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軍:意外又自然,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屬於天體物理|物理諾獎專題

2020-12-03 中科院物理所

剛剛教完課,還在回程路上,就被三位天文學家獲得2019年物理學諾獎的消息包圍。天體物理拿下這一獎項對於很多此前的預測來說,絕對屬於集體翻車。

三位獲得諾獎的人分別是詹姆斯·皮伯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皮伯斯獲獎的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研究,而另外兩位因發現第一個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獲獎。

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

就是他們了!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本來分別有可能獲獎的領域,現在同時獲獎,的確有些讓人意外。不過也是意外而自然。

在天文學界,皮伯斯的名字是如雷貫耳,可以說是宇宙學領域內的先驅性人物。自從1970年以來,他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在這期間,他主要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等領域做出了理論貢獻。對於宇宙學領域,筆者了解有限,僅僅讀過他寫的書,聽過他講的報告,所以在這裡就不多述了。之前筆者曾經在很多場合聽到過眾人談論皮伯斯有望得獎的可能。俗話說,只要活得久就有可能,今年84歲的皮伯斯終於等到了。

老爺子還為我們帶來了雞湯——「獎項雖然也很重要,但要因為熱愛搞科研才行啊!」

而對於梅厄和奎洛茲,筆者平常對於這個系外行星領域比較關注,所以也是多一些了解。

右側是Michel Mayor,左側是他的學生Didier Queloz(圖片來源:ESO)

自從天文學家幫助我們認識到宇宙及其廣袤之後,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出現了。

宇宙這麼大,除了地球,還有其他地方有生命存在嗎?或者說,有沒有其它的星球適合於生命的存在?

所以尋找適宜的系外行星就是天文學家的一個目標,也是在幫助未來的人類做著未雨綢繆的事情。

尋找地外行星的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終於在90年代的時候,取得了突破。此次獲獎的兩位都是瑞士的天文學家,還是一對師生。他們為尋找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在1995年的時候,他們提出了一種叫做視向速度法的方法,在飛馬座51恆星周圍發現了一顆軌道周期為4.2天的行星,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飛馬座51b(命名方式就是從內自外,按照字母順序b開始)。

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次探測,真正在意義上開啟了人類探測系外行星的時代。

其實,這裡值得一提的還有兩位科學家,一位是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傑佛瑞·馬西(Geoffrey Marcy)。他在梅厄和奎洛茲發布結果的6天後,也就是10月12日,就帶領團隊確認了這個行星,並在不久後又相繼發現了圍繞類太陽恆星轉動的第2和第3顆行星。梅厄和Marcy的團隊,而在此之後分別由繼續發現了百餘顆行星,這為之後深入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很多的可靠的統計信息。他們也引領了系外行星探測的「潮流」,所使用的視向速度法也成為當時的主流探測方法之一。現在尋找系外行星最重要的方法是凌星法,之後通常用視向速度法再驗證。到目前為止,在克卜勒衛星的幫助之下,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將近4000顆系外行星,而還有四千多顆等待確認,讓我們意識到很多的希望系外行星系統和我們的太陽系差別很大,更多的行星比我們地球要大一些,超級地球就是在那樣的情形之下提出來的。

梅厄和Marcy還在2005年的時候共同分享了素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說到這裡,或許大家會有點疑惑,為什麼這次Marcy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呢?除了工作成果的重要性,還不得不提到,在幾年前的時候,Marcy因為騷擾女學生而被學校開除,很自然地,已經與諾獎無緣了。

說回來今年的諾獎,雖然很多人對天體物理的獲獎表示意外,但對於系外行星的獲獎,其實很是自然的。筆者在2015年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曾看好它當年會得獎,不過時隔4年,這個領域喜獲諾獎,也算是不算長

說到第一顆系外行星,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通常我們會說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是1995年找到的飛馬座51b。但其實,如果不看中心天體的類型的話,第一顆系外行星應該是在中子星周圍周圍發現的。

那是1992年,波蘭天文學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亞歷山大·沃爾茲森(Aleksander Wolszczan)和當時正在美國國立射電天文臺做博士後的戴爾·費雷歐(Dale Frail)宣布發現了圍繞毫秒脈衝星PSR 1257+12旋轉的兩顆行星。

圍繞中子星旋轉的行星想像圖(圖片來源:https://www.illustration-scientifique.com)

這一系統到1994年時被沃爾茲森確認。然而,一方面,在中子星周圍發現的系外行星的數目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中子星周圍環境極其特殊和極端,和地球的環境相差太大,對於我們了解地外生命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不僅如此,當時探測所使用的方法「脈衝計時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人們往往會把「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這一桂冠戴到飛馬座51b的頭上。但準確地說,飛馬座51b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總而言之,此次獲獎,皮伯斯作為一個理論天文物理學家,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宇宙的演化歷程,而梅厄和奎洛茲作為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的方式幫助我們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系外行星的世界,讓我們在太陽系之外看到我們的地球的影子。

感謝他們,推進了人類所能認知的疆域,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的宇宙!

