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視差」這個原理非常簡單,但是在觀測天體上有很多的困難

2020-10-15 天體生物學

【作者:黃姤

測量天體的距離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所謂的 「三角視差法」,這種方法是我們測量大地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一個遙遠的物體如果我們沒法去直接測量它和我們的距離,我們可以採取一些三角的方法,譬如畫出一條基線,然後在基線的兩端去分別測量物體的位置,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這個物體對這條基線所張的角度ρ,只要測量基線的長度B,就可以利用簡單的「三角視差法」來得到物體離我們的距離,計算公式為:D=B/sinρ,如果基線越長ρ值就越大,這就意味著越容易精確地測定它,那麼能夠測定的物體距離就越遠,如果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天文觀測上面,就可以測量恆星的距離。

什麼是「視差」?

物體對於基線所張的角度叫做「視差」,它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天體對於基線所張的角度,或者說在基線的兩端觀察一個天體在背景上的位置的變化。

舉例說明:

伸出手臂豎起你的手指,分別閉上你的左眼和右眼,這時候你會看到你的手指在背景上是處於不同位置的,然後把你的手臂

往胸前彎曲,分別再閉上你的左眼和右眼,你會看到你的手指指在背景上的位置是不一樣的,這是由於基線的長度與物體相對的距離之間發生了變化。

基線越長能夠測量的恆星就越遠,在地球上能夠使用最長的基線就是地球的直徑,所以可以在地球的兩端分別去觀測同一個天體,看它們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然後去測量「周日視差」,也就是天體對於地球直徑所張的角度。

但是以地球直徑作為基線來測量恆星距離還是顯得太短了,因此要使用更長的基線,更長的基線指的是地球繞著太陽作公轉的半徑,這時候得到的視差稱為「周年視差」,在周年視差裡面視差角的大小是由恆星相對於日地距離所張的角度,測量了日地的距離再得到視差的大小,就可以得到天體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周年視差」這個原理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在觀測上有很多的困難

由於地球的公轉,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去觀察同一個天體在背景上的位置變化,理論上可以得到視差的大小,在相隔半年的時間裡面所對應的值就是「周年視差」。但是「周年視差」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周年視差」,因為它還包含了其他的成分影響,譬如恆星的自轉,因為恆星在空間裡面並不是不動的,還包括「光行差 」和「歲差 」,光形差是由於地球和太陽的運動造成的,歲差是由於天球的坐標系變化而引起的,所以實際測量視差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圖解:「光行差 」示意圖

儘管測量視差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天文學家還是精確地測量了近距離恆星的視差值大小,然後得到它們的距離,為了表徵天體的距離,天文學家發明了一種單位叫做秒差距,英文簡寫為PC,有時候也用光年作為單位,秒差距——恆星的距離通常以秒差距或光年作為單位。

用「秒差距」作為單位的原因有兩個:

1.因為天體的距離太遙遠了,如果用地球上常用的千米、米甚至釐米來表示這個值就顯得太大了。

2.在測量的時候從視差轉化為距離會變得很不方便,所以用秒差距的形式就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

1秒差距 ≈206265天文單位,1秒秒差距 ≈3.086* 10^18釐米,1秒秒差距≈3.26光年

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叫做「Proxima Centauri」就是半人馬座的,它的視差值達到了0.76″,對應的距離是1.3個秒差距,半人馬座實際上是三星系統,「Proxima Centauri· 比鄰星」是其中最小的一顆。其次,離地球比較近的恆星叫做Barnard·巴納德,它的視差值只有0.55″,對應的距離是1.8個秒差距。

圖解:離地球最近的32顆恆星分布圖

測量近距離恆星視差所面臨的困難

更遙遠天體的視差更小也就更加難以測量,因為地面上的望遠鏡角解析度受到了地球大氣擾動的影響,所以望遠鏡解析度最多也只能達到0.01″,這就意味著能夠測量最遠的距離大約在幾十到幾百個秒差距,這個數值只是銀河系裡面很小的一個部分,如果想要去測量更加遙遠的天體,就必須提高望遠鏡的角解析度。

利用空間衛星來測量視差就變得更為重要了,1989發射了「伊巴谷」衛星,2013年發射了「蓋亞」衛星,它們的角解析度分別達到了0.001″和0.00001″,所以它們能夠測量的恆星距離就大大地提升了,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夠針對太陽周圍的恆星進行精確的測量。

測量更加遙遠的天體還需要藉助於其他的方法來實現,這時就要用「宇宙距離階梯」這個方法,利用以近及遠的特點採取不同天體距離測定的辦法:

