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2021-01-07 冥維空間

宇宙元素豐度問題是「大爆炸模型」和「穩恆態模型」共同關心的問題:

伽莫夫的「大爆炸模型」能夠解釋氫和氦的豐度,但是比氦更重的元素是如何產生的,讓伽莫夫一籌莫展。霍伊爾的「穩恆態模型」也需要解釋在氫原子不斷被創生之後,重元素又是如何產生的。

伽莫夫和霍伊爾兩個陣營的第1人都需要解釋——「在宇宙這個煉火爐中比氦更重的元素是如何生成的?」

兩個人遇到的障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核反應進行到了比氦更重的元素的時候,只能形成不穩定的元素,氦核加上氫核給出的是不穩定的鋰5核,2個氦核合併給出的是不穩定的鈹8核,仿佛大自然已經謀劃好了阻止氦核變成較重的原子的唯一兩條路徑。

對於霍伊爾來說,他需要找到一個由氦和成碳的路徑:

碳——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碳12,原子核包含12個粒子——6個質子和6個中子。氦——最常見的形式是所謂的氦4,原子核中包含4個粒子——2個質子和2個中子。

因此,霍伊爾的問題就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否存在將3個氦核轉變成為1個碳核的可行機制呢?

一種可能是3個氦核同時碰撞在一起,形成1個碳核,這是一個好主意,可惜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的,3個氦核恰好同時同地以相同的速度發生聚變的可能性實際是為0的。

另外兩個途徑是1個氦核聚變成1個鈹8核,然後這個鈹8核再與另外1個氦核聚變成為碳,然而鈹8核非常不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被伽莫夫稱為「絆腳石」的原因。

事實上,鈹8核是如此的不穩定,以至於通常在自發衰變前只能維持不到10-秒,我們只能想像1個氦核在其飛行路徑上恰好遇到1個短暫存在的鈹8核,併合成了碳12,但即使這個過程發生也需要克服另一個障礙,氦核和鈹核質量相加比1個碳核的質量要大得多,因此如果氦核和鈹核合成碳,那麼就可能會有多餘的質量。

通常情況下,核反應可以將多餘的質量轉換成為能量,這就是愛因斯坦最著名的「E=mc」公式·智能轉換公式,但質量差越大,反應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而鈹8核並不具備這個時間,碳的形成必須幾乎在鈹8核形成的同時完成,因為鈹8核的生命周期實在是太短了,於是鈹8核生成碳的路徑上有兩個障礙。

首先,鈹8極其不穩定,持續時間不足億萬分之一秒。其次,氦和鈹聚變成為碳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窗口,因為存在輕量的質量不平衡,鈹8不穩定很快就會衰變,而形成碳核又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呢?

霍伊爾的思路是——有沒有可能在氦核聚變成為碳核之前有一種穩定的中間狀態呢?

霍伊爾假設存在一種激發態的碳原子,這種碳原子的質量比普通碳原子質量大,小於氦核與鈹核的質量之和,在氦核與鈹核生成普通的碳原子之前,生成的就是激發態的碳原子,這樣的聚變由於損失小的質量,所以需要的時間窗口很短,儘管鈹8核的壽命也很短,但核反應需要的時間更短,因此生成大量碳12就是有可能的。

霍伊爾之所以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理論——「人擇原理」

霍伊爾的思路是這樣的:我們是宇宙的一分子,是以碳為基礎的生命,那麼宇宙中就必須有一種能夠製造碳的方式,如果生成碳的唯一方式要求這種特定的「碳的激發態」存在的話,那麼這種激發態就一定是存在的。換句話表述就是「碳的激發態」必須存在,否則碳12和人類都不會存在。

「碳的激發態」只是霍伊爾提出的一種設想,想要驗證這種設想,還需要實驗物理學家的支持,霍伊爾預測,他提出的「碳的激發態」的能量要比基本碳核高出7.65兆電子伏特。

1953年,在他提出「碳的激發態」後不久,霍伊爾利用學術休假應邀訪問加州理工學院,在這裡他有機會來檢驗他的理論。著名的凱洛格輻射實驗室就坐落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校園裡,該實驗室的威廉·艾爾弗雷德·福勒(William Alfred Fowler,1911年8月9日-1995年3月14日)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核試驗物理學家之一。