出品 | 科普中國

製作 |苟利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監製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編輯:Be

相關焦點

  • 「接下來幾年也有可能屬於天體物理!」「前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樣說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對於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一次頒給天體物理學,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諾貝爾物理學獎通常會有「板塊輪換」,而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已經有一組天體物理學家「別說連贏兩年,下幾年也有可能是我們天體物理的呢!」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獲悉,在獎項公布後的連線中,奎洛茲十分興奮。他笑稱:「他們(三名諾獎得主)都是朋友,我都認識。」值得一提的是,奎洛茲在今年9月準確預測了今年諾貝爾獎會「花落」黑洞,並有女性獲獎者。在奎洛茲看來,黑洞照片和「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緊湊物體」就好像事物的兩端。
  • 「接下來幾年也有可能屬於天體物理!」 「前任」諾貝爾物理學獎...
    ,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諾貝爾物理學獎通常會有「板塊輪換」,而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已經有一組天體物理學家——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會員迪迪埃·奎洛茲和米歇爾·馬約爾,他們因共同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已知的圍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而獲獎。
  • 新聞背後|諾獎「神奇天體」的至暗奧秘
    這也是最近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獎給天體物理領域。雖然2019年的獲獎成果仍是宇宙天體物理學範疇,學界普遍認為,2020年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研究獲獎的機會比較大。然而,人們津津樂道的頒獎規律被打破,最近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給了天體物理領域,很多專家此前的預測都錯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苟利軍對這一結果也直呼「很意外」。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
    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地外行星探測,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頒給黑洞讓人十分意外。這三位獲獎人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可以說,諾獎頒給他們體現了諾貝爾獎對最原創工作的重視。此外,苟利軍認為,如果霍金還活著,也有可能獲此殊榮。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表示很意外也很高興,「看來諾獎委員會現在更重視科學意義,而不再刻意學科平衡,當然也更說明了天文學現在充滿了活力和激動人心的發現。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地外行星探測,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頒給黑洞讓人十分意外。左起:彭羅斯(Roger Penrose)、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蓋茲(Andrea Ghez)羅傑·彭羅斯的工作表明,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形成。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撰文 | 返樸北京時間10月6日晚間,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表彰他對「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地外行星探測,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頒給黑洞讓人十分意外。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撰文 | 返樸北京時間10月6日晚間,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表彰他對「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以及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蓋茲(Andrea Ghez),表彰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大約為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張雙南:黑洞研究者們已經等待太久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黑洞研究獲得諾獎一直是眾望所歸的,黑洞研究者們已經等待太久了。當然,因為天體物理領域近年來獲得的諾貝爾物理獎實在是太多了,今年又授予了這一領域,所以我還是挺意外的;而且很多人也認為,黑洞的諾獎很可能會給最早的黑洞發現者,獲獎的兩位觀測天文學家很顯然不是。不過這三位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對於黑洞的存在,他們分別貢獻了無可爭議的理論預言和無可置疑的觀測證據,在當世科學家中的確最為突出。祝賀他們!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當然,因為天體物理領域近年來獲得的諾貝爾物理獎實在是太多了,今年又授予了這一領域,所以我還是挺意外的;而且很多人也認為,黑洞的諾獎很可能會給最早的黑洞發現者,獲獎的兩位觀測天文學家很顯然不是。不過這三位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對於黑洞的存在,他們分別貢獻了無可爭議的理論預言和無可置疑的觀測證據,在當世科學家中的確最為突出。祝賀他們!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李玫憶 實習生方菁)當地時間10月8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一名加拿大美國裔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和兩名來自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_身體_澎湃...
    當然,因為天體物理領域近年來獲得的諾貝爾物理獎實在是太多了,今年又授予了這一領域,所以我還是挺意外的;而且很多人也認為,黑洞的諾獎很可能會給最早的黑洞發現者,獲獎的兩位觀測天文學家很顯然不是。不過這三位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對於黑洞的存在,他們分別貢獻了無可爭議的理論預言和無可置疑的觀測證據,在當世科學家中的確最為突出。祝賀他們!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讓人意外的是,剛剛揭曉的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頒發給天體物理學。這是近四年來,第三次頒給天體物理學。然而,在天文學家看來,黑洞研究獲諾獎卻是眾望所歸,大家已經期待了幾十年。
  • 研究者摘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為何黑洞研究這門熱
    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稱,羅傑·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格茲則是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天體物理再贏一次:三位物理學家因發現「黑洞」獲今年諾獎
    北京時間10月6日晚間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三位物理學家分享了今年的這一獎項,獲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了「宇宙最黑暗的秘密」,即黑洞。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再落選的華人科學家有多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有多牛?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最黑暗的秘密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再度落選的華人科學家有多牛?
    北京時間10月6日晚間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他們的研究成果認為,一個隱形且非常重的天體控制著我們銀河系中心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已知的解釋是,那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