太陽系的天體:利用「雷達測距法」。

臨近恆星:利用「視差法」,通過視差法測量恆星的距離、研究它們的性質、發現它們所具有的一些特徵進行統計,然後把這些特徵應用到更加遙遠的天體上面去。

更加遙遠的天體:利用「赫羅圖」、「造父變星」的方法測量那些相對遙遠的天體,通過對一些具有很高光度的天體把「 I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就可以測量出更加遙遠的天體距離,宇宙大尺度結構以及宇宙尺度上的距離就要利用「哈勃定律」,所以對於遙遠天體距離的測定實際上是建立在對於近距離天體的物理性質研究基礎上才能夠做到的。

圖解:宇宙距離階梯測量距離

【作者:天體生物學·黃姤

【編輯:太空生物學·黃媂

相關焦點

  • 三體艦隊距離我們有多遠?這個公式可以算出來
    宇宙中恆星際的天體距離以光年為單位,動輒數十、數百光年,如果超出銀河系,那就要以百萬光年以上來衡量了。那麼如何測算外星人與我們的距離呢,科學家使用了這個方法,也是最簡單的、古老的視差法,視差法可以觀測恆星的空間位置、得出光度和速度的參考值。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令「穩恆態模型」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對於像鋰和鈹這類元素的原子核合成的計算,這些元素比氦重也比碳輕,計算表明它們不可能在恆星的內部合成,但是可以在大爆炸瞬間與氫轉化為氦的過程中同時完成。理論上的計算對於鋰和鈹的豐度估計與當前宇宙中的觀察結果非常一致。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大爆炸模型」的階段性勝利,竟然是由「穩恆態模型」的最有力支持者霍伊爾實現的。
  • 實際很簡單:天文學家測算天體到地球距離的方法
    天體測距到今天仍然不能得出非常精確的距離,這完全在於觀測技術上仍然沒有更加突破的方法,還有天體距離過於遙遠,也造成了距離上的測量誤差。天文測距的方法對應不同距離的天體有不同的方法,比較常見的天體測距方法有以下幾種:銀河系內的恆星的測距一般使用三角視差法,這種方法以日地距離為基準,測量恆星周年視差對於日地距離的張角大小,最終可以得出恆星的距離。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一周年:我們甚至拍到了黑洞「打噴嚏」會拐彎
    此次觀測得到黑洞噴流的內部結構事實上,從 2017 年 4 月開始,「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就不間斷地從來自世界各地的觀測數據裡挖掘信息。其中的一個觀測目標,距離我們整整 50 億光年。它位於室女座天區,是一個類星體,叫 3C 279。這個天體被選中並不僅僅是因為它非常的亮,其核心還伴有閃爍的現象。位於其中心的巨大黑洞一直在吭哧吭哧地吞食氣體。
  • 地球和所有天體都在高速運動,為什麼我們卻感受不到?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有個非常有趣的比喻,在在大洋上,一條行駛無比平穩的大船內,四周沒有窗戶,那麼請問你能感覺到船在運動嗎?相信你無論做什麼實驗,你都無法發現船是在運動的,因為伽利略或者牛頓甚至愛因斯坦都已經反覆驗證過這個問題,所以你就從了吧!我們所在的地球就是一條這樣的大船,它在宇宙中穩定的行駛,除了偶爾會有自身板塊運動導致的顛簸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異動出現!
  • 有了這個網站,今晚坐在家裡就能看「土星衝日」
    」的天文景觀,所謂「土星衝日」,是指土星、地球、太陽這三個天體的位置剛好處在一條直線上,且地球位於土星和太陽之間,這個時候的土星距離地球最近,亮度也最高,是觀測土星的絕佳機會。不過想要觀測土星的話,首先需要在滿天繁星中找到土星才行,如果對天文不太了解,無法找到土星的準確位置,可以試試在「stellarium」這個網站的幫助下,找到天空中的土星。
  • 「暗星·物理學」演義
    如今我們所說的 「黑洞」,是相對論預言的天體,然而在19世紀末,歐洲的兩位學者就曾根據牛頓力學預言過黑洞的存在,不過他們當時沒有稱其為「黑洞」,只是討論過這種質量巨大發光很強、但是遠方觀測者又看不見的 「暗星」。
  • 基於MAP-MRF的視差估計
    對於圖像視差估計問題,一般可利用馬爾科夫場對圖像視差賦值進行建模[1],大多數傳統方法也在其基礎上利用最大化後驗概率進行優化因此,本文將就立體像對視差估計問題,首先介紹立體像對中視差估計的原理,然後沿用以往馬爾科夫場的模型,並以最大後驗概率估計作為參數估計方法,建立MAP-MRF模型。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到大自然裡面去走一走,我們就可以看到太陽光裡面所包含的豐富的物理的內容,元代的「白樸」有這樣一句詞「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各種顏色它們代表了大自然的芬芳,但是人們所沒有想到的是,其實它們也反映了太陽光所包含的顏色,因為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各種的顏色,它並不是來自於物體本身的輻射,而它們是通過反射太陽光來顯示它的顏色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看到的顏色都是來自於陽光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於電磁波到達地球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我們看到距離遠近不同的地方,它們實際上處於宇宙歷史不同的時間點,因此「射電星系」的分布不符合「完全宇宙學原理」。