有一天霍伊爾來到福勒的辦公室,告訴福勒他預言了一種「碳的激發態」,它的能量要比普通的碳高出7.65兆電子伏特,以前還沒有人對核的激發態做出這樣精確的預測,因為其中的物理和數學過於複雜,但霍伊爾的預測純粹是基於邏輯,是基於「人擇原理」而不是基於數學或者物理,所以霍伊爾想讓福勒去尋找他所預言的「碳的激發態」,來證明他是對的。

一開始福勒覺得霍伊爾是個瘋子,怎麼僅憑邏輯計算就想讓我給他們做個驗證,碳12已經有詳細的測量結果了,並沒有發現有7.65兆電子伏特的激發態記錄,於是福勒的心裡不是十分樂意去幫助霍伊爾。但這個時候,霍伊爾顯示出他老奸巨猾的一面,他給福勒算了一筆帳,如果這個實驗不成功沒有證明激發態的碳原子,那也就是浪費幾天的功夫罷了,但是如果實驗成功,那可是個大發現,說不定就能拿個什麼科學界的大獎也說不定。

福勒心想這種成本低效益卻超高的事不做才是傻子,於是福勒立即要求他的團隊去搜尋霍伊爾所說的這種激發態,經過10多天對碳12的核分析,福勒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新的激發態·7.65兆電子伏特,與霍伊爾說的完全一樣,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1次,也是唯一一次科學家竟然用「人擇原理」來做出預測,並且被證明是對的,於是這樣的激發態,後人就稱為「霍伊爾狀態」,這種形式的碳核僅包含3個連接非常鬆散的氦核,與常見的碳核完全不同。

圖解:威廉·艾爾弗雷德·福勒(William Alfred Fowler,1911年8月9日-1995年3月14日)

雖然在1954年福勒的小組就已經證實了這種狀態的存在,但是這種狀態的精確計算是在2011年完成的。 科學家使用一種經過改進的計算方法,利用當今歐洲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巨人」耗時一周,精確地計算出了幾個核粒子之間的互相作用力,計算結果與實驗數據完美地匹配,福勒也因為證明了這種狀態的存在,而獲得了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伊爾終於證明並確認了由氦轉化為鈹再變成碳的機制,這對「穩恆態模型」是一個突破,因為霍伊爾可以聲稱——退行星系之間產生的簡單物質會聚合在一起形成恆星和新的星系,於是它們會成為鍛造更重元素的不同的恆星熔爐。另一方面,對於霍伊爾的敵對隊陣營來說,原本不能解釋重元素豐度的「大爆炸模型」同樣因為霍伊爾的這個發現而歡欣鼓舞。

儘管這個發現是由霍伊爾做出的,霍伊爾又是「穩恆態模型」的支持者,但事實上這個,發現已經使得「大爆炸模型」在解釋宇宙元素豐度上佔據了上風,因為對於輕元素氦的產生,只有「大爆炸模型」能夠圓滿解釋它的豐度。相比之下「穩恆態模型」卻不能解釋氦的豐度,因此從重元素的核合成這一點來看「大爆炸模型」和「穩恆態模型 」不相上下,但只有「大爆炸模型」可以真正解釋氦的核合成。

令「穩恆態模型」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對於像鋰和鈹這類元素的原子核合成的計算,這些元素比氦重也比碳輕,計算表明它們不可能在恆星的內部合成,但是可以在大爆炸瞬間與氫轉化為氦的過程中同時完成。理論上的計算對於鋰和鈹的豐度估計與當前宇宙中的觀察結果非常一致。

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大爆炸模型」的階段性勝利,竟然是由「穩恆態模型」的最有力支持者霍伊爾實現的。霍伊爾也許是那個最反對「大爆炸模型」的人,但是「大爆炸模型」不能沒有他,是他給「大爆炸模型」起了一個這麼膾炙人口的名字——Big Bang.也是他解決了恆星內部核反應的問題,為「大爆炸模型」在解釋宇宙元素豐度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解:「大爆炸模型」模擬圖

1955年以後伴隨著射電天文學的快速發展,「穩恆態模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是在中國的,2016年9月在貴州省黔南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縣建成,被譽為「中國天眼」,名為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

這裡為了更好地感受這次太空旅行,請翻轉手機:

射電天文學起源於上個世紀30年代,1931年一位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央斯基(Karl Guthe Jansky,1905-1950)在研究長途電訊幹擾時,偶然發現存在來自銀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無線電波,美國的一位無線電工程師雷伯(Reber,Grote)在1937年建成了世界第1臺射電望遠鏡。

