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 報導 當地時間10月6日12點(北京時間18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這一獎項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三人對黑洞的相關研究。這也是最近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獎給天體物理領域。
3位物理學家因研究黑洞獲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官方網站資料顯示,羅傑·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1957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賴因哈德·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巴特洪堡,1978年獲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學位,是德國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安德烈婭·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9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獲獎結果時介紹,羅傑·彭羅斯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由是「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
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將萬有引力解釋為時空的彎曲,但他本人並不認為黑洞真實存在。在愛因斯坦去世10年後的1965年1月,羅傑·彭羅斯使用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了黑洞確實可以形成,並進行了詳細描述。根據其計算結果,黑洞的中心隱藏著一個「奇點」,所有已知的物理學定律在其上都將不再適用。這項開創性的研究仍被視為對廣義相對論的最重要貢獻。
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則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獲獎。二人各自領導著一個團隊,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專注於銀河系中心的區域,並以高精度繪製了銀河系中部最亮恆星的軌道。兩個團隊均通過觀測結果計算發現,有一個大約四百萬個太陽質量的不可見緻密天體擾亂著恆星,令它們高速移動。這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銀河系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最近4年3次頒獎給天體物理領域
最近十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呈現了一定的規律性,物理學的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輪番登臺。比如,2015年頒給了粒子物理學,2016年是凝聚態物理學,2017年是宇宙天體物理學,2018年是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範疇。雖然2019年的獲獎成果仍是宇宙天體物理學範疇,學界普遍認為,2020年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研究獲獎的機會比較大。
然而,人們津津樂道的頒獎規律被打破,最近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給了天體物理領域,很多專家此前的預測都錯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苟利軍對這一結果也直呼「很意外」。但他告訴記者,諾貝爾獎的頒發也許並不存在所謂規律,而且可能與物理學各分支領域現階段的影響和成果無關。此次獲獎的黑洞研究,也都是幾十年前的成果。
「羅傑·彭羅斯的貢獻主要是上世紀60年代的,他通過理論計算證明了黑洞存在。而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的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他們通過實際觀測幫助我們認識到,各個星系中心普遍存在著黑洞。」苟利軍表示。
數據顯示,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215位獲獎者中只有4位女性,居裡夫人是第一位,而今年的安德烈婭·蓋茲則是第四位。
安德烈亞·蓋茲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也表示,黑洞挑戰了人類對天體物理學的認知邊界。「黑洞的研究推動了我們對基礎科學的研究。我們一方面了解了黑洞是什麼,另一方面也理解了宇宙構成的基石。」
最神秘天體黑洞魅力無窮
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黑洞自誕生之日起便爭議不斷。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密度非常大的特殊天體,它表面的引力大到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跑不出來。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給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嚴格解釋,他發現所有的天體都存在一個史瓦西半徑,如果天體的實際半徑比它的史瓦西半徑要小,那麼它就會變成一個黑洞。比如,太陽的史瓦西半徑是3千米。
黑洞的全部質量可以認為幾乎集中在其最中心的奇點。在巨大引力場的作用下,黑洞會表現出一些非常神奇的效應,比如黑洞周圍的時間會變得很慢。
目前公認的恆星級質量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自身坍縮而形成的。當恆星的核燃料耗盡,即將到達生命的盡頭,就有可能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已逝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提出「灰洞」和「霍金輻射」的猜想,認為被吸入黑洞深處物質的某些信息,會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黑洞並非「只進不出」。
2019年4月10日,多個國家的科研團隊經過10多年準備,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深度分析大量觀測數據,得到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正面照」,引發社會各界對黑洞的巨大熱情。
苟利軍研究黑洞已有20年。他告訴記者,國內研究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有很多,自己帶領的團隊研究方向是黑洞測量。2011年以來,團隊已對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天鵝座X-1」進行了兩次測量,先是測到14倍太陽質量,而最近又將黑洞質量精確到21倍太陽質量。
「對於黑洞這種特殊天體,要想準確測量難度很大,我們需要不斷改進和更新測量方法。」苟利軍介紹。
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離我們並不遙遠
很多人會認為諾貝爾獎成果應用離普通人非常遙遠,其實並非如此。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他於1895年11月做實驗時發現了X射線,並借妻子的手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X光片。這項偉大的發現開創了醫療影像技術,為人類診斷及治療疾病提供了新途徑,同時大大促進了粒子物理的發展。
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是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約翰·巴丁等3人,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和發現電晶體效應,構成了包括手機、電腦在內的所有現代電子電路的關鍵基礎元件。
此外,用於晶片的集成電路獲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於存儲器的巨磁阻效應獲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於相機的半導體成像器件獲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2014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藍光二極體,它使明亮而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就連天體物理學,其成果也會與人們的生活有所幫助。「以廣義相對論為例,一開始也看不出與大眾的聯繫,但現在每個人使用的衛星導航,其背後理論基礎就包括廣義相對論。」苟利軍認為,對黑洞等天體的研究,是一種智力挑戰,其根源也是人類的好奇心。一些基礎前沿研究在未來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
隨著領域細分和研究複雜性的加大,多數科研成果需要越來越多的大型實驗設備。比如,用於驗證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就是個周長27公裡、跨越瑞士和法國兩個國家的粒子加速器。
不僅如此,諾獎還呈現出多元化合作的趨勢。從獲獎人數看,1945年以前,70%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單人獲獎。在這之後,接近80%的獎項為多人獲獎,最近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情況還要追溯到1992年。從獲獎者所屬的國家看,1930年以前,有61.3%的諾獎成果誕生在歐洲,德國的諾獎得主數量首屈一指。二戰前後,大批科技人才從歐洲湧入美國,科技中心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快速轉移。進入21世紀後,誕生諾獎的國家變得更加多元。而且,自然科學獎項中,物理、化學、生物三者交叉學科獲獎成果比例也在不斷上升。
諾貝爾獎近120年的歷史,同時也是人類科技史和世界史的縮影。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在1895年籤署遺囑設立獎項基金時未必想到,他的這一決定會在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而諾貝爾科學領域的獎項本身也早已超越一般的獎勵意義,成為激勵全世界相關科研人員不斷求索、進取的至高榮譽。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