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2020-07-02 姿勢分子knowledge

截至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4000顆系外行星。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成就。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按說這些系外行星可以證明我們的太陽系非常普通,因為行星如此普遍,太陽系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實際上,當科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越多,居然還真的越發現太陽系與眾不同之處。

正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的博士後研究員Aaron C. Rizzuto所指出的那樣:「行星和其他繞太陽公轉的天體的確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和它的歷史,但如果沒有系外行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太陽系在宇宙中有多麼獨一無二或者不過爾爾。系外行星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探索,想了解太陽系在整個宇宙拼圖中佔據怎樣的位置。」

自從人類開始能夠計算太陽系行星運行規律到現在,它們幾乎始終完美地按照人類的理論在繞太陽公轉,沒有任何變化。科學家一度相信,太陽系的行星就是形成於一個完美的位置,然後在這個完美的位置上運行到了今天。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然而,當系外行星一顆一顆被發現,科學家也就越來越驚訝。大量的系外行星都非常靠近它們的宿主恆星,有一些比太陽系最內側行星水星的軌道還要小。前不久科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NGTS-10b,公轉周期甚至只有18個小時,是水星的4.17%。由於靠近宿主恆星,這些行星普遍溫度極高,有的甚至超過了4000℃!

不僅如此,這些高溫的行星普遍非常巨大,有的甚至比木星還大。它們都是好木星一樣的氣體巨星,所以科學家們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熱木星

這些現象都讓科學家非常困惑,所有的困惑最終都匯總為一個問題:為何太陽系的氣體巨星都在幾億公裡以外,而系外行星的氣體巨星卻如此靠近宿主恆星呢?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些熱木星可能本來就在這些位置形成;不過也有人指出,它們應該形成於比較遠的位置,但是慢慢遷移到了內側。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第一種理論的信服者並不多,因為它有很多無法解釋的問題。因為行星和恆星的形成時間不會差太多,而年輕的恆星非常暴躁,可以把周圍的物質吹散。因此,它附近的區域很難形成行星,即使形成也很可能被蒸發。因此,很多人才信服第二種理論。

持這個觀點的科學家認為:這些行星很可能形成於距離宿主恆星非常遙遠的地方。它們形成的區域十分寒冷,別說水,連二氧化碳、甲烷、氨氣等都會凝固,也就是位於雪線之外。關於接下來的過程,持第二種觀點的科學家們也出現了分歧。

有人認為,這些行星可能在形成的過程中就開始向內遷移。由於原始行星盤的引力與行星的質量有相互作用,幹擾了行星的形成過程。於是,行星帶著周圍的原始行星盤,開始向內遷移。

另外一部分人否認了這種理論,他們相信行星的遷移過程是在整個系統內所有的行星全部形成後才開始的。正是其他行星形成之後產生的引力作用,導致了這些行星無法安穩地留在原來的軌道上。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圖片說明:熱木星模擬動畫)

兩派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不已,直到最近,Rizzuto領導的一支科學團隊,在整理已經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時,似乎在一顆名為HIP 67522 b的熱木星上找到了答案,並將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天文學雜誌》上。

據了解,HIP 67522 b是美國宇航局的凌日外行星勘測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TESS)在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一顆系外行星,距離我們大約490光年。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0倍,和木星差不多大,公轉周期僅有7天,是一顆非常典型的熱木星。