1942年定為太陽射電天文學的誕生之年,二戰以後一大批無線電專家轉而研究射電天文學,使得英國的射電天文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丁·賴爾(Martin Ryle,1918~1984年),他將單個射電望遠鏡串聯起來觀測天體,使其觀測能力成倍地增加,並稱為「綜合孔徑」技術,賴爾因此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是天文學界最早的諾貝爾獎得獎人。

圖解:韋斯特博克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

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賴爾開始利用射電望遠鏡進行巡天觀測,尋找天空中發射射電波的天體,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射電源是什麼樣的天體,所以就把它們統稱為——射電源。

1950年,賴爾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他的第1個射電源表,簡稱「1C」,「1C」中共包含50個射電源。

1955年,發表了「2C」,共包含1936個射電源,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2C」中這些射電源大部分都是「偽源」是假的射電源。

1959年,經過重新的鑑定發表了「3C」。

射電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天體呢?

賴爾最初認為它們是銀河系中一種特殊的恆星,但還有一些人認為它們是星系,最終美國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證實了射電源是星系不是恆星。

賴爾和霍伊爾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在二戰時都研究雷達的技術,但兩個人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友好,在學術上甚至還有些對立,賴爾十分想通過自己的研究觀測推翻霍伊爾的「穩恆態宇宙模型 」,而且他還真的做到了。

圖解:射電源

「大爆炸模型」和「穩恆態模型」在關於星系的分布上,所做的預測是完全不同的

「大爆炸模型」認為年輕的星系只能存在於早期的宇宙中,因為它們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熟起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年輕的星系的。因為它們在宇宙深處發出的光線要經過數十億年才能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它們處於早期宇宙中的情形。

相反,「穩恆態模型」認為年輕星系應該分布得比較均勻,在穩恆態宇宙中,年輕星系全部誕生於星系之間,宇宙新產生的物質,因此「穩恆態模型」所能做出的預測是——我們既能看到臨近的年輕星系,也能看到遙遠的年輕星系。

當時天文學家認為,射電星系要比普通的星系年輕,如果「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射電星系通常應該在離我們銀河系很遠的地方。反之,如果「穩恆態模型」是正確的,那麼它們應該無論遠近都會有所出現,因此測量射電星系的分布將是檢驗兩個模型正確性的一個決定性的方式。

1961年,賴爾已經編目了5千顆射電星系,並分析了它們的分布,他無法測得每一個星系的精確距離,但他可以採用一種複雜的統計方法來推算,它們的分布是與「穩恆態模型」一致還是與「大爆炸模型」一致。賴爾推算和結果是——距離越遠射電星系越是常見,這與「大爆炸模型」所做出的預測非常相符。

一種叫做「類星體」的新型發光天體,能夠從太陽系這麼小的區域內發出如同整個銀河系那麼大的能量,並且它們離我們也都非常遙遠,「穩恆態模型」同樣也無法解釋類星體的現象,在「大爆炸模型」中這個現象卻是非常自然。類星體只能形成於宇宙歷史的一個特定時期,也許早期的宇宙更熱、更緻密的條件有利於創生耀目的「類星體」,在我們的附近看不到「類星體」的原因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我們附近的「類星體」已經演化成為了普通的星系。

對星系和「類星體」的分類與分布,它的詳細觀測為「大爆炸模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證據,理論和觀測結果共同顯示,最初的一批星系和「類星體」誕生於大爆炸的後10年,從那以後,更大的結構,如星系團和超星系團開始形成,由於恆星族群不斷衰老和演化,我們所觀測到的距離非常遙遠的星系和那些距離較近的星系非常的不同,這些觀測結果都和宇宙的穩恆態理論相牴觸。

圖解類星體

射電天文學的一系列發現給了「穩恆態模型」沉重的打擊

霍伊爾所在的「劍橋三人組」也確實一時之間毫無還手之力,他們似乎也只能質疑外射電源觀測結果的精確性,因為賴爾的觀測確實出現過錯誤,這也讓霍伊爾團隊和賴爾的交情越來越差,我們都知道英國人是有紳士精神的,但兩個人還曾經當眾面紅耳赤地爭吵,當然這樣的回應在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毫無力度,因為賴爾的觀測已經被澳大利亞的另一個小組所證實了,如果說射電星系和「類星體」的觀測給了「穩恆態模型」沉重打擊,讓它奄奄一息的話,那麼1965年射電天文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發現,則直接宣布了「穩恆態模型」的死亡,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下期文章為您講解。

