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泰坦的系外行星?能否成為科學界的「寵兒」?

2021-01-20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土星巨大的衛星泰坦是太陽系中最引人入勝的星球之一。為什麼?土衛六的身份不僅僅是土星的衛星那麼簡單,因為它幾乎是太陽系除了地球最像地球的行星!

土衛六:生命的希望

2013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卡西尼號飛船拍攝到了土星朦朧的衛星泰坦,當時它距離土星約144萬公裡。那次科學家開始對這顆迷霧般的星球充滿了好奇,原因無它。土衛六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個厚厚的,以氮為主的大氣層,在那裡複雜的化學物質——甚至可能是導致生命的物質甚至可能已經存在。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除了太陽系,在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科學家也觀測到了類似土衛六周圍的薄霧,並且通過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可以觀測到類泰坦系外行星的煙霧情形。

類土衛六:巴納德之星

雖然大多數的系外行星搜尋的重點是尋找與地球相似的星球,但科學家想要知道,即將到來的儀器是否能夠識別出可能與我們地球截然不同的宜居星球。通過模擬,他們圍繞各種恆星類型建立了類似於泰坦的世界模型。他們認為,如果這些星球離他們的恆星足夠遠,可以讓甲烷凝結,而且水與巖石的比例足夠高,可以向大氣中噴出揮發性化合物,從而形成煙霧,那麼這些星球就會像「泰坦」一樣。

該團隊模擬的第一批恆星之一是巴納德之星(Barnard’s Star)。巴納德之星是一顆鄰近太陽系的恆星,其質量大約是地球的三倍。該系統有一個這個潛在的世界,巴納德星b,位於該系統的冰線附近,在那裡水和其他氣體可以凍結成固體,而像甲烷這樣的物質可以凝固,就像我們太陽系的土衛六。由於觀測條件受到限制,科學不得不利用一些特殊的紅外天文望遠鏡來觀測,例如LUVOIR(大型紫外/光學/紅外探測器)!

LUVOIR太空望遠鏡

LUVOIR是一種多波長的太空望遠鏡,美國宇航局計劃將其作為未來的天文臺觀測儀器。費爾頓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天主教大學的一名研究生。今年1月,他在火奴魯魯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冬季半年度會議上公布了這個項目的成果。

研究小組發現,在地球上可以用類似luvoir的儀器看到類似於泰坦的薄霧,對於類泰坦系外行星,其大氣層可以用大型太空望遠鏡來描述。

土衛六:蓬鬆的世界

我們知道土衛六的空氣主要由氮氣、一些甲烷、少量的氫氣和各種其他氣體組成。當氮氣和甲烷氣體上升到土衛六的上層大氣時,陽光和熱量將它們分解,產生更大的分子,在大氣中產生一種類似於地球上大城市上空的煙霧。研究人員推斷,因為霧霾粒子的大小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不同恆星周圍的類泰坦行星應該有不同的特徵。

首先,費爾頓和他的同事們模擬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的世界。雖然這些恆星周圍的世界在霧霾大小和氣體混合物方面與土衛六相似,但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雖然泰坦是一顆衛星,但研究人員研究的是行星。

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相當小。泰坦的寬度大約是地球的40%,質量是地球的2%,但費爾頓表示這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有了巖石和水的正確組合,一個地球大小的星球應該能夠在離恆星更遠的地方捕獲氣體,因為那裡的溫度更低。雖然土衛六最終形成了一顆衛星,而不是一顆行星,但是在同一地區缺少氣態巨行星的星系更容易擁有類似泰坦的星球。

當然,時機也很重要。在過去,地球曾經有一層厚厚的霧霾,儘管它可能不像現在的土衛六那麼厚,但這是一個真實的類地行星存在霧的進一步證據。

費爾頓和他的同事們還以溫度較低的恆星為模型,模擬了富含霧霾的世界。其中較低的溫度降低了霧霾到達大氣層的高度,不過費爾頓說,這種差異不應該大到足以影響對這個世界的成像。,不過較低的溫度也影響了霧霾粒子在落地之前的大小。在這些模型中,氣體分子在大氣的頂部結合在一起形成單體,而這些分子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聚合物。當它們在空氣中下落時,氣體分子開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對稱的分形單體。