通過它對宿主恆星的遮擋作用所導致的恆星光度變化,人類檢測到了它的存在,並且估算了它的大小和公轉周期。同時,為了避免恆星黑子的幹擾,科學家們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紅外波段的觀測數據進行了檢驗,確認了它的存在。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圖片說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值得注意的是,HIP 67522 b是我們迄今為止發現最年輕的熱木星,大約僅僅有1700萬年的歷史。相比之下,其他的熱木星普遍都在10億年以上。這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熱木星的演化過程。正是由於它如此的年輕,才可以幫助我們在前面關於熱木星遷移時間的問題上找到答案。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我們沒有在它的宿主恆星HIP 67522周圍找到任何原始行星盤的痕跡。換句話說,它自己的恆星系統已經完全形成,所有的行星也已經出生。這意味著,那些認為行星在形成過程中帶著原始行星盤一起遷移的理論遭受了極大的挑戰。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專門研究行星形成的天體物理學家Yasuhiro Hasegawa指出:「科學家們想知道,是否存在一種機制主導著大多數熱木星的形成。目前來說,關於哪種理論能夠在解釋我們觀測到的眾多天體形成過程的問題上脫穎而出,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這顆年輕的熱木星的發現令人欣喜,但是這也僅僅是謎底的一個線索。想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需要獲得更多。」

