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記者|
林軒|
2020年上半年,眾望矚目的安卓兩大重量級旗艦三星Galaxy S20 Ultra 和華為P40 Pro+,
紛紛把影像升級作為重頭戲,帶來了最大100倍變焦技術,刷新手機拍攝變焦倍數的記錄,
堪稱「超級望遠鏡」,甚至有網友聲稱「不僅拍月亮,還拍到了空間站」
100倍變焦的背後,是潛望式長焦鏡頭的運用,得以解決鏡頭模組和輕薄機身的衝突。
那麼潛望式長焦鏡頭是什麼?實現的原理是怎樣?
1. 長焦鏡頭的原理
在了解「潛望式長焦鏡頭」之前,我們先要明白「長焦鏡頭」,
回憶一下小孔成像模型:近距離物體,短焦距的鏡頭成像;遠距離物體,長焦距的鏡頭成像。
運用在手機上面,「焦距」指的是「鏡頭光心」到「感光面」之間的距離。
焦距越長,越能拍攝距離較遠的物體,同時,拍攝的物體視角範圍就越小。
將遠處的物體放大呈現,意味著能夠顯示出更多的細節。
這就是光學變焦的由來,焦距越長,變焦倍數就越高。
2. 如何調整焦距
有兩個方法可以調整焦距:一是改變透鏡的厚度,然而這個方法在手機上並不可行,透鏡的厚度無法隨時改變。
二是利用凹透鏡分散光線的原理,在兩片凸透鏡中間加入一片凹透鏡,就能進行焦距調整。
當然,我們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原理,實際的手機鏡片模組要複雜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單個鏡片的焦距依然是固定的,可變焦距是整個鏡片模組焦距的改變。
這就是光學變焦的原理,通過移動鏡片改變焦距來實現拍攝物體的放大與縮小。
3. 潛望式結構
長焦鏡頭的焦距長,天然地需要更長的物理空間,所以長焦鏡頭比一般鏡頭更長。
然而,手機的機身厚度是很有限的。
傳統的鏡頭模組,已經讓手機背面的鏡頭部分凸起了,曾經廣受非議。
因此,潛望式結構開始運用到手機上,通過增加一個三稜鏡的方法,將光的線路旋轉90度後,即將Y軸上的光線轉變為X軸,再通過鏡片模組進入到CMOS上。
這樣鏡頭模組就可以橫向放置機身裡面,避免了原來的豎直擺放與超薄機身的衝突。
但是,這個方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三稜鏡在反射光線的時候,光線強度會出現較大程度地衰減,所以在暗光條件下會出現曝光不足。
而且,CMOS的擺放方式也與之前不同,由橫向擺放轉變為豎直擺放,因此,CMOS的高度就受到了機身厚度的限制。
也就意味著,無法放入大尺寸的傳感器,限制了成像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較大面積的潛望式鏡頭模組,也佔用了一定的機身空間,需要在續航散熱等方面有所犧牲來配合。
還給防抖帶來新的挑戰等等
4. 依然是定焦鏡頭
很多人誤以為:潛望式長焦鏡頭是通過改變鏡片的位置來實現最高100倍變焦。
但是,通過拆解多個潛望式長焦鏡頭模組,我們卻發現,這些鏡頭模組裡面並沒有可以移動的鏡片。
這就是說,潛望式長焦鏡頭依然是定焦鏡頭,其焦距無法改變。
之所以沒有採用光學變焦的設計,關鍵是真正的光學變焦非常佔用空間。
在2015年發布的這款華碩Zenfone Zoom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麼大的鏡頭模組,最大只能實現3倍光學變焦。
而現在能夠實現5倍甚至10倍的光學變焦,並不是因為光學設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而是放棄了連續變焦的能力和相應結構。
5. 100倍變焦是如何實現的
華為P40 Pro+上的「潛望式長焦鏡頭」支持「10倍光學變焦」,已經是目前為止所有手機中最高的,但依然無法實現「100倍變焦」,這時候就需要「數碼變焦」了。
數碼變焦,是指將每一個像素麵積增大,如同我們用手拉動放大照片一樣,並不能呈現更多的細節。
不過,現在各個手機廠商都會運用算法來提升解析力,其原理就是通過對已有像素周邊的色彩進行判斷後,插入經過算法加入的像素。
這也是手機廠商經常宣傳的「AI影像」的應用之一
潛望式長焦鏡頭的實質,是通過光學變焦和數字變焦的搭配使用,來實現50倍,60倍甚至100倍的變焦效果。
這確實有益於提升手機相機的可玩性,也是提升手機拍攝水平的有效方向。
同時,搭載「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手機,價格普遍不菲,手機超長焦拍攝,對於絕大多數人,並非剛性的高頻需求。
我們還應認識到: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的高倍數變焦,成像效果遠遠無法媲美相同焦距的單反鏡頭。
iPhone 9終於要來了,值不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