相關焦點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巴德在二戰時對銀河系的「天琴RR型星」進行了大量觀測,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天琴RR型星」是一種類似於「造父變星」的變星,它的亮度和周期之間也存在著關係,但是由於其亮度比較小,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無法被1000英寸的胡克望遠鏡所觀測,但是巴德計算,如果一切正常的話,那麼在1948年建成的200英寸的海爾望遠鏡中,必將首次觀測到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但是當巴德第1次使用海爾望遠鏡的時候
  • 「暗星·物理學」演義
    然而,最早預言這種「暗星」的還不是「拉普拉斯」,而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米歇爾」他在1784年的一篇論文中就談到——「由於恆星發射的光,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光速會越來越慢,如果恆星足夠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會使自身發射的光被自身的引力給拉回來,於是遠方的人就看不見這顆星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星系的角度來看,「穩恆態模型」預測各種不同的星系在宇宙中是均勻分布的,這也就是說「嬰兒星系」將遍布整個宇宙,而上個世紀40年代~60年代科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宇宙中的射電源進行了一項普查,結果發現「射電星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距離越遠分布越密集。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上個世紀40年代「大爆炸模型」雖然有哈勃等人的觀測證據,有弗裡德曼和勒邁特等人的理論支撐,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是反對的,為了使「大爆炸模型」被廣泛地接受,有一個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為什麼有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常見!
  • 什麼是人擇宇宙學原理?它能否作為科學問題的答案
    下面我們就說下,人擇宇宙學原理這個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理論是否科學,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人擇原理可以作為科學的指路明燈一說到宇宙我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宇宙中充滿了物質。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因為宇宙根本不需要這樣,它也可以什麼都沒有。
  • 海王星天空會下「鑽石雨」科學家找到原理
    鑽石是純碳在高壓環境下形成的,生成條件嚴苛,所以在地球上很罕見,然而在遙遠的天王星與海王星,卻會出現「鑽石雨」,只可惜我們永遠也取得不了。科學家最近以實驗的方式研究出鑽石雨的成因和原理。太陽系的外圍,有4個大型的氣體行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這4個行星又分兩大類,木星與土星稱為「氣態巨行星」,更遙遠的天王星與海王星,由於陽光更微弱,環境極為寒冷,稱為「冰巨星」。科學家對於冰巨星的了解並不多,它們一直有許多是謎題。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Elon Musk 隱藏在 Model 3 背後的「殺手鐧」
    而新一輪的自動駕駛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年讓汽車產業再次發生巨變,各大汽車廠商面對這個即將到來的變革正在摩拳擦掌的時候,在自動駕駛領域相當「激進」卻又被人看好的 Tesla CEO Elon Musk 最近卻又希望將汽車製造商的重點重新轉回到製造業,又提出了一個相當犀利的觀點,他說工廠本身可能比它所生產的產品更重要。
  • 【馬不停蹄】「爪皇」與「爪黃」
    說起賽馬馬匹名字,不少馬主都喜歡名下馬匹擁有相近名稱,讓人一看便知是同一馬主的馬匹;曾是六項一級賽冠軍馬「爪皇凌雨」,馬主周漢文及其父親、香港企業家周南旗下馬匹便是以
  • 「100倍變焦」的背後:「潛望式長焦鏡頭」如何煉成?
