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白繼開攝

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歸屬。本次諾獎頒發給了兩個領域,其中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教授和迪迪埃·奎洛茲教授,因為「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分享了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

系外行星是目前十分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特別是這個研究與發現外星生命有關,更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

1

早期猜測:系外行星存在嗎?

人類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唯一」的追問。許多歷史上的偉人也不斷思索著「太陽系之外到底是否有其他行星乃至生命存在」?

早在16世紀,布魯諾在《論無限的宇宙和世界》中就提出了對於系外行星的預言。他認為天空中的恆星,應該都像我們的太陽一樣,它們的周圍也會環繞著行星,而這些行星也可以孕育自己的生命。他的這一思想拓展了那時剛被哥白尼提出不久的「日心說」。然而,「地心說」的思想在當時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布魯諾的思想被認為是異端邪說。

18世紀時,牛頓在他的曠世名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到了同樣的可能性。通過與太陽周圍行星類比,牛頓腦海中浮現出的,是其他恆星周圍類似太陽系一樣行星環繞的壯觀場景。系外行星的猜想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2

首次發現:脈衝星周圍的異類

19世紀以來,隨著望遠鏡越做越大和探測手段的不斷進步,有很多研究者都聲稱發現了系外行星,但都無法得到證實。而人類的第一顆系外行星,卻被射電天文學家在一類不可思議的天體周圍偶然發現了。

1992年,射電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和戴爾·弗萊在精確測量脈衝星PSR 1257+12的脈衝信號時,找到了不屬於脈衝星的其他信號,進而發現了它周圍的兩顆系外行星,並被證實。然而脈衝星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一類產物,它的密度大到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體積內,可以集中數噸的重量。脈衝星又因為有強磁場,高速轉動並不斷向外發出周期性強輻射。這樣嚴酷的環境,周圍存在的系外行星肯定與我們的地球相去甚遠,自然不會有生命存在。雖然這兩顆系外行星創造了人類首次,但顯然科學家還是更希望在跟太陽類似的恆星周圍找到行星,而不是一個死亡的「大怪物」旁邊;發現所用到的精確計時方法也並沒有在後續搜尋中廣泛應用。這一發現也因此與諾獎失之交臂。

3

困難重重:難以察覺的信號

脈衝星周圍系外行星的發現純屬偶然,探測方法也並不普適。那更可能發現系外行星的方法是怎樣的呢?由於行星自身不發光,所以我們很難直接在其他恆星周圍找到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這時候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又可以來幫忙了。行星自身的質量使得行星和恆星圍繞著他們共同的質量中心在轉動。那麼在地球上的望遠鏡,就有可能看到行星引力對於恆星的影響:行星讓恆星在天空中輕輕「搖擺」,換句話說就是在視線方向上,恆星受行星引力作用,時而遠離時而靠近我們。這種細微的搖擺反應在光譜上,就會造成恆星光譜不斷紅移和藍移的速度變化。我們稱這種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為視向速度法。

由於行星與恆星質量相差懸殊,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木星,造成的太陽視向速度額外的變化量只有12.4米/秒,換成地球則只有不到10釐米/秒。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在4光年之外。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地球探測遠在數光年之外恆星米每秒量級的晃動,還要排除各種其他因素的幹擾,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國際上的幾個小組就是通過這種方法,長期監測天上的一批與太陽類似的恆星,期待發現其中潛在的系外行星,從而奪取這個領域的第一。按照人們基於太陽系的普遍認識,距離恆星較遠、質量較大類似木星的系外行星應該會被最先發現。但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人們用這一方法苦苦尋找了近十年卻一無所獲。

4

一舉奪魁:顛覆認知的發現

在天文同行都一籌莫展的時候,瑞士日內瓦大學馬約爾和奎洛茲師徒依舊默默努力著,他們將老光譜儀的探測精度提高了20倍,同時積累了更多觀測數據,並大膽地減少限制條件擴大搜索範圍。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1994年發現恆星飛馬座51周圍存在一個質量至少有半個木星重的天體,每4天繞轉一圈。這一發現令師徒二人困惑不已。要知道,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公轉周期也要88天,而這個周期更短的天體卻比水星重將近3000倍。這個看不見的天體質量巨大卻離它的「太陽」如此之近,完全顛覆了當時天文學界的認知。他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排除結果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錯誤。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天文學家也通過獨立觀測的數據,從側面證實了他們的發現。1995年11月,師徒二人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正式宣布他們首次在類太陽恆星周圍發現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

對於像飛馬座51b這種大質量短周期的系外行星,由於距離恆星很近所以表面溫度極高,天文學家也給了它們一個形象的名字——熱木星。人們很難想像與太陽系內八大行星迥異的熱木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發現對當時的行星形成理論提出了巨大挑戰,同時也開啟了後續系外行星探測的熱潮。

5

飛速發展:系外行星的新時代

飛馬座51b的發現,為人類打開了發現系外行星的鑰匙,開啟了系外行星研究的新時代。系外行星作為天體物理學領域的年輕分支,在隨後的二十多年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探測方法不斷革新,研究手段有了長足的進步,研究內容也更加細緻深入。

從第一顆,到現在的4000多顆,我們不僅僅知道了系外行星的存在,還知道了系外行星是在恆星周圍普遍存在的,這從一到多的過程,對於人類的認識無疑是革命性的。從熱木星,到超級地球再到類地行星,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大個頭的系外行星,還發現了更多與我們地球質量大小類似的行星。更多地球兄弟姐妹的發現無疑也帶來了更多的憧憬。從簡單的測量行星周期質量半徑,到現在可以探測到行星大氣上可能存在的水分子和氧分子,我們在一點點向系外生命靠近。