這些分形讓研究人員頭疼不已,費爾頓表示,自2016年以來,他一直致力於將霧霾建模為分形形狀,而不是球體。直到2019年的感恩節,他才最終實現了將類似泰坦的世界放置在不同類型恆星周圍的模擬,比如紅矮星。

科學家們研究的最暗的恆星是紅矮星,這是一種以大規模的火焰活動而聞名的冷恆星,尤其是在它們年輕的時候。因為紅矮星太暗,行星必須在更近的軌道上運行,才能達到它們在類日恆星周圍所能達到的溫度,這使得它們更有可能被耀斑擊中。而較低的溫度會導致霧層變薄,降低它們保護地球免受外來輻射的能力,可能會影響它們的宜居性。

巴納德星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約6光年。2018年,研究人員在附近的暗淡恆星周圍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冷卻超級地球。費爾頓說,這顆候選行星的低溫環境可能使它在形成時聚集了類似土衛六的氣體,使它能夠保持今天的薄霧狀態。而在紅矮星和類太陽恆星之間是k星,根據這項新研究,在k -恆星周圍的類泰坦世界可能會形成較低的薄霧,其微粒比類太陽恆星周圍的要小。

有了新一代的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們可以探測這三種類型的恆星周圍富含薄霧的世界。他們收集到的資料可以揭示大量關於這些行星的大氣的信息,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一個不同類型的潛在宜居環境,而不是更傳統的類似地球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探測這些「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逐漸得到了改進,被證實存在的行星也相應增加了(接近2000個!)系外行星的定義:太陽系外行星,又稱系外行星,是圍繞一顆恆星(即太陽系的一部分)運行的行星,而這顆恆星並不是太陽。
  • 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然而已經成為地獄
    自從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升空,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如今發現了一顆新的系外行星已經不再是新聞。但是,人類對系外行星的認識其實不到30年,第一顆系外行星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不一般天文學常識告訴我們,太陽只是一顆十分普通的恆星,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光銀河系就有100億顆。
  • 20年已發現數千系外行星?|外行星|天文地理|飛馬座51|克卜勒
    2009年之後,克卜勒望遠鏡升空,僅僅四年的時間,我們發現1000多顆行星,以及數千顆候選行星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系外行星的發現在最近幾年達到了新的頂峰,目前確認的系外行星達到1000多顆,候選數量還有數千顆。
  • 那些極端的系外行星
    但在這種搜尋之旅中,他們卻更多地發現一些令人恐慌的太陽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的環境極為惡劣,已知所有生命都無法在上面生存。文中列舉的是其中一些最為恐怖同時也最為致命的系外行星,其令人驚恐的程度絕對可以與地球上最可怕的鬼屋相提並論。
  • 系外行星大氣層中氦氣是如何逸出的?
    在這幅藝術家創作的印象畫中,系外行星HAT-P-11b伸展廣闊的含氦大氣層正被其宿主恆星——一顆比太陽體積小、但更活躍的橙色矮星——的輻射物質所吹散。該研究小組首次詳細觀察了這些氣體從一顆系外行星過熱的大氣層中逸出的過程。自2000年以來,天文學家就預言,這些圍繞著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可能是追蹤研究系外行星大氣層的最佳對象之一,不過他們花了18年的時間才真正發現了氦的蹤跡。氦之所以很難被發現,是因為它所具有的特殊觀測特徵之一是其光波位於紅外波段內,超出了以前使用的大多數儀器的觀測範圍。
  • 系外行星的發現
    2019年10月,科學家們利用一個計算機模型類似發現的系外行星海王星明星不受重力影響,繞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這些行星可能存在於消費光在黑洞的邊緣,大約10到30光年的黑洞,它的能量線有一個結構凍塵埃組成的尾巴。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 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
    NASA說,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其中許多行星可能孕育著生命。其繼任者是今年4月發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NASA官網介紹說,克卜勒望遠鏡讓我們對太陽系行星多樣性大開眼界。其收集的信息顯示,1/4到1/2的可見恆星可能擁有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巖石行星,一些此類行星可能位於母恆星的宜居帶內,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堅持著「什麼樣的系外行星更像地球」的思路,但有一些人卻用了逆向思維,思考「如果地球是系外行星會是什麼樣」。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將地球當作是一顆系外行星來研究,發現它的特徵,或許可以成為研究系外行星的重要參考。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2、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科學家:它的意義非凡
