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尋找系外行星

2020-10-03 賽先生

皮布爾斯(左)、馬約爾(中)、奎洛茲(右)的素描像,圖片來源:Ill. Niklas Elmehed. © Nobel Media


引言:上回咱們說到了皮布爾斯和他的物理宇宙學,詳解了這位天文學家的研究經歷。今天的下半場,我們來回顧一下瑞士日內瓦大學的馬約爾(Michel Mayor)和瑞士日內瓦大學及劍橋大學的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及他們的發現——系外行星

撰文 | 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責編 | 韓越揚 呂浩然


馬約爾和奎洛茲都是瑞士人。馬約爾生於1942年,1966年在洛桑大學獲得物理碩士學位後,1971在日內瓦天文臺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便留在日內瓦天文臺工作。奎洛茲生於1966年,1990年獲得日內瓦大學碩士,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是馬約爾的學生。


哥白尼日心說提出之後,人們就開始猜想其它恆星可能也像我們的太陽一樣被行星所環繞,例如布魯諾就提出了這樣的設想。這是一個很合理的假說,但要真正證實這一點卻並不容易:行星不發光,雖然可以反射一點點中心恆星的光,但遠比恆星暗的多;而恆星在望遠鏡裡也不過是一個光點而已,因此要看到行星就更為困難了。


早在一百年多年前,天文學家們就開始努力探測太陽系外行星,也曾有很多人宣稱探測到了系外行星,但最終都被進一步的觀測否定了。比如,1960年代,天文學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聲稱探測到了環繞離我們不太遠的巴納德星的行星,但後來發現這可能是他的觀測儀器出了問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們在系外行星探測上才終於取得了突破。


系外行星的首次發現


首先取得的突破有點出人意料。1990年,波蘭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Aleksander Wolszczan)使用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發現了脈衝星PSR 1257+12,這是一顆轉動周期僅6.22毫秒的脈衝星。脈衝星是天文學家們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現的天體,它們發出的輻射是周期性的脈衝。脈衝星本質上是中子星,中子星密度很大,其半徑只有十千米或幾十千米量級,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座大山,但其質量則達到1.4個太陽質量以上。中子星快速旋轉,它像燈塔一樣產生指向某個方向的輻射,當這個方向掃過我們所在的方向時,就會被我們看到。


通常脈衝星的轉動如同最精密的鐘表一樣非常規則、穩定,然而觀測表明這顆脈衝星的轉動周期有一些反常的變化。經過分析,沃爾茲森和美國天文學家戴爾·弗雷歐(Dale Frail)發現,有兩顆行星在圍繞著這一脈衝星一起轉動,他們在1992年公布了這一發現,這是人類首次發現的系外行星。後來,在1994年他們又發現了這一系統中第三顆質量更小的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質量最小的系外行星)。這三顆行星的質量分別為0.02/4.3/3.9個地球質量,周期分別為22.262/66.5419/98.2114天。


沃爾茲森和弗雷歐的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得到證實的系外行星。不過,這種系統和我們所處的太陽系行星太不相同了。中子星往往是在超新星爆發時形成的,而且本身也產生大量高能輻射。如果這些行星上曾有過生命,它們也多半在超新星爆發時被摧毀了。實際上,天文學家懷疑這幾顆行星很可能是超新星爆發後由超新星拋射出去的物質形成的。


而人們更加關心的是類似太陽這樣的、相對普通的恆星周圍有沒有行星呢?


視向速度測量


系外行星的探測方法很多種,其中一種是通過精密測量恆星運動。我們的地球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環繞太陽運動,但反之太陽也受到地球萬有引力的作用,因此嚴格地說地球和太陽都會環繞二者的質心轉動。如果能測到恆星的這種轉動,就可以確認其行星的存在;再根據轉動的周期,也可以推算出行星的轉動周期和距離;而根據轉動的幅度大小,還可以推斷出行星的質量。


那麼,如何測量行星的運動呢?天體的運動可以分解為沿著我們看向它的視線方向的徑向運動和垂直的切向運動。其中,切向速度較難測量,而徑向速度的測量更加直截了當,因為根據都卜勒效應,我們觀測會發現趨近我們的天體其輻射的波長變短,而遠離我們的天體其輻射波長變長。根據波長變化的程度,就可以測出天體沿著徑向的運動速度。


