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消失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雖然科幻電影中經常有所體現,例如超人的家鄉K星的消失。也有可能是人類目前的目光短淺,但在哈勃望遠鏡傳來它的觀測圖像之前,任誰也不會相信一顆系外行星就此消失了。
這張圖片模擬了近十年來哈勃望遠鏡的觀察結果:這是是一顆系外恆星系統,其中的系外行星與其主恆星相撞並逐漸暗淡。
暗淡的行星
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與主恆星碰撞,左圖看上去像是一團巨大的冰雪碎片環,環繞的亮光距離中心約25光年,由行星碎片構成。這顆恆星非常亮眼,所以中心的眩光被哈勃望遠鏡刻意遮擋了(並非黑洞)。
早在2004年,哈勃望遠鏡就拍下了關於這顆系外行星的第一張清晰圖片,然而十年後,這顆系外行星卻逐漸暗淡。對此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該物體本身並不是一顆完整的行星,而是兩顆小行星或其它天體碰撞之後產生的不斷擴大的塵埃團。這也恰好解釋了它的亮光無論是否暗淡都是均勻不變的,而宇宙中很少有亮度統一的行星。
右圖正是基於行星碰撞後的時間模擬圖,由極細的塵埃顆粒組成的雲層,預計跨度約3億千米,相當於15679個地球連在一起。
太空實驗室
系外恆星系統一直是科學家在太空發現的自然實驗室,通過觀察系外恆星系統,它們的新生、碰撞、死亡全過程都可以被我們記錄在冊,從而分析出太陽系未來的演化。而這樣的觀察時間,往往都是以數十年為單位計算的。
這顆逐漸暗淡的物體最終被命名為Fomalhaut-b,雖在2004年就被哈勃望遠鏡發現,但卻是在2008年才被首次宣布。通過觀測圖也可以看到,這顆物體在前幾年的觀測中還清晰可見,這表明它是一個移動的點,隨著時間的推進,它才開始逐漸暗淡。
這其中有兩個反常點:
該物體在可見光下異常明亮,但沒有檢測到任何紅外熱信號。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天體的碰撞有關,增加的亮度也不是其自身發出的,而是來自主恆星和塵埃環。
該物體的軌道也十分奇怪,它並不是圍繞主恆星公轉,而是向著反方向前進。
根據這兩個反常點,再加上哈勃望遠鏡觀察其它天體的檔案數據,最終天文學家得出結論——這樣的物體根本就不是一顆行星。十年間,這些碎片已變成大約1微米(頭髮絲直徑的50/1)的塵埃,並且塵埃雲已經膨脹到比地球公轉軌道更大的體積。
關於該物體的軌道,還有更令人困惑的一點:它可能在逃逸路徑上而不是橢圓軌道上,這是基於科學家把較早的數據和較晚的觀測圖結合得出的結果。「巨大塵埃雲之所以會受到這樣的影響,是因為主恆星的巨大輻射力導致」NASA的研究人員這樣說道,「至於更多的發現,還要看接下來哈勃望遠鏡會傳回怎樣的數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