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布滿了巖漿海洋,卻異常明亮,這種系外行星令科學家困惑不已

2020-08-10 姿勢分子knowledge

隨著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越來越多,我們也見識到了越來越詭異的外星世界。我們在太陽系習以為常的畫面,在其他恆星中竟然反而顯得特立獨行。而那些系外行星表現出的離奇的特點,也讓身處太陽系的我們驚愕不已。

看看太陽系,行星的分布相對比較密集,從0.4到30個天文單位之間,有的靠近太陽,溫度比較高;有的遠離太陽,相對比較寒冷。但是,系外行星和宿主恆星的距離,卻常常能打破我們的認知,有一些能夠距離宿主恆星達幾百個天文單位,而最近的甚至只有幾百萬公裡。

相對來說,我們發現的距離宿主恆星非常近的系外行星還是比較多的。其中,體積特別大的,我們稱之為熱木星,它們溫度極高,體積和木星差不多甚至遠超過木星;體積中等的,和海王星類似的,我們稱之為熱海王星,它們也是氣體行星;另外,還有一些巖石行星也非常靠近宿主恆星,科學家給了它們一個綽號——熱超級地球。

有一些熱超級地球非常巨大,體積達到了地球的10倍。但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的公轉軌道比太陽系最內側的水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5790萬公裡)還要小得多,甚至可能只有幾百萬公裡,公轉周期只有10天或者更短。

如此近的距離,帶來的是一個詭異的行星世界。由於距離宿主恆星太近,所以它們接收到的能量也更多,溫度也高得離譜,輕輕鬆鬆可以達到幾百甚至幾千攝氏度。由於高溫導致氣體密度下降,加上距離恆星太近、所受到的恆星風也更加強勁,所以這些熱超級地球的大氣層也基本都被剝離出去,只剩下死寂的巖石軀殼。而且,由於溫度過高,這些巖石也都被融化,變作巖漿的海洋,在行星表面流淌,活脫脫一幅地獄的景象。

在系外行星上,這種畫面已經讓科學家見怪不怪了。但是,還有一些比較奇怪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那就是表面反射率。

顧名思義,反射率就是一顆行星(或衛星)能夠將宿主恆星的輻射反射到宇宙中的比例,反射得越多,它就越明亮。可是,對於這些巖漿橫流的行星來說,反射率過高就有點不合常理了,因為我們常見的巖漿物質都沒有這樣的反射率。

行星的高反射率,要麼來自表面,要麼來自大氣層。既然熱超級地球的表面不足以反射這麼多光,或許像金星這樣的濃厚大氣層也可能產生這個效果。但問題在於,我們前面也介紹過,熱超級地球的大氣都被剝離了,只剩下光禿禿的表面, 因此這個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的行星學家Zahra Essack指出:「我們認為這些巖漿行星就是在宇宙中遊蕩的黑炭球——非常暗淡,幾乎沒有什麼光亮。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它們如此明亮呢?」她指出,有些熱超級地球的反射率甚至達到了50%,接近於金星70%的反射率。要知道,我們的地球也才只有30%左右的反射率而已。因此,長期以來,Essack一直對這個問題感到非常困惑。

最近,她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用一種新的方法,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並且將成果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雖然這個成果也不是最終的定論,但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借鑑意義。

Essack等人的研究方法非常有趣,他們來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鑄造廠,選擇了一些地球上比較常見的礦石進行了這次研究。她選擇的是長石(含有鈣、鈉、鉀的鋁矽酸鹽礦物)以及玄武巖(以二氧化矽為主的巖石),二者都是太陽系的行星中比較常見的巖石。

首先,她和她的同事們嘗試將長石融化,模擬熱超級地球表面的巖漿。結果,這些融化的長石冷卻速度過快,研究團隊沒有測量到熔融狀態下的長石有怎樣的反射率。好在,冷卻後形成的火山玻璃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研究小組在多個角度對其進行了照射,研究其反射機制,從而在側面了解了熔融長石的反射特性。

與此同時,他們也對玄武巖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他們所用的玄武巖樣本來自於雪城大學的熔巖項目,在將其融化進行相應的研究之外,他們還查閱了此前的一些研究資料作為參考。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他們獲得了熔融狀態下和冷卻後形成的火山玻璃兩種狀態下玄武巖的反射率,從而對熱超級地球的表面進行了推測。

事實證明,就像此前猜想的一樣,如果熱超級地球的表面是由這兩種礦物的巖漿覆蓋,那麼它的反射率將會非常低,其上限只有0.1,也就是只能反射不到10%的恆星輻射。Essack指出:「和地球比起來,這的確是非常暗的。完全不足以說明我們所感興趣的行星為何有現實中這樣的亮度。」