儘管徑向速度的觀測原理很簡單,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簡單,實際的觀測難度還是相當大的。例如,地球引起的太陽環繞日地質心的運動速度只有9 cm/s, 即使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木星引起的太陽速度也只有10 m/s,而其對應的都卜勒效應所引起的波長變化只有波長的大約三千萬分之一,要測到這樣的精確還是很困難的。


馬約爾早年研究恆星的光譜測量[3,4],最初的目標是為了了解銀河系的結構。太陽以及其它大多數銀河系恆星都分布在一個被稱為銀盤的盤狀結構上,環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不過,這些恆星的軌道參數各不相同,因此它們彼此還存在相對運動,可以從測量這些恆星的速度了解其分布情況,推斷銀河系的旋臂結構。這些恆星之間的相對速度從每秒幾千米到每秒幾十千米,相應的波長移動是幾萬分之一,比較容易測出來的。另外,許多恆星是雙星,繞著共同的質心旋轉,這也是馬約爾的一個研究課題。上世紀70年代,馬約爾與同事合作研製了精密的階梯光柵攝譜儀用於這種測量。


光柵是一種將光分解為不同波長光譜的裝置,它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細槽,這些不同槽反射或透射的光相互之間可以幹涉,在不同角度上,取決于波長,會形成相長或相消的幹涉,相長幹涉的波長就給出了對應的顏色。我們所熟悉的光碟反射光線時會出現一些彩虹般的光,就是因為光碟為了記錄數據刻有這種細槽。此外,有些鳥類如孔雀的羽毛色彩鮮豔、非常漂亮,也來自這一效應。階梯光柵攝譜儀能把光柵的不同階光譜平行地投射形成二維圖像,再拍攝下來就得到了光譜。為了便於校準微小的波長變化,使用具有豐富譜線的釷光源形成定標光譜,通過多條譜線的同時測量提高都卜勒測量的精度。


光碟之所以五光十色正式得益於盤面上的,肉眼幾乎不可見的細槽,圖片來源:pixabay


1977年,馬約爾與同事合作研製的CORAVEL光譜儀安裝在位於法國東南部的上普羅旺斯天文臺(Haute Province Observatory)的一臺瑞士1米望遠鏡上,在巡天中其測速精度達到了250米/秒,配合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光譜測量系統,可以在觀測時就給出速度讀數,其工作效率比之前的設備提高了三個數量級。


馬約爾用此設備系統地研究雙星,給出了銀盤上的雙星或多星系統的分布。馬約爾團隊並不是當時唯一開展這項研究的,與他們研究方向很接近的還有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大衛·萊瑟姆(David Latham)。1988年,萊瑟姆發現了一顆恆星的光譜速度有84天的周期性變化,馬約爾等人的觀測證實了這一結果[5]。測量表明,引起這一變化的是一顆質量大於等於11個木星質量(百分之一太陽質量)的伴星。


那麼這顆伴星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恆星與行星的差別在於其核心內是否發生核反應,如果質量太低,核心的溫度、壓強不足,核反應就難以發生。十一個木星質量已接近最小質量恆星——褐矮星的下限,既可能是褐矮星,也可能是個質量很大的恆星。


圖7. 1998年研製成功的CORALIE光譜儀二維光譜,每一長條來自光柵的一階,其中的黑點來自同時曝光定標用的釷光源。


這一發現給了馬約爾很大的啟發,他意識到使用他所熟悉的徑向速度測量技術有機會探測到系外行星。90年代初,馬約爾進一步改進了設計,使用了電荷耦合器件(CCD)、光纖等新技術,研製出了ELODIE光譜儀,安裝在了普羅旺斯天文臺的1.93米望遠鏡上。其測速精度進一步大幅度提高,達到了13~15米/秒,已經比較接近探測類似太陽系木星的系外行星所需的精度了。


