陽恆星,能在類太陽恆星附近發現行星,對地外生命甚至地外文明的尋找都有著重要意義。

雖然說,顯然飛馬座51b因為太熱且沒有固態表面而不適宜通常的生命存在,但是尋找系外行星的大門就此敞開。迄今為止已經有近4000顆系外行星被確認,而還有四千多顆等待著確認。克卜勒望遠鏡、TESS、HARPS、ESPRESSO,以及我們中國的FAST和將來的新一代空間望遠鏡JWST,都正在為或者即將為系外行星的搜尋貢獻力量。

利用不同探測方法探測到的系外行星數量的逐年變化圖(圖源:NASA)

在理論層面,飛馬座51b的發現也顛覆了傳統的基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形成理論。研究系外行星系統其實就是研究我們太陽系的過去和未來。過去,在離恆星如此近的地方形成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是難以想像的,「熱木星」的發現開拓了人類的眼界,也使得科學家們迫切需要修改甚至重塑行星系統的形成理論。

而之後發現的「超級地球」等新行星類型更加令人驚訝。事實上,在已確認的系外行星中,絕大多數要比我們地球要大,比海王星要小,而和我們地球極為相近的行星則極少;像太陽系這樣「規則」的「巖質行星——氣態巨行星——冰巨星」系統反而屬於少數。這為行星的起源和演化帶來了更多的謎團,促使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行星世界的秘密。

最後,讓我們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苟利軍老師的一段話結束這一篇文章:「梅厄和奎洛茲作為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的方式幫助我們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系外行星的世界,讓我們在太陽系之外看到我們的地球的影子。」

感謝他們

推進了人類所能認知的疆域

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宇宙!

文案:張植竣 張亦松 等

排版:王宇佳 等

相關焦點

  • 來自遠方的系外行星,宇宙理論發展——2019年的諾獎很有看點
    物理學家因發現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以及宇宙理論發展而獲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將頒給普林斯頓大學的吉姆·皮布爾斯,以表彰其「理論成果讓我們對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及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 以表彰他們
  • 系外行星終獲諾獎 | 人類在宇宙中真的孤獨嗎
    宇宙學和系外行星都是當前天文學中最具熱點和前沿的研究領域,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發現第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兩位獲獎者馬約爾和奎洛茲,以及他們的研究。1995 年 10 月,馬約爾和奎洛茲宣布在類太陽星周圍發現了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
  • 苟利軍:意外又自然,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屬於天體物理|物理諾獎專題
    剛剛教完課,還在回程路上,就被三位天文學家獲得2019年物理學諾獎的消息包圍。天體物理拿下這一獎項對於很多此前的預測來說,絕對屬於集體翻車。三位獲得諾獎的人分別是詹姆斯·皮伯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了兩項突破:大爆炸的證據和尋找系外行星方法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他們對所有這些問題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兩者都取得了突破,發現了我們太陽系以外的第一個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也稱為系外行星。我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很高興聽到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對科學家對宇宙的理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自己在爆炸恆星上所做的許多工作都是以描述詹姆斯·皮布爾斯本人奠定的宇宙結構的理論為指導的。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本次諾獎頒發給了兩個領域,其中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教授和迪迪埃·奎洛茲教授,因為「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分享了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系外行星是目前十分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特別是這個研究與發現外星生命有關,更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和系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他們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在尋找未知行星的過程中探索了我們的宇宙鄰居,開啟了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他們的發現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大約140億年前,在宇宙最開始的時刻,當時的宇宙非常熱,密度相當大。
  • 遠方的系外行星,宇宙理論新的發展—這份諾獎開啟探索宇宙新篇章
    物理學家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和幫助發展宇宙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照片拍攝:Flickr User pollosaurio, M.Franck Schneider (Flickr/Wikimedia Commons)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將有一半頒發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詹姆斯·比波斯教授(James Peebles),其因理論上加深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另一半頒給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教授米歇爾·馬約爾教授(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教授(Didier Queloz),則因他們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
  • 天體物理再贏一次:三位物理學家因發現「黑洞」獲今年諾獎
    最黑暗的秘密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今年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很快就有多位科學界人士感嘆史蒂芬·霍金的逝去。
  • 科學家觀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第一縷可見光
    系外行星飛馬座51b距離地球約50光年,位於飛馬座區域。它於1995年被天文學家發現,是第一顆被證實的太陽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普通恆星運行。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典型的熱木星——大小和質量與木星相似的一類常見行星,但軌道距離其主恆星要近得多。
  • 【2019諾貝爾獎】物理學獎
    ,特別是瑞士那爺倆馬約爾和奎羅茲,他倆的研究領域是系外行星,而獲獎理由主要是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這便是大名鼎鼎的飛馬座 51b。我們甚至可以暢想,如果皮布爾斯還能活得足夠長的話,那麼他還有可能第二次獲得諾獎。1984年,皮布爾斯率先指出,暗物質的溫度不會很高,這便是「冷暗物質」假說,如果將來人類得以證實冷暗物質存在的話,皮布爾斯一定還會在瑞典出現的。說完了皮布爾斯,我們再來看看馬約爾和奎羅茲。這爺倆研究的東西就比較直觀了,那就是尋找系外行星。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系外行星的發現
    2019年10月,科學家們利用一個計算機模型類似發現的系外行星海王星明星不受重力影響,繞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這些行星可能存在於消費光在黑洞的邊緣,大約10到30光年的黑洞,它的能量線有一個結構凍塵埃組成的尾巴。
  • 葛健教授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我為什麼拒絕諾獎得主的盛情邀請
    原題:今年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作者:葛健2020·10·6今天公布了2020年物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牛津的Penrose教授,德國的普朗克研究所所長Genzel教授,和加州洛杉磯分校的Ghez 教授。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2、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深空與未解之謎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獲得者的發現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今天的宇宙,並有助於未來發現。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關於宇宙模型革命性研究,包括其結構,演化,此外還授予在太陽系統外首次發現一顆外行星繞類似太陽恆星公轉。圖解 :2013年1月2日: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可能包含多達4,000億顆系外行星,這幾乎是每一顆恆星都有一顆行星。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這也是天文學領域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顯示了該獎項對於未來宇宙探索的重視。近年來,天文學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熱門,去年普林斯頓天體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羅茲(Didier Queloz)三位科學家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物理學花落三家,他們都是天體物理學大牛
    2007年他是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發現格利澤581c的11位歐洲科學家之一,這是首顆位在適居帶內的太陽系外行星。2009年麥耶和他的團隊發現環繞主序星的,目前質量最小的太陽系外行星格利澤581e。2010年,麥耶獲得維克託·安巴楚勉國際獎和德國天文學會卡爾·史瓦西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