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道理」系外天體的直徑難道是瞎編的嗎?科學家如何測量

2020-10-18 科學求知之者

大家好,不知不覺我們的【科學有道理】欄目已經推出了好多期,越來越接近尾聲了。在這一檔欄目中,我們儘量用簡單的語言,來向大家介紹科學家們研究系外天體的方法,好讓大家明白,科學家給出的數據都是有理有據,並非瞎編的。

上一期,我們講的是測量系外恆星質量的方法,並且留了一個話題,就是測量系外恆星的直徑。大家會發現,我們中間隔了好幾天,今天才終於繼續介紹。這期間除了籌備【太空電梯】和【宇宙出生日記】兩大欄目之外,也有恆星直徑測量方法很難通俗化的因素在裡面。所以,如果我今天說的有點「不是人話」,大家就權且當作「人話」聽吧。

首先,咱們從好理解的一種開始說。

  • 光度法

從常識來理解,一顆恆星越大,它就越亮,也越重。這個常識,其實放在宇宙裡並不準確,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還是適用的。

比如天狼星,也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通過已有的方法,我們是可以量化天狼星的亮度的,那就是絕對星等(這個就不再介紹了,想了解的請移步到前面的文章),是1.4等。而太陽的絕對星等,也是可以知道的,大約是4.8等。通過一套公式可以計算出來,天狼星的亮度是太陽的32.5倍。

這個亮度的倍數,也可以利用公式轉化到表面積的比例——這個公式我們也不介紹了,畢竟大家是學點業餘小知識,可以長(chui)見(niu)識(bi),又不是真的去做天文學家。

總之,知道了表面積的比例,只要開個平方,就是直徑的比例了。所以,天狼星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1.71倍,也就是大約238萬公裡。

不過,這個方法相對是比較麻煩的,因為計算比較多。

  • 幹涉法

1920年,天文學家麥可孫發明了麥可孫恆星幹涉儀,成功降低了計算恆星直徑的難度。

好了,這就到難點了。我們選擇……略過。

好吧,還是說說吧。

幹涉,是高中物理的知識了,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多少。說的就是兩個不同的波,相遇的時候會發生振幅等各個屬性的共同作用而發生變化。就比如湖面上的兩道不同的漣漪,擴散後碰在一起,交叉的部分會出現新的漣漪。

光波也是波,和水波也是有相似之處的,也會發生幹涉。就是利用光波的幹涉,科學家可以計算恆星的直徑。

麥可孫幹涉儀的原理,大約是這樣的。目標恆星的光源S射出的光射到兩個平面鏡M1和M3上,可以看作是平行光,經由M2和M4和凹面鏡、平面鏡的各種反射,撞得二臉懵逼地匯聚在望遠鏡焦平面P上,發生幹涉和衍射等現象。

兩束光在疊加後會出現幹涉條紋,有的地方非常明亮,有的地方則完全無光。經過此處可以省略一萬字的公式,就可以計算出恆星的角直徑了——說真的,這個公式別說省略一萬字了,要是真想學明白,一萬個小時還差不多,總之這個公式最後化簡的結果是

其中λ是平均波長,這個是很容易得到的數據;d0是幹涉條紋第一次由最清晰到消失的基線長度,很容易測量,所以角直徑θ就得到了。接下來就是三角函數了,有了頂角的度數和恆星的距離,就可以得到恆星的直徑了(這兩個測量方法參照日地距離和恆星距離的那兩期)。

到了現代,科學家們又利用更新的技術改進了麥可孫的幹涉儀。他們利用兩架距離比較遠的大口徑光學望遠鏡作為組合,代替麥可孫幹涉儀的M鏡,用光電倍增管接受星光,這就是強度幹涉儀。

不過,這個方法對於天體是有要求的,那就是足夠明亮,提供足夠的光,否則根本無法達到幹涉的效果。因此,即便是強度幹涉儀,我們也只能測量到最暗為2等星的天體,否則也只能幹瞪眼了。

  • 衍射法

去年的時候,由DESY的Tarek Hassan和來自史密森天體物理天文臺(SAO)的Michael Daniel領導的國際團隊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了一種新的測量系外恆星直徑的辦法,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利用太陽系的小行星。其原理,就在於光的衍射。