1994年春,他和研究生奎洛茲從之前CORAVEL觀測中未發現伴星的恆星中挑選出142顆開始系統觀測。到了年底,他們已在飛馬座51號星中看到了一個明顯的4.2天周期變化。經過1995年春進一步的觀測證實,並排除了其它的可能性後,第一個環繞類似太陽恆星的行星被發現了。按照國際天文聯合會制訂的命名規則,系外行星用主恆星名稱後加小寫字母命名,字母從b開始按發現順序排列,同批發現的行星則按從內到外排序,因此這顆行星後來被命名為飛馬座51 b(51 Peg b)


馬約爾和奎洛茲寫成論文投遞給《自然》雜誌,並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宣布了這一發現,但按照《自然》雜誌的要求,在論文正式出版前他們不能發布新聞。在會上聽了他們報告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傑弗瑞·馬西(Geoffrey Marcy)和保羅·巴特勒(Paul Butler)回去後立刻進行了觀測。由於該星周期只有4.2天,他們很快就證實了這一發現,並搶先對外公布而引起了轟動。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馬西團隊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甚至一度成為系外行星研究領域最著名的人物。不過,2015年,馬西因被曝光對多名他指導的女學生性騷擾而被迫辭職,終結了其學術生涯。


圖8. 51 Peg的視線速度隨時間(以周期為單位)的變化曲線


熱木星


飛馬座51與我們的太陽很類似,也是一顆被分類為G-矮星的普通恆星,質量約1.11太陽質量,距離我們大約50光年。不過,其行星卻與太陽系行星頗為不同。飛馬座51 b的質量大於等於0.47木星質量,但距離其中心恆星非常近,僅0.0527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稱為天文單位,1.5億千米),也就790萬千米左右,每4.23天就環繞其中心恆星一周。相比之下,太陽系裡即使最內層的水星距離太陽也還有0.4天文單位,環繞太陽一周需要88天。


實際上,由於這顆行星質量相當大,卻又離其主星特別近,其引起的速度變化幅度高達60 米/秒,如圖8所示。由於這顆行星距離主星很近,它的溫度應該相當高,據估計可達1300 K(約一千攝氏度),質量又相當大,類似太陽系中的木星,因此後來這類行星被稱為熱木星。


圖9. 飛馬座51b 藝術想像圖。右側為恆星,左側為不發光的51b。


熱木星的發現出乎很多天文學家的意料,因為在我們太陽系中,靠近太陽的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質量較小的巖石行星,而木星、土星等大質量的氣態巨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等冰質巨行星都出現在離太陽較遠的地方。


為什麼太陽系行星有這樣的分布?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距離太陽較近、溫度較高的地方,原始的星雲中能夠留存下來形成行星的只有比較稀少、不易揮發的成份,從而形成質量較小的巖石行星。而在距離太陽較遠的地方,一些易揮發的成份如水等在低溫下也能凝聚成液體或固體,一旦形成一個較小質量的核心之後就會吸引軌道上的氣體,因此最終形成質量較大的氣態巨行星或冰質巨行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開始不太相信在距離恆星如此近的地方會發現大質量行星。


要解釋熱木星的存在,需要考慮行星的遷移。早在80年代,一些天文學家就提出,太陽星雲在收縮形成氣體盤後,一些行星在盤中形成,之後可以與盤相互作用交換角動量而發生遷移。取決於盤和行星的具體情況,這種遷移既可能是向內遷移,也可能是向外遷移。


熱木星被發現後,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林潮等人(Lin, Bodenheimer, Richardson 1996)首先提出了熱木星在距離中心恆星較遠處形成,然後通過與氣體盤的作用遷移到中心恆星附近。此後,又有人提出了一些其它的遷移機制,比如通過行星之間的散射導致行星進入大橢率軌道,然後在軌道的近日點通過與中心恆星的潮汐作用損失能量,使軌道逐漸圓化並靠近恆星等。熱木星形成機制目前仍然是活躍的研究課題[6]