不過迪克最終還是決定把工作進行到底,畢竟科學實驗或者觀測是需要多次獨立驗證的,幾個月後迪克的團隊架設的天線也得到了與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一致的數據,由於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他們的理論知識十分有限。經過協商,大家決定由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他們的發現為標題發表論文,正式公布這個發現。
  • 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
    「旋臂」上面,所以對於旋渦星系來講,旋臂是恆星形成的主要場所,但並不是所有旋臂上的氣體都能夠形成恆星,只有一些極少數非常緻密的分子雲核才有可能會變成新生的恆星,新恆星的形成是由「金斯不穩定性」這個條件決定的,要形成一顆恆星就意味著氣體的密度要增加很多。
  • 研究「銀河系」要從不同的波段去探究它的整體特性
    「銀河系」其實是一個通過引力束縛的恆星、行星、緻密天體、星際物質、暗物質等組成的系統。」就要從不同的對象、從不同的波段去探究它的整體特性研究「銀河系」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天文工作,因為我們的太陽系就在「銀盤」
  • 為什麼GPS定位的原理是「相對論」?
    沒錯,百萬英雄的第一場「百萬獎金場」,無數勇士在這一關競折腰啊……看著選了「定位理論」的各位,小悟空是真的覺得,太遺憾了……但是,遺憾歸遺憾,小悟空的求知慾也是滿滿的:到底為什麼GPS定位跟相對論有關係呢?科普答主 @火星一號 準備好了超詳細的回答:GPS的定位原理是應用了相對論嗎?
  • 緻密的天體如何保持長期存在
    【作者:黃姤】有些死亡的恆星依然可以給我們提供測量時間的一個重要的方法,稱之為「 白矮星冷卻測時法」,這涉及到的是一類特殊的緻密的天體「 白矮星」。天狼星A」與「天狼星B」在銀河系裡面有大量的白矮星,但是它們的輻射非常微弱,而最著名的一個白矮星就在「天狼星」的旁邊,「天狼星」是全天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一顆恆星,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天狼星其實是一個雙星,它有一個伴侶,嚴格意義上來講天狼星叫做「天狼星A」,它的伴侶的叫做「天狼星B」,在光學波段上天天狼星B特別的暗淡幾乎看不出來
  • 從窗戶看宇宙︱用3分鐘解讀3視差法
    如何用三分鐘的演講時間引入主題,吊起聽眾的胃口,闡述科學現象,分析背後的原理,最後總結演講內容成為了小編的「一大煩惱」。最後,經過考慮,小編選擇了一個大家都比較感興趣,背後原理又較為簡單的話題,那就是三角視差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要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直尺、米尺和皮尺都是非常實用的工具。
  • 實際距離會是測量距離的很多倍?
    至於這個1400光年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首先我們有個恆星的顏色亮度對照表,我們可以透過顏色知道這個恆星他原來多亮,然後亮度是會隨著距離降低的,我們就可以以此測量他的光照在地球上的亮度和他原來的亮度比較,得到他的距離。
  • 從第8顆行星「海王星」向外的廣袤區域
    果然在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威廉·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 1906年2月4日 – 1997年1月17日)在離太陽59億公裡遠的地方發現了「冥王星」,這顆天體又符合了這個神奇的「提丟斯-波德定律」,但是冥王星的軌道是一個非常扁的橢圓,偏心率較大,這使得它甚至稍微穿越了一點海王星的軌道,也就是說提丟斯-波德的定律在這兒不嚴謹了。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在宇宙的真相方面,兩種模型都堅信自己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但雙方都沒有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廣泛支持,「大爆炸宇宙模型」最大的優點是能夠解釋紅移和膨脹,因為它本身就要求宇宙是動態演化的,「大爆炸宇宙模型」還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只是當時還沒有被發現,「大爆炸宇宙模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時標困難」。「時標困難」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兒子的年齡比爸爸大,這樣的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