就像他所說的,目前人類才第一次發現如此年輕的熱木星,雖然可以給我們一些暗示,但遠遠不足以讓我們下定論。它到底是系外行星中的一個特例,還是能夠代表大部分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還不得而知,我們需要觀測到更多年輕的熱木星才可以。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另外,這次發現也沒有能夠解釋太陽系的問題。我們的太陽系布局在宇宙中仍然顯得非常獨特,沒有熱木星,所有氣體行星都離太陽比較遠。難道太陽系在宇宙中真的這麼獨一無二嗎?相信未來也會有新的發現,給我們一個答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如何知道系外行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經常瀏覽天文學新聞的小夥伴,或許會聽到科學家一次次發現系外行星的報導,這是如此令人著迷,因為這些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發現系外生命又近了一步。當然在報導中,最讓人關心的是該行星的具體信息,比如大小,運行周期,環境,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其組成成分,因為這決定了在該行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適宜條件。
  • 表面布滿了巖漿海洋,卻異常明亮,這種系外行星令科學家困惑不已
    隨著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越來越多,我們也見識到了越來越詭異的外星世界。我們在太陽系習以為常的畫面,在其他恆星中竟然反而顯得特立獨行。而那些系外行星表現出的離奇的特點,也讓身處太陽系的我們驚愕不已。但是,系外行星和宿主恆星的距離,卻常常能打破我們的認知,有一些能夠距離宿主恆星達幾百個天文單位,而最近的甚至只有幾百萬公裡。相對來說,我們發現的距離宿主恆星非常近的系外行星還是比較多的。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這項發現有助於更深入分析碰撞過程如何影響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它與地球非常相似,因為人們相信地球和月球是在一次巨大撞擊後形成的。3、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現時估計不少於10%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有其行星。隨著系外行星的發現便令人引伸到它們當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問題。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這一發現令師徒二人困惑不已。要知道,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公轉周期也要88天,而這個周期更短的天體卻比水星重將近3000倍。這個看不見的天體質量巨大卻離它的「太陽」如此之近,完全顛覆了當時天文學界的認知。他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排除結果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錯誤。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天文學家也通過獨立觀測的數據,從側面證實了他們的發現。
  • 在系外行星的搜尋中,CHEOPS將如何大展身手?
    克卜勒的主要發現之一,就是它發現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系外行星,其中兩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有成千上萬顆行星的大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還有些行星的公轉周期只有幾個小時。在太陽系中,沒有哪一顆行星能與它們對應,這些行星長什麼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發展成當前狀態的?這些都是需要不斷研究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行星,我們需要對它們的性質進行更好的觀測,包括它們的大小、質量、組成和大氣。
  • 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系外行星的?
    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太陽是恆星,太陽系是一個恆星系統,主要由太陽以及八大行星和其它小天體構成。太陽系內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再算上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總共是八大行星。人類對太陽系的深入探索已經有半個世紀了,人類已經向八大行星分別發射了數十個探測器,其中人類向火星和金星發射的探測器數量最多。通過對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研究,科學家們根據相關數據,建立了關於行星的形成及演化理論。
  • 天文學家發現了如此多的系外行星 但沒有時間研究它們
    如今天文學家擁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他們終於可以發現我們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據Space.com報導,天文學家目前知道超過4100顆系外行星。這些是已被確認存在的外星世界,並且沒有考慮到「系外行星候選者」,他們在確認之前還需要更多觀察。然而現在天文學家已經面臨幾乎不可能仔細檢查每顆系外行星的境況。
  • 系外行星的高溫大氣層會產生鈦雨和氧化鋁雲
    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實際上任何與系外行星有關的一切——一直是天文學的一個熱門話題,並且已經持續了大約十年。天文學家已經能夠在星光穿過大氣層時觀察它們,並確定一些有關其組成的一些事實。例如,2019年,科學家在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甚至可能是雨。
  • 系外行星的高溫大氣層會產生鈦雨和氧化鋁雲
    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實際上任何與系外行星有關的一切——一直是天文學的一個熱門話題,並且已經持續了大約十年。天文學家已經能夠在星光穿過大氣層時觀察它們,並確定一些有關其組成的一些事實。 例如,2019年,科學家在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甚至可能是雨。
  • 類泰坦的系外行星?能否成為科學界的「寵兒」?
    土星巨大的衛星泰坦是太陽系中最引人入勝的星球之一。為什麼?土衛六的身份不僅僅是土星的衛星那麼簡單,因為它幾乎是太陽系除了地球最像地球的行星!土衛六:生命的希望2013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卡西尼號飛船拍攝到了土星朦朧的衛星泰坦,當時它距離土星約144萬公裡。那次科學家開始對這顆迷霧般的星球充滿了好奇,原因無它。
  • 某些富碳系外行星的主要成分 或許是鑽石和二氧化矽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發表了一項有關富碳系外行星的新研究。其推測在適當的情況下,它們或主要由鑽石和二氧化矽組成。雖然恆星和行星是由相同的氣體雲形成,主要成分也都相似,但這些系外行星與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有很大不同。
  • 諾獎專題——系外行星尋蹤
    飛馬座51b則是圍繞飛馬座51公轉的行星,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系外行星的命名是依據如下規則進行的:從b開始(不用a,可以理解為a是恆星本身),依據發現的先後順序依次編號為b、c、d……對於同時發現的行星,依據行星到恆星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編號為b、c、d……1它是如何被我們發現的?
  • 科學家或已首次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
    據外媒BGR報導,一個科學家團隊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探測到了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這將是第一次從系外行星上收集到的無線電信號。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大約51光年,雖然對於信號是來自這顆行星還是它所圍繞運行的雙星系統仍有一些爭論,但數據似乎表明這顆行星在「說話」。如果得到證實,這可能是朝著進一步研究我們附近的系外行星邁出的一大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詳細。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 發現年齡才4500萬歲的系外行星,但卻是地球的6倍大!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圍繞已知最明亮年輕恆星之一運行的行星,這顆恆星和它的行星年齡約為4500萬年,可以提供有關行星體形成的寶貴信息。這顆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因為它位於太陽系之外,是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苔絲」(TESS)任務的一部分。儘管已經有數千顆系外行星被發現,但圍繞相對年輕恆星旋轉的行星卻寥寥無幾。
  • 科學家發現最近的系外行星,是木星質量的十倍
    科學家們剛剛發現了一顆離地球最近的「嬰兒巨人」行星,距離地球只有330光年。這顆系外行星是我們太陽系以外的一顆行星,由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根據RIT的新聞稿,科學家希望進一步研究2Mass 1155-7919 b,以了解巨型行星如何具有如此寬的軌道。根據這次發布,這顆行星的母恆星只有500萬歲,我們的太陽年齡比它大1,000倍。研究人員說,2mass1155-7919b是一個嬰兒,所以很可能還在形成過程中。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但是,這樣的宜居性仍然不能滿足科學家的野心,於是他們提出了超宜居性。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一般來說,我們把氫燃料燃燒完的時間視為恆星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