更多系外行星的發現


在馬約爾等人使用徑向速度法的測量取得突破之後,一些其它的觀測手段也相繼取得突破。除了徑向速度法之外,另一個取得大量發現的是凌星法:我們可以監視大量恆星,當一個行星經過恆星前方的時候,會遮蔽一部分恆星而導致恆星的亮度降低,直到掩星結束時亮度再恢復原樣。



目前世界上共有三顆衛星進行了凌星法觀測:法國的「對流旋轉與行星凌星」衛星(CoRoT,2006-2014),共發現32顆系外行星;美國的克卜勒衛星(2009-2018),發現5011個系外行星候選事例,其中2662個得到證實;美國的系外行星凌星巡天衛星(TESS,2018-2020),已給出了2100個候選事例,有66個已證實。更多的空間探測器也在計劃中,例如2019年底剛剛發射的CHEOPS。此外,還有一些地面設備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


圖10. 已發現的不同類型的系外行星,圖片來源:Wikipedia


除了凌星法外,還有微引力透鏡(眼見不為實——引力透鏡效應)、直接成像、精確天體位置測量等方法,限於篇幅,這裡不一一贅述了。截至2020年9月,已有4330個系外行星被發現並得到證實,其中許多系統有不只一個行星被發現。


這些觀測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在太陽系周邊的恆星中,就存在著非常多種多樣的行星系統,其行星周期從幾小時到幾年,其大小從小於地球到幾十倍地球,有的是巖石類型,有的則是氣態巨行星。


而且其中許多行星位於所謂的「宜居帶」(離中心恆星的距離不遠不近,使其溫度恰好允許液態水的存在),且大小也接近地球,因此完全可能具備生命存在的條件。了解這些不同的行星世界,我們才能看清地球與其它行星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從而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位。


圖11. 克卜勒行星與宜居帶:綠色為宜居帶,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中心恆星的表面溫度。帶左面的行星溫度太高,右邊則太低。圖片來源:Wikipedia


總 結


皮布爾斯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展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馬約爾和奎洛茲則首次觀測到了環繞類似太陽的恆星轉動的行星。他們的研究方向又相當不同,把他們組合在一起授獎似乎略顯奇怪。不過,諾貝爾獎的頒發受到很多條件的約束,而候選者有時也有各方面的爭議,這可能也是該獲獎組合奇怪的原因。但無疑的是,這三位獲獎者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1991年復旦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4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畢業,1999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崗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宇宙學、射電天文學。


作者註:本文原發表於《自然雜誌》41卷第6期,391-400(2019),本次的《賽先生》版本除修改了一些筆誤外,還根據維基百科更新了TESS. Kepler 等太空飛行器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和所有已發現系外行星總數,並附上了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3] D. QUELOZ, M. MAYOR et al., From CORALIE to HARPS, The Way Towards 1 m s–1 Precision Doppler Measurements, The Messinger, No. 105, September 2001

[4] M. Mayor & D. Queloz, From 51 Peg to Earth-type planets, New Astronomy Review 56, 19-24(2012)

[5]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Oral History, OH 33561, interview with David Latham on October 8th,2006, by David H. DeVorkin, https://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33561