因此,這兩種礦物的可能性已經被排除,他們需要尋找其他的備選,來解答這個謎題,這也是他們接下來的工作。甚至包括被排除可能的大氣層因素,也被他們重新考慮,但這勢必要建立新的理論。「對於這些布滿了巖漿海洋的行星,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去探索的東西。」Essack告訴我們,「我們一直認為這些行星只是閃亮的巖石球體,但是它們可能擁有著非常詭異的表面系統或者是大氣結構,而且是一種我們此前完全不曾了解到的全新機制。」

我們寄希望於先進的探測器能夠從更多角度對這些熱超級地球進行研究,比如凌日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TESS)以及未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羅曼太空望遠鏡等。沒有人知道,太陽系行星和系外行星有如此大的差異,到底是誰更奇葩一些,也許這些望遠鏡會給我們一個答案吧!

相關焦點

  • 「超級地球」系外行星K2-141b可能有巖漿海洋 刮著超音速風
    K2-141b可能有巖漿海洋 刮著超音速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SlashGear報導,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具有極端環境的系外行星K2-141b。這是一個炙熱的世界,它的軌道離恆星非常近,以至於行星的一些區域很可能是巖漿海洋。來自麥吉爾大學、約克大學和印度科學教育研究所的科學家表示,K2-141b上的大氣和氣候否周期非常極端。研究人員表示,這顆行星的特點是巖石的蒸發和沉澱,超音速風以超過5000公裡/小時的速度肆虐這顆行星,巖漿海洋深達100公裡。有關該系外行星的研究報告於近日發表,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擬來預測該行星的狀況。
  • 有些行星整顆都是巖漿,但貢獻亮度的或許是其他東西
    銀河系有無數顆系外行星,現在想像一顆極端環境的巖石世界,比地球大 10 倍,並離母恆星非常近,運行軌道繞一圈只需 10 天或更少。這種行星的表面不僅是熱,表面幾乎被燒成巖漿狀,覆蓋著溫度至少 850K 的熔巖海洋,恆星風也剝除表面大氣層。
  • 明明人類要呼吸氧氣,科學家卻要在系外行星尋找甲烷,這是為什麼
    他們認為,一顆類地行星上如果出現大量的甲烷,那麼它大概有兩種可能來源,其一是行星表面的生物,另一個就是火山噴發。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排除火山這種非生物因素,那就意味著這顆行星很有可能已經孕育了生命。那麼,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我們該如何確定甲烷的來源呢?
  • 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如此不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爭論不已
    但實際上,當科學家發現的系外行星越多,居然還真的越發現太陽系與眾不同之處。正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的博士後研究員Aaron C. Rizzuto所指出的那樣:「行星和其他繞太陽公轉的天體的確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和它的歷史,但如果沒有系外行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太陽系在宇宙中有多麼獨一無二或者不過爾爾。
  • 系外行星的發現
    1,據外國媒體報導,系外行星碰撞: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300光年的行星系統BD + 20 307年,發現在許多溫暖的塵雲,他們開始感到興奮,因為最近的塵雲可能更多證據行星碰撞,這種觀察是首次提出在10年前,2019年4月再次確認。對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更深入地分析碰撞過程是如何影響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的。行星系統與地球非常相似,因為人們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一次巨大的撞擊後形成的。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
  • 地球古早版本——充滿巖漿和超音速風的熔巖地獄
    K2-141b的軌道距離恆星熾熱的表面僅有一百萬公裡。相較而言,地球距離太陽1.5億公裡。即使是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距離也絕不會小於4700萬公裡。 如果你站在K2-141b的表面仰望,你會看見一顆佔據了五十度天空的橙色恆星,它比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直徑大一百倍。這是一個巨大,明亮而熾熱的球體,它的光芒照耀著整個行星的三分之二,不像地球只是白晝的那一半被照亮。
  • 科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存在熔化金屬雲層
    如圖所示,這是系外行星PSO J318.5-22,它距離地球75光年,最新觀測顯示,這顆系外行星大氣層中存在著熔化金屬雲。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觀測顯示,一顆遙遠孤獨行星大氣層中存在熔化金屬。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PSO J318.5-22,它在太空中自由漂浮著,並不環繞恆星運行。
  • 在系外行星的搜尋中,CHEOPS將如何大展身手?