馬約爾和奎洛茲大膽跳出人類的固有思維,在當時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發現了飛馬座51b,開啟了系外行星研究的新時代,使得系外行星成了天文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大大縮短了人類尋找「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唯一」這一問題答案的時間。

如今,早已退休的馬約爾教授,依然繼續著系外行星的探索。他當年的學生奎洛茲,也已成為了劍橋大學的教授,領導著多個歐洲的地面和空間系外行星探測計劃。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將物理學獎授予他們,不僅僅是表彰他們引領學科發展的第一次發現,同時也是對系外行星探測未來的充分看好和正面激勵。未來大型的空間地面望遠鏡,將進一步深入細緻地研究我們近鄰的系外行星,期待能夠有一天揭開它們上面生命存在的奧秘。

延伸閱讀

用理論去解釋宇宙

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兩個領域,除了我們上文介紹的發現系外行星領域外,另外一半獎金授予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

科學家對於宇宙的研究認識,需要將觀測和理論結合起來尋找答案。皮布爾斯作為世界知名的理論宇宙學家,對於我們熟知的宇宙大爆炸模型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在許多宇宙學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理論框架,對於原初元素核合成、暗物質、宇宙中星系等結構形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諸多問題都給出了理論解釋,是當代宇宙學的基礎。這一整套系統理論中對於宇宙諸多物理過程的分析預測,為人類認識宇宙形成和演化奠定了基礎,也與後來諸多的觀測結果相吻合。他的許多文章和著作是宇宙學的經典。

在宇宙中,我們已經認識和研究的物質只佔整個宇宙的5%,而剩下95%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對於我們人類還是未知的謎團,需要更多像皮布爾斯一樣的科學家為我們解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宋楠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和系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
  • ESA發射系外行星探測望遠鏡,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主持發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爾·奎洛茲(Didier Queloz)參與了本次發射任務,他說:「本次發射任務完圓滿完成, CHEOPS進入了距離我們710公裡的預定軌道。這真是歐洲太空史和系外行星史上的一個特殊時刻。」
  • 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另一個「地球」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發現
    而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之一,這開啟了系外行星天文學的黎明。結果發現這些變化是由690萬公裡外一顆巨大、熾熱的氣態系外行星的引力效應引起的。這顆後來被命名為51帕伽西b的系外行星,在此發現一周後被加利福尼亞的利克天文臺的另一個團隊證實。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10月8日,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一個屏幕上顯示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獎項頒給「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研究成果,總計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由三位宇宙探索者分享。
  •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對深空和未解之謎的研究
    (獲獎者影響了我們今天看待宇宙的方式,以及未來的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個革命性的宇宙模型,因為它的結構和其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的情況,以及首次發現太陽系外有一顆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研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她是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魯賓於2016年12月去世,享年88歲,她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獎。
  • 一口氣看懂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其中吉姆·皮布爾斯分享1/2的諾貝爾獎,而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分享1/2的諾貝爾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了兩項突破:大爆炸的證據和尋找系外行星方法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他們對所有這些問題提供了深刻的見解。他在銀河系的形成以及宇宙大爆炸如何引發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個元素(氫,氦,鋰)方面做了基礎性工作。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他和迪迪埃爾·克羅茲於 1995 年一起發現了第一個環繞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的行星:飛馬座51b。此後,他的研究聚焦在搜尋系外行星上。 因為開發出了新的觀察太陽系外行星的天文學儀器和實驗技術,2011 年克羅茲(和他的博士導師梅耶)獲得了 BBVA 基礎科學前沿知識獎,2017 年,克羅茲獲得了沃爾夫物理學獎。 2013年,他成為劍橋大學教授,負責領導一項全面的研究計劃,目的是使我們進一步了解系外行星的形成,結構和宜居性,並促進和分享這一點的興奮性。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所作出的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尋找系外行星
    經過分析,沃爾茲森和美國天文學家戴爾·弗雷歐(Dale Frail)發現,有兩顆行星在圍繞著這一脈衝星一起轉動,他們在1992年公布了這一發現,這是人類首次發現的系外行星。後來,在1994年他們又發現了這一系統中第三顆質量更小的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質量最小的系外行星)。這三顆行星的質量分別為0.02/4.3/3.9個地球質量,周期分別為22.262/66.5419/98.2114天。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並照亮...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黑洞的探索」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吉林大學舉辦第二十...
    【文/研究生記者 姚麗麗 攝/學生記者 張瀚予】10月12日,吉林大學在鼎新圖書館報告廳舉辦第二十五期鼎新青年論壇,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的探索」。報告廳座無虛席,校長張希專程來到現場,與師生們共同感受物理魅力。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轉載文章:《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作者:沈波、於彤軍、葛惟昆出處:科技導報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8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James Peebles教授,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以及瑞士日內瓦大學的Michel
  • 加拿大科學家榮獲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
    活著的北美留學生活指南 引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50分,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加拿大出生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mes Peebles,兩位瑞士學者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他們為什麼獲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這三位諾獎大師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 並照亮尋找外星人之路其中,詹姆斯·皮布爾斯因為對於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將獲得一半獎金,而米歇爾·麥耶和迪迪爾·奎洛茲因為發現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分別獲得四分之一獎金。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2、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3、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
  • 2019諾貝爾生理、物理學獎公布,獲獎科學家的背景是?
    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同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伯斯的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研究和米歇爾·梅厄和迪迪埃·奎洛茲發現的首個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也為全球科學界做出了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