[6] R. I. Dawson & J. A. Johnson, Origin of Hot Jupiters,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56,175(2018)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本次諾獎頒發給了兩個領域,其中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教授和迪迪埃·奎洛茲教授,因為「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分享了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系外行星是目前十分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特別是這個研究與發現外星生命有關,更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了兩項突破:大爆炸的證據和尋找系外行星方法
    左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詹姆斯·皮布爾斯,倫敦的迪迪埃·奎洛斯和馬德裡的米歇爾·馬約爾。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NASA/ JPL-加州理工學院在太陽系之外尋找行星為了獲得諾貝爾獎,市長和奎洛茲使用量身定製的儀器對附近的恆星進行了調查。
  • 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另一個「地球」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對深空和未解之謎的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個革命性的宇宙模型,因為它的結構和其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的情況,以及首次發現太陽系外有一顆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將由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與日內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 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平分,皮布爾斯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宇宙模型,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的成果是成功首次尋找到了系外行星。
  • ESA發射系外行星探測望遠鏡,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主持發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爾·奎洛茲(Didier Queloz)參與了本次發射任務,他說:「本次發射任務完圓滿完成, CHEOPS進入了距離我們710公裡的預定軌道。這真是歐洲太空史和系外行星史上的一個特殊時刻。」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發現
    ,這開啟了系外行星天文學的黎明。結果發現這些變化是由690萬公裡外一顆巨大、熾熱的氣態系外行星的引力效應引起的。這顆後來被命名為51帕伽西b的系外行星,在此發現一周後被加利福尼亞的利克天文臺的另一個團隊證實。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和系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
  • 如何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第二地球
    什麼是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 或 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外行星觀測手段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迪迪爾·奎洛茲(Didler Queloz)1995年10月份他們利用徑向速度法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51Pegasi b)。開創了一個天文新時代,他們也因此榮獲201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除了徑向速度法,系外行星的觀測手段在近幾年來有了很多進展,而且新的方法還在被提出。
  • 系外行星終獲諾獎 | 人類在宇宙中真的孤獨嗎
    米歇爾和奎洛茲因為這一發現獲得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從事物理宇宙學理論研究的詹姆斯·皮布爾斯平分秋色。/ 為什麼觀測到一顆星就可以得諾獎?其實,早在1992年天文學家就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但為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會發給馬約爾和奎洛茲呢?原因要從兩方面說起。首先是1992年發現的主星是脈衝星,因其極其特殊的環境使得它周圍存在系外生命的可能性基本為零,所以未引起公眾的關注。
  • 剛剛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你看懂了嗎?
    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探索了我們的家星系——銀河系,尋找未知的世界。1995年,他們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行星,一顆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太陽型恆星——51帕伽西。他們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自那以後銀河系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
  • 剛剛,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研究你看懂了嗎?
    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初中物理一百問」無法觀察到的系外行星是怎麼被發現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獎勵了這些聰明的大腦。來自瑞士的物理學家馬約爾和奎羅茲,通過特殊的物理方法,推測出50光年外的「飛馬座51」存在一顆系外行星,這顆系外行星因此被命名為「飛馬座51b」。 而他們使用的基本物理原理,竟然只是初中物理的知識! 馬約爾和奎羅茲尋找行星的方法是這樣的:觀察恆星的「扭動」。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幫我們理解了宇宙演化和地球地位
    諾貝爾獎官網稱,本次物理學獎是為獎勵「對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太空中的地位所做出的貢獻」。詹姆斯·皮布爾斯在1935年出生於加拿大曼尼託巴省,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名譽教授,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之一」,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 ...日本,加拿大,諾貝爾,物理學獎,梶田隆章,麥克唐納,中微子...
    McDonald)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neutrino oscillations)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此前呼聲甚高的暗物質、系外行星領域落選。瑞典皇家科學院評論說:「這一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最深層物質原理的認識,對我們的宇宙觀至關重要。」梶田隆章現年56歲,是日本宇宙線研究所主管、東京大學教授。
  • 苟利軍:意外又自然,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屬於天體物理|物理諾獎專題
    皮伯斯獲獎的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研究,而另外兩位因發現第一個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獲獎。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就是他們了!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本來分別有可能獲獎的領域,現在同時獲獎,的確有些讓人意外。不過也是意外而自然。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其中,獎金的一半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的詹姆斯·皮布爾斯,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獎項則授予了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日內瓦大學兼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斯,理由是發現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永遠改變了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他們為什麼獲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這三位諾獎大師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 並照亮尋找外星人之路其中,詹姆斯·皮布爾斯因為對於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將獲得一半獎金,而米歇爾·麥耶和迪迪爾·奎洛茲因為發現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分別獲得四分之一獎金。
  • 探索外星文明的新策略:尋找地外行星的太陽能電池板、大氣汙染物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外還有無數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周圍還有不少的行星圍繞,但是你知道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觀察到太陽系外行星嗎?答案是:1995年10月。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距今已經將近500年了,但第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離現在只有25年。
  • 加拿大科學家榮獲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
    > 引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50分,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 此獎是為了表彰他們在宇宙理論和系外行星領域的發現。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有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本周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篇新論文的前提。它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哪些恆星可以將地球視為凌日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