    克卜勒和「苔絲」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突破性的發現,讓已知的系外行星(exoplanet)數量達到了數千個。然而,面對如此之多的系外行星,我們所了解到的信息還只是極少的皮毛,因此CHEOPS的主要目標不是簡單地搜尋更多的行星,而是更好地了解我們已經發現的行星。
  • 新發現的「超地球」系外行星提供了有關外星世界大氣的線索
    【內容簡介】:為了更好的研究系外行星,這次科學家們將目光放在了距離地球約10.7光年,也是離地球最近的第12顆恆星——Gliese 887和它的行星們上。科學家們認為主恆星Gliese 887是靠近太陽用來研究的最佳恆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系外行星是否有大氣層,是否有生命等等,因為它是如此明亮而又安靜,因此可以避免因恆星活動而對行星造成的影響,讓研究更輕鬆的進行。
  • 擁有地獄般景觀的系外行星:地表刮著超音速風、流著巖漿海
    天文學家又找到了一顆顛覆想像的狂亂系外行星,名為K2-141b,它擁有100公裡深的巖漿海洋,地表刮著時速5,000公裡的超音速風,可說是目前地景最荒涼的系外行星。而最近,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約克大學和印度科學教育研究所組成的天文團隊,試著利用計算機模擬K2-141b的面貌,發現它的地表、大氣和海洋均由相同成分組成。
  • 海洋環流可能是發現宜居系外行星的關鍵!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系外行星。像苔絲這樣的太空探測器很可能會發現成千上萬的這樣的行星。但大多數系外行星都是氣態巨行星、熔融的地獄洞或冰凍的廢物。我們怎麼能在大海撈針的可居住世界裡找到那些針呢?換句話說,我們如何縮小搜索範圍?首先,我們需要找到水。
  • 地球曾或被巖漿海洋覆蓋,月球是行星撞擊地球一部分巖漿形成的?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似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月球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在一個名叫LA-VA LAND 的研究中聲稱,一個曾經覆蓋我們地球的巨大巖漿海洋,它可能在月球的誕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表明,地球曾被熔巖海洋覆蓋,它看起來與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2年發現的系外行星UCF-1.01類似。
  • 10大「系外行星」的冷知識
    宇宙是非常奇特的,有些東西超乎我們的想像,有10個非常特別的系外行星。是目前已知宇宙中10個最奇特的行星。「TRES-2B」有一顆被稱為「TRES-2B」的系外行星,這個星球以最黑暗而著稱,距太陽系750光年,這個黑暗巨大的星球反射不到其大氣層光的1%,以至於「TRES-2B」大氣所反射光小於「煤炭和黑色丙烯塗料」,它看起來非常可怕,這小部分的光沒有被行星稀薄而令人窒息的大氣所反射,微弱的暗紅色,是這個星球上的主旋律。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這種細微的搖擺反應在光譜上,就會造成恆星光譜不斷紅移和藍移的速度變化。我們稱這種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為視向速度法。由於行星與恆星質量相差懸殊,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木星,造成的太陽視向速度額外的變化量只有12.4米/秒,換成地球則只有不到10釐米/秒。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在4光年之外。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這是一顆質量約為木星10倍的系外行星WASP-18b,它距離地球約330光年,右下角是光學和x射線數據。來源:NASA/錢德拉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和科學家一直懷疑銀河系和宇宙中的其他恆星系統也有自己的行星,但直到近幾十年才觀察到這一猜想。
  • 哈勃望遠鏡十年觀測結果:遠處恆星系統發生碰撞,系外行星消失了
    也有可能是人類目前的目光短淺,但在哈勃望遠鏡傳來它的觀測圖像之前,任誰也不會相信一顆系外行星就此消失了。這張圖片模擬了近十年來哈勃望遠鏡的觀察結果:這是是一顆系外恆星系統,其中的系外行星與其主恆星相撞並逐漸暗淡。
  • 哈勃望遠鏡十年觀測結果:遠處恆星系統發生碰撞,系外行星消失了
    也有可能是人類目前的目光短淺,但在哈勃望遠鏡傳來它的觀測圖像之前,任誰也不會相信一顆系外行星就此消失了。暗淡的行星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與主恆星碰撞,左圖看上去像是一團巨大的冰雪碎片環,環繞的亮光距離中心約25光年,由行星碎片構成。這顆恆星非常亮眼,所以中心的眩光被哈勃望遠鏡刻意遮擋了(並非黑洞)。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堅持著「什麼樣的系外行星更像地球」的思路,但有一些人卻用了逆向思維,思考「如果地球是系外行星會是什麼樣」。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寄希望於能夠在遙遠的太空找到人類的下一個家園,或者宇宙中的同伴。
  • 【科普】九大最奇特系外行星
    這些系外行星的發現對於天文學家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列舉的最奇特的9顆系外行星,其中包括:最熾熱的系外行星、質量最大和最小的系外行星等。    據悉,這支由歐洲天文學家組成的行星搜尋小組通過智利北部甚大望遠鏡的精準光譜儀探測到32顆新系外行星,此次他們探測到的新系外行星數量接近迄今已發現系外行星總數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