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系外行星上的主要礦物是金剛石和二氧化矽(圖中的晶體層)。水分把碳化物行星變成了富含鑽石的行星。在其內部核心,深藍色的部分可能是鐵碳合金。
隨著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克卜勒等探索項目的開展,科學家們對系外行星的性質有了越發深入的了解,並逐漸拼湊出這些行星的內外特徵,比如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是否適合生物生存以及甚至是否有生物棲息。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9月11日消息稱,一組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和芝加哥大學(Uchicago)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確認:只要環境條件適宜,一部分富含碳的系外行星是可能富含金剛石(即鑽石)和二氧化矽的。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ASU地球與太空探索學院的Harrison Allen-Sutter介紹:「這類系外行星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
所有恆星和行星最初都形成於同樣的氣體雲,它們的主體構成是相似的。其中,碳氧比率比較低的恆星就會吸引地球這樣的行星——主要由矽酸鹽和氧化物組成,而金剛石的含量非常低(地球的金剛石含量約為0.001%)。不過,有些恆星的碳氧比率比太陽更高,它們的系外行星更有可能是富含碳的。
Allen-Sutter和同事們猜測,如果有水分存在,這些富含碳的系外行星就可以轉化為金剛石和矽酸鹽,成為「鑽石」行星。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小組模擬了碳化物系外行星的內部進行實驗。正如預測,在高溫高壓下,碳化矽與水發生反應,變成了金剛石和二氧化矽。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富含碳的系外行星可能並不具備生命生存所需的條件。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與地質活動活躍的地球(生物宜居性指標之一)相比,富含碳的系外行星由於太堅硬,幾乎不可能有活躍的地質活動,而這種地質活動的缺乏可能會導致大氣成分不適合生物生存。
Allen-Sutter評論道:「不管這些星球是否宜居,這項研究對於幫助我們理解和描述系外行星都意義重大。了解越多,我們就越能更好地解讀未來任務採集的新數據,從而認識我們太陽系之外的宇宙。」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 《行星科學雜誌》
期刊編號: 2632-333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carbon-rich-exoplanets-diamond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