    實現的原理是怎樣?1. 長焦鏡頭的原理在了解「潛望式長焦鏡頭」之前,我們先要明白「長焦鏡頭」,回憶一下小孔成像模型:近距離物體,短焦距的鏡頭成像;遠距離物體,長焦距的鏡頭成像。運用在手機上面,「焦距」指的是「鏡頭光心」到「感光面」之間的距離。焦距越長,越能拍攝距離較遠的物體,同時,拍攝的物體視角範圍就越小。將遠處的物體放大呈現,意味著能夠顯示出更多的細節。
  • 從「失控」走向「必然」,Facebook 們要學會玩一場「無限遊戲」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故爆發後在數周內,「劍橋分析利用 FB 用戶數據操縱美國大選」,「Facebook 忽視用戶隱私數據保護」、「Facebook 出賣用戶隱私數據牟利」,成為外媒報導的幾大主題。《紐約時報》等外媒也不斷利用新的細節、證據,加強、加深事件的影響。用戶隱私數據的收集、使用、保護是一個全球化的話題。
  • 「專題」狂歡的「城市客廳」:紫川河
    隨著傳統工業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北九州市在1988年提出了以「全球科技城市」為主題的城市更新計劃,開始大力整治河流汙染和開展河流綠化。此後的「我的城市和我的河流」工程,以及後續的商業開發,讓紫川煥然一新,從市民避而不談的汙水溝,一躍成為市民歡聚的「城市會客廳」。
  • 【技術問答】製程中的「離子風扇」原理何在?
    技術實務問答2-11更多精彩實務問答內容請參考2015年「電路板技術實務問答」專書【問】曝光機框架,作業途中薄膜溢流的清潔方式有哪些?電路板曝光方式有單、雙面兩種模式,如果是單面作業才有機會讓幹膜與曝光框接觸,如果是雙面作業就算溢膠也該是沾在底片上,因此如果發生影響應該會出現在第二面曝光的時候,這方面可以作為追蹤依據。若溢膠尚未聚合,則使用酮類溶劑就可以清除。但如果已經發生聚合,則目前沒有什麼恰當的泛用清潔劑可清除,尤其是在底片區和玻璃框區。這部份您必須將框拆下,做液鹼類清除或找幹膜廠商討論可行方案。
  • 「超級高鐵」到底是不是一個「超級騙局」?
    「超級高鐵」到底是什麼?「超級高鐵」的概念來自於伊隆·馬斯克。行駛倉內可以坐 28 個人,每個行駛倉會間隔 2 分鐘,它可以讓人以 1200 km/h 的速度前行。靠譜的「超級高鐵」理論超級高鐵的核心是它的真空管道。傳統交通工具會碰到空氣阻力和摩擦力,但超級高鐵不會。超級高鐵採用物理學家 Richard Post 提出的「被動磁懸浮技術」。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守望者」與「觀測者」以簡單易上手的操作體驗,適用不同的應用場景。「守望者」定點巡航系統——「守望者」側重於基礎設施巡檢、應急指揮、城市規劃、生態治理、工程監督、礦區運維等大範圍固定場所的自動化、高頻次的多元數據獲取。通過一次性的飛行線路與作業時間部署,即可無人值守執行任務。
  • 人擇原理:宇宙的規律是為生命而調整的嗎
    但是凝視著黑暗足夠長的時間,許多人反而想知道:我們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在一個如此巨大而混亂的宇宙中,人類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難道生命,更別說智慧生命,是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以至於我們是唯一存在於此的人嗎?或者我們是物理定律不可避免的結果嗎?地球上存在生命。因此,宇宙必須以我們可能的方式存在,這就是人擇原理的本質。一方面,它聽起來是重言式的。
  • 「魔神Z」美少女化?新動畫「機器人少女」明年1月公開
    「魔神Z」美少女化?新動畫「機器人少女」明年1月公開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7-29 14:42:50
  • 蘋果減稅,是「大發善心」還是「另有所圖」?
    中小開發者的「蘋果稅」降了。11 月 18 日,蘋果宣布針對 App Store 推出一項新政策,決定為中小開發者,免除一半的「蘋果稅」。所有在 App Store 上年銷售額不超過 100 萬美元的開發者,都可以申請這一「優待」,蘋果將只抽取收入的 15% 作為佣金,而不是之前的 30%。
  • 霍伊爾:錯,不在星空,而在我們自己 | 袁嵐峰
    1953年,霍伊爾根據以下的推理做出了一項科學預測:已知我們的宇宙中有大量的碳(C)元素;當時所知的在恆星中合成C元素的反應只有3個氦(He)合成1個C;但3個原子核撞在一起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兩個原子核撞在一起,如果要等待3個He合成1個C,宇宙中的C就會比觀測到的少得多;由此可見,必然有某種偶然的原因加速了合成C的反應;他推測,這個偶然的原因就是
  • 你是「工具人」?
    所以趕快和基皮哥一起來研究,從【左手拇指】的紋型分類,看看成為「工具人」的關鍵吧。 左手拇指是鬥紋的人,通常具有較高的「自我意識」,通常比較會扮演「操控工具人」的角色,而較難成為被操控者。,通常能順理成章地提出「繞一圈達到目標」的方法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