    近日,哈勃太空望遠鏡又有重大發現,在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氦元素的存在,這是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元素。氦是稀有氣體的一種,氦在通常情況下為無色、無味的氣體,是唯一不能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氦是最不活潑的元素。氦的應用主要是作為保護氣體、氣冷式核反應堆的工作流體和超低溫冷凍劑。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研究團隊領導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克·D·特納說,「我們認為這是由行星本身發射的。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和系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
  • 五顆系外行星發現「水」信號-系外行星,水,哈勃,NASA ——快科技...
    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五個遙遠行星大氣中可能存在水信號,科學家對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和調查的目的就是尋找適合居住的行星,現在哈勃的數據分析結果取得了新的發現成果,這五顆行星分別為WASP-17b、HD209458b、WASP-12b、WASP-19b以及XO-1b,其中WASP-17b的大氣有些特別,有些膨脹的感覺
  • TESS系外行星探測計劃
    目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不久後即將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NASA計劃在20年代中期發射的廣域紅外探測望遠鏡(WFIRST)都將成為進一步觀測TESS所確定目標的重要天文設備,其中廣域紅外探測望遠鏡將可以發現軌道周期更長的系外行星以及行星盤,可以補充TESS的發現。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這是人類第一次探測到太陽系外行星的存在。然而,系外行星的研究熱潮卻並未如期到來。 因此從發現外星生命的意義上講,這類行星並沒有成為人類探索系外行星的熱門方向。  來自系外行星磁場的射電信號  真正激起人們巨大好奇心的,是在1995年日內瓦大學的Micha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利用測量恆星視向速度變化的方法,在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行星的存在。
  • 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暴
    不過迄今我們沒能收到任何來自太空的特殊信號,甚至連繫外行星本身發出的信號都很難接收到,因為它們距離我們太遠,這些信號實在過於微弱。 這是一顆比太陽更大、溫度更高的恆星,距離地球約51光年,它擁有一顆系外行星,1996年由保羅·巴特勒(Paul Butler)團隊發現。行星牧夫座τb的質量下限曾被認為是4倍木星質量,2012年有研究認為質量介於木星的5.5~6倍。由於它距離恆星僅僅0.05天文單位,這意味著這顆氣態行星的溫度將高達1430℃以上,俗稱「熱木星」。這樣的行星顯然不會有任何生命存在。
  • 22光年外的奇特系外行星:圍繞多達三顆恆星運行
    以上這些參數,讓LTT 1445Ab成為迄今已知距離地球第二近的,通過凌星法發現的系外行星,也是迄今發現的,圍繞一顆M型紅矮星運行的距離最近的一例系外行星案例,或許還存在距離更近的系外行星,但由於不發生凌星現象,這些行星被發現的難度更大。
  • 富含碳的系外行星或由鑽石構成
    這顆系外行星隨著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克卜勒等探索項目的開展,科學家們對系外行星的性質有了越發深入的了解,並逐漸拼湊出這些行星的內外特徵,比如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是否適合生物生存以及甚至是否有生物棲息。
  • 系外行星新發現!NASA宣布再發現10個類地行星(圖)
    系外行星新發現!NASA宣布再發現10個類地行星(圖) 原標題:   中新網6月20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19日宣布,再發現219顆疑似系外行星(exoplanet),其中包括10個處於它們行星系內宜居帶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的條件容許液態水存在於行星表面,可能孕育生命,這是尋找可居住星球的一個關鍵特徵
  • 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系外行星的?
    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太陽是恆星,太陽系是一個恆星系統,主要由太陽以及八大行星和其它小天體構成。通過測量恆星光譜的微小變化,天文學家就能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目前最先進的光譜儀已經能夠檢測到1米/秒的速度變化。這種探測方法又被稱之為徑向速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