問題又來了:衍射又是啥……

你可能還記得,這也是高中物理知識——看,上高中多麼重要,我們上學的時候總以為科學家閒的蛋疼,現在才知道這些研究多麼有意義。

好了,我已經默認你忘光了,咱們再介紹一下。

如果把光的幹涉比喻為兩個武林高手的對決,那麼衍射就是老頑童自創的左右手互搏術。

當一列波肆無忌憚地前進時,突然撞了一下南牆。可是它不回頭,而是選擇繞路而行。好在牆上有兩個縫,它分成兩部分,分別鑽過去。這倆波翻臉不認波,完全忘了彼此本自同根生,然後開始「相煎何太急」,這就是波的衍射。如果是光波的話,在衍射後會出現衍射光柵,或者泊松亮斑。

距離我們2674光年的恆星TYC 5517-227-1,有幸成為了第一顆通過小行星衍射效應被測量直徑的天體。

2018年2月22日小行星1165 Imprinetta掠過恆星TYC 5517-227-1,擋住了它的光。科學家們抓住機會,利用每秒鐘拍攝300張照片的速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用於匯總其衍射圖樣。

這個計算過程,也是非常複雜的,涉及到恆星光度下降的時間等許多數據。總之,利用這個方法,科學家們可以計算出恆星的角直徑θ,其精度可以達到1毫弧秒。這個1毫弧秒是什麼概念呢?科學家比喻說,這個角度相當於從美國紐約看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直線距離5840公裡)上一枚一分錢硬幣的大小。

通過恆星的半徑和恆星的表面重力,我們也可以求出恆星的質量。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科學家還會拿出越來越多的方法來測量各種系外天體的數據。只能說對於現在的科學家來說,很多方法還是不夠精確的。比如傳說中最大的恆星盾牌座UY,它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
1708倍,但有192倍太陽直徑的誤差,目前無法修正,而且它和大犬座VY也曾經有過一段時期的最大恆星頭銜較量,直到後來才超過了它。

因此,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有些數據也並不準確,有待於更多的方法出現,才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些天體。

