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2020-12-03 網易新聞

本文已分發所有自媒體平臺,轉載請標明來源和作者,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請您點擊關注、推薦閱讀、評論和轉發,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是我創作文章的動力。

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

這個問題不僅像我們這樣的天文愛好者正在好奇,就連科學家們也在不停地探索和追問,現實的情況是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確切證據,也許還要經過幾十年幾百年才能找到外星人,也許其實根本不存在外星人,但是這都阻止不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好奇和想像。

「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

有人認為,外星人想要從遙遠的宇宙另一端飛向地球,它們肯定需要一艘宇宙飛船,當我們在空中看見一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時,它們都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就是「UFO」。

不明飛行物「UFO」真的就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答案是:非常可能不是,但也只有極小的概率是外星人的飛船。

有些人將「UFO」直接等同於外星人的飛船或者飛碟,「UFO」是英文簡稱,全稱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意思「不明飛行物」,指的是那些身份無法識別、來源不明確的空中飛行物。「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它可能是一個風箏,也可能是一架飛機,還可能是一顆流星,甚至可能是飛鳥的影子,當空中出現一個飛行物,人們不能立即看清和理解,它們被確認和識別之前,全部都可以稱作「UFO」。

「UFO」的來歷

1871年,一名叫做「約翰·馬丁」的美國農民聲稱,他看到了一個圓形的物體,在空中以驚人的速度飛行,美國的記者在報導這個消息的時候,第1次使用了「飛碟」一詞。

1947年,另一位美國人「肯尼斯·阿諾德」他聲稱看見了9個白色的圓形物體,像大雁一樣排成一串,快速飛過,記者在報導這個事件的時候再次用到了「飛碟」一詞,甚至還把飛碟和外星人聯繫了起來,這也引發了世界性的「飛碟」熱潮,UFO也成了外星人飛行器的代名詞。

從1947年以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看見這種神秘莫測的現象有10萬多起,它不僅使人相信外星文明確實存在,更喚起人們探索外星生命的欲望,甚至還有許多人聲稱他們不僅見到了外星人還被外星人綁架了。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藍皮書計劃」

越來越多的UFO報導也引起了軍方的注意,從1951年開始,美國空軍組織了一項「藍皮書計劃」對所有報導過的「UFO事件」進行篩查,最後經過確認,曾經所有被報導的「UFO事件」都不是外星人的飛船。

1968年美國的37位科學家聯合撰寫了一份「UFO的科學研究報告」,這份長達1465頁的報告,從視覺、光學、氣象學、工程學、天文學和心理學等多個角度對UFO的事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所有科學家的一致結論是——那些已經被報導過的不明飛行物都和外星生命沒有聯繫,不存在「天外來客」。

「先進航空威脅識別計劃」

美國國防部在本世紀初也啟動了一個類似的項目·「先進航空威脅識別計劃」項目,該項目的目標之一,就是解釋那些的空中出現的奇特現象,根據該項目在2017年12月發布的報告來看,依然不存在任何「外星來客」的字眼。

根據以上的結論,可以這麼說——大部分不明飛行物的事件都是地球上的事件,是完全可以解釋的,只有大概6%的事件暫時不能得到解釋,民眾口中的外星飛碟和天外來客,到了官方的文件中就變成了地球上的事件。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讓UFO的事件層出不窮:

第1個原因:許多不明飛行物其實只是天文現象。

古人見了「日食」和「月食」都會驚訝不已,現在人的科學素養已經讓我們對日食和月食見怪不怪了,可是僅次於太陽和月亮在空中第3亮的天體「金星」卻總是會被認成UFO,因為距離遠、成像虛再加上晃動和焦距的問題,在許多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上,金星會呈現菱形、六邊形、鑽石形等不規則的形狀,有時形狀還會發生變化,不明真相的群眾很容易就把金星當成了不明飛行物,這種由金星假扮的UFO的事件對於一般的天文愛好者來說,也不是那麼不容易分辨,因為只要計算出金星的運動軌跡,就很容易將這種假扮行為排除掉。

圖解:月球與金星

第2個原因:大氣中的某些特殊的現象也會產生不明飛行物。

大氣中不同的微粒,如水滴、塵埃和小分子等,會與不同波長的光線發生互相作用,產生一些奇特的大氣現象,這些大氣現象中,有些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習以為常,所以不會把它當做不明飛行物。比如彩虹、火燒雲、海市蜃樓等,這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和外星人沒有什麼關聯。可是以下幾種您可能從來都沒有聽到過名字的大氣自然現象就不一樣了,比如「聖埃爾摩之火」「透鏡雲」這些現象,很多人一輩子最多也就見過一次,除了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會有許多人將它們和外星飛船聯繫在一起。

舉例說明:

1994年發生在我國貴州的「空中怪車UFO事件」,它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大氣現象,11月30日的凌晨3點左右,有目擊者聲稱在火車轟鳴的轟隆聲中,兩個具有超強引力的火球,逆時針旋轉,所到之處威力巨大,400多畝地的大樹被攔腰斬或者邊根拔起,70噸的火車被推出了20多米,4根直徑10釐米的鋼管被折斷了,天文愛好者認為這是外星人的黑科技造成的,可是經過相關的專家分析,「強磁力」也會有這樣的巨大殺傷力,這種強磁力來自於大氣中的等離子體。

地球的大氣層中有電離層和磁層,主要由等離子構成,等離子體由脫離了原子核的束縛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組成,它們之間存在著電磁力互相吸引,一旦能量輸入不足,正負離子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負荷,由於電荷的作用產生強烈的磁場,發光、發熱、發聲。

圖解:聖埃爾摩之火

大氣中的等離子複合現象很容易就被誤解成為外星飛碟,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的作用下會受到「洛倫茲力」的牽引,於是離子體圍繞中心旋轉,會產生草帽形、鼓形、圓柱形等圖像,和人們認為的UFO圖像十分符合。

其次,等離子體複合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能量輸出,會帶動空氣的震動並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貴州的空中怪車UFO事件中的火車轟鳴聲就來源於此。如果等離子體中富含金屬元素離子,空中飛行物則會帶有金屬光澤,如果含有稀土元素,還有可能呈現火球的顏色,因此一些大氣現象很容易被人們當做外星人的飛船,主要原因在於它們太不常見了,好奇心和獵奇欲使得我們很有可能考慮,這是由什麼神秘力量所決定的奇異現象,譬如——外星飛船。

