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2020-09-05 不二書史

中國頭號厲害的黑科技都有哪些?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下面這三位黑科技中的大神來回答!



第一位: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稍微有點科學常識的朋友們對於中微子這個詞都並不陌生,中微子號稱是宇宙中最為詭異的物質。中微子沒有質量但卻能夠達到光的速度,從而也被稱之為「幽靈粒子」。

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

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中微子非常難以被捕捉到這都是常識問題,但是由於大亞灣核電站擁有6臺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讓探測中微子成為了現實。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群的核電站之一,大亞灣核電站能產生大量的中微子,並且由於核電站的地理位置非常好,緊靠著高山,從而有了建立地下實驗室的基礎,並且可以利用巖石的屏蔽效果,來去除掉宇宙線等雜質的幹擾!

在2003年的時候,為了打造這樣一個實驗室,國家投入了1.6億,這不止一筆小錢,而當時也有人站出來反對,但想想,這和建高能對撞機的投入來講,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了!

並且相比高能對撞機,這個中微子探測器是能夠快速變現的,因為在2012年的時候,這個探測器就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震蕩模式,這可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幾十年做夢都想要精確測量的值。

而在此後,這個成果也入選了《科學》雜誌2012年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獎。



第二個:錦屏山暗物質實驗室

錦屏山暗物質實驗室坐落在四川省的錦屏山,這是一個位於巖石底2400米的地下實驗室!

巖石底2400米的地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它的建造過程到底多麼艱難。

那麼建造這個實驗室到底是為了幹什麼呢?

為了探索地球上最神秘的存在:暗物質!

那麼到底什麼叫暗物質,這個暗物質在我們生活中看不到,因為他沒有質量,也不會發光,也沒有電磁場的相互作用,以此觀測難度是可以想像到的。

但是它卻是參與了宇宙四大力之一的引力作用,據統計啊!這個暗物質佔據了全宇宙的95%,所以我們人類就算觀測到了宇宙所有的東西,那麼也不過了解到了區區的5%,而真正的95%都是屬於暗物質。

只有了解了暗物質,我們才能真正觀察到暗物質,那麼才算是真正的了解了宇宙的奧秘!

那麼為什麼實驗室要建立在這麼深的巖石地呢?



因為如果再地面研究會被宇宙射線和生活輻射給幹擾,進而很難區分哪些是被暗物質引發的,拿些是被環境因素引發的,所以只有把環境因素的幹擾降低到最低,才有機會捕捉到暗物質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要將實驗室建在2400米以下的巖石底的原因。

落於錦屏山是因為這裡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上面就是巖石層,而巖石層可以屏蔽絕大多數的宇宙射線。

並且巖石層還是非常罕見的低放射性物質,並且還夾有一米厚的聚乙烯材,20釐米厚的鉛層和含硼聚乙烯,以及10釐米厚的高純無氧銅。

這樣的環境讓這座實驗室成為了世界上最乾淨的實驗。

而目前,來自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的兩大科研機構正在日夜不停的探索著宇宙的奧秘,如果一旦成功,這將為中國斬獲諾獎。



第三個:貴州射電望遠鏡

相比起前兩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實驗室,這個貴州射電望遠鏡可以說是個網紅實驗室,它坐落於貴州省非常特別的喀斯特窪坑,是世界上最大且使用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對天文學諾獎有所了解的親們都知道,射電望遠鏡一直以來都是諾獎大戶!

在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分別是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在天文學領域被稱之為「天文四大發現」。

而這四個發現全部都和射電望遠鏡有關。



在諾獎史上基於天文觀測的10項獲獎成果中有6項出自射電望遠鏡,所以說射電望遠鏡是諾獎大戶這個說法一點也不假,可以說它就是諾獎的搖籃!

而現在,這個領域裡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就在中國。

自貴州的射電望遠鏡建成以後,我們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經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衝星。

相信假以時日,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而這也說明我們離諾獎將越來越近了!

相關焦點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有人說,中國其實造不好一個螺絲釘,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一旦涉及頂尖領域就大打折扣。中國的蛋白質3D高清照片,全部依賴進口透射式電鏡。目前世界上生產透射電鏡的廠商只有3家,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生產。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基礎學科,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意料之中,因為大部分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有人說,中國其實造不好一個螺絲釘,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一旦涉及頂尖領域就大打折扣。
  • 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這位中國老人不但辦了中國諾獎,還搶先給今年的諾獎頒了獎
    文/華商韜略 吳蘇這一次「中國諾獎」,領先了諾貝爾獎有一個「中國版諾貝爾獎」眼光獨到,其去年的一位獲獎者,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獎項的設置,也是「呂志和獎」和諾獎之間最明顯的差別。獎金、獎項之外,「呂志和獎」的另一大特徵是,表彰對象所從事的領域,往往都需要更多普通人參與其中的。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在目前這個階段,工業時代形成的科學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科學範式與諾獎設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
  • 中國醫學「諾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上交醫、首醫成為最大贏家
    一提到諾獎,咱們中國人就激動了,前一段時間,清華大學雙一流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了國內外一頓嘲笑:你諾獎為0,你培養的諾獎為0,你畢業生諾獎為0(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 中國科技引領世界,四項黑科技有可能獲諾獎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在科技發展上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並且範圍也越來越廣。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中國政府在早期公費出資送國內優秀人才出國學習。而從中科院出來的科學家,幾乎都是中國科技領域的中堅力量。今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儀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帶回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中國自己研發創造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今年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並被非常多的國家引入。
  • 14億中國人的驕傲:中國四大黑科技,正在悄悄向諾貝爾獎發起衝刺
    我們經常能在國外的視頻中看到一些他們的黑科技,看者這些高科技成果,相比大家都為之震撼,就像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幫助日本拿到了兩個諾貝爾獎。其實近幾年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飛速提升,類似的黑科技也不少,今天就給大家舉例中國的4大黑科技,可以說是中國14億人口的驕傲。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在過去十年間,樓市是中國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關於中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長久沒有定論。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近日很多自媒體在介紹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把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因此,諾獎怎樣改革,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項目和評獎的程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否則,這個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的獎項,可能會被人們遺忘!」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日本人獲得的諾獎數僅次於美國,列世界第二,在亞洲穩居第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說:「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諾獎就是告訴人們,一個國家30年前或者40年前做了什麼。」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彭實戈院士捧回「中國諾獎」 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公布,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以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在素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中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缺氧誘導因子,一個讓大眾甚至醫學界人士都感到陌生的詞彙,成為2019年諾獎的「新寵」。 近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