相關焦點

  • 「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哈嘍艾瑞巴蒂,時隔多日,我們終於又推出新一期的【科學有道理】欄目了。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我們知道,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決定著一個天體的很多數據。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說起來,計算這些恆星參數的原則,和尋找系外行星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距離導致無法直接測量的情況下,就找其他參照物來輔助測量。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太陽系外恆星的距離?
    大家好,「科學有道理」系列,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介紹了測量地球質量的方法、測量地球直徑、日地距離以及太陽系其他行星距離的方法。其中,我們用到最多的,就是三角函數。在測量地球直徑和日地距離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無一例外都利用了三角函數,通過構建三角形,通過巧妙的方法測出其中某些角度和邊長,最終求出了這些看起來「根本無法測量」的數據。今天,我們依然要利用三角函數,測出比太陽系更遠天體——系外恆星的距離。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量日地距離?八大行星的距離又如何計算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地球直徑的方法。今天,咱們把視野放遠一點,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太陽系各個天體的距離的。1619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三定律的最後一條。關於這個距離的測量,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種方法,限於篇幅,我們只介紹當時最精確、最靠譜的方法,那就是著名天文學家哈雷(就是預言了哈雷彗星回歸周期的那個)提出的金星凌日法。如果大家還記得計算地球直徑的方法的話,就會想到一個重要的工具——三角函數。在計算日地距離的時候,同樣有效。
  • 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你知道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沒有雷達,航海家是如何測量船隻與遠處島嶼的距離嗎?用的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視差法。站在甲板上,伸出拳頭,測量島嶼的方位角,橫向行駛一段距離,再重複上述動作即可得出答案。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
  • 「周年視差」這個原理非常簡單,但是在觀測天體上有很多的困難
    ,所以可以在地球的兩端分別去觀測同一個天體,看它們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然後去測量「周日視差」,也就是天體對於地球直徑所張的角度。,更長的基線指的是地球繞著太陽作公轉的半徑,這時候得到的視差稱為「周年視差」,在周年視差裡面視差角的大小是由恆星相對於日地距離所張的角度,測量了日地的距離再得到視差的大小,就可以得到天體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哈嘍朋友們,不知不覺,咱們的【科學有道理】系列節目已經進行好多期了。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天體測量法——蚍蜉撼大樹我們知道,任何天體都具有萬有引力,所以說,當恆星用引力影響行星的時候,行星也在用引力影響它的宿主恆星。因此,當系外行星圍繞恆星公轉的時候,它在任何一個位置都會導致宿主恆星的位置向它稍微偏那麼一點點。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
  • 從第8顆行星「海王星」向外的廣袤區域
    從第8顆行星 「海王星」向外的廣袤區域根據提丟斯-波德的定律在39.5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上應該還會出現一個天體。圖解:冥王星有一段時間人們以為冥王星是太陽系的邊界了,但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叫柯伊伯的法國人推論在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之外會有一個冰封的物質帶。1992年人們果然發現了第1個在這個物質帶裡的天體,接著就有約1000個這樣的天體被逐漸發現,直徑從數公裡到數千公裡不等,於是人們就把這個區域的天體以法國人柯伊伯的名字命名,統稱為——「柯伊伯帶」。
  • 「中國天眼」計劃啟動地外文明搜索,尋找外星人
    尋找脈衝星、搜索地外文明是「中國天眼」建設的七大科學目標之一。 探索地外文明,揭秘宇宙到底是「黑暗森林」還是「黑暗大海」?事實上,「中國天眼」針對地外文明的搜尋行動,早就開始了。據科技日報報導,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並調試了專門用於地外文明搜索的後端設備。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圖解: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辯論呢?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也被分裂了,1959年《科學新聞》快報進行了一項調查,要求33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公開他們的立場,結果顯示11位專家支持「大爆炸宇宙模型」,8位支持「穩恆態宇宙模型」,其餘14位要麼不確定、要麼認為這兩個模型都是錯的。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有人認為,外星人想要從遙遠的宇宙另一端飛向地球,它們肯定需要一艘宇宙飛船,當我們在空中看見一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時,它們都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就是「UFO」。不明飛行物「UFO」真的就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我不認同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杜克大學教授米格爾用猴子來「反駁」腦機接口,能製造出所謂的心靈感應嗎? 2020年8月末馬斯克召開的一個發布會,徹底引爆了這個話題。 8年下來,82位科學家,其中有9位是天文和地學的科學家,有12位是數學和物理學的科學家,還有14位是生命科學的科學家。
  • 第一個系外天體出現得太巧,它是被操控的,高級文明正窺探人類?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筆者:扶蘇2017年,著名的「泛星計劃」望遠鏡對「奧陌陌」展開觀測,後者是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由於「泛星計劃」望遠鏡位於夏威夷島,所以科學家根據夏威夷語中的「信使」一詞來對這顆特殊的天體進行命名。
  • 無線電波測量法和三角測量法 如何科學的測量天體的距離?
    知識點:無線光波測量法和三角測量法是測量天體距離常見的的方法。宇宙天體星散分布,每顆天體都離我們很遙遠,研究天體物理,知道天體之間的距離十分重要,但是如何測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呢?。面對這些觸不可及的天體,人類研究和探索的腳步卻沒有停止。為了儘量準確地取得每個天體的「距離」這一基本數據,人類想出了很多種巧妙的辦法。
  •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發現最大天體結構,直徑為100億光年
    宇宙天體結構我們普遍知道宇宙中存在小行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這五種天體結構,以為星系就是宇宙中最大的天體結構了,其實我們錯了,星系並非是宇宙中最大的天體結構,只能算是宇宙中一個中等結構,宇宙完整的結構應該是這樣的:隕石/小行星/彗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超星系團複合體--宇宙長城-
  • 緊盯月球 尋找系外天體到訪的蹤跡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介紹,通過比對前後獲得的照片,科學家發現月球表面不斷大量出現新的撞擊坑。據估算,大概10—11萬年左右,月球表面就會被砸個遍。這些坑都是誰砸的?據觀測,大部分砸向月球表面的是巖石類天體,其中也不排除有來自太陽系邊緣或系外訪客的可能。
  • 被拍攝下的「情感」 科學家揭人體能量場奧秘
    他親眼看到這些人通過發送「思維訊息」,改善了他妻子和朋友的健康狀況。這讓鑽研物理學的科羅特科夫產生了興趣。秉著科學家的探究心和嚴謹態度,他開始查閱各種關於人體能量場的書籍和文獻。在深入了解後,科羅特科夫得出一個結論:「人體能量」這個論題,雖然在短時間內無法被多數人接受,但終有一天會得到科學界的承認。於是,他開始將研究逐漸轉移到人體能量的領域。
  • 銀河系有生命的天體有多少?科學家用概率學做了計算
    地球是否是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天體?我們在宇宙中真的那麼孤獨嗎?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答案,有一些很悲觀,有一些很樂觀……人類的好奇心,從來都是隨著視野的擴展而延伸的越來越遠。當我們知道地球只是普通的天體時,我們就會提出疑問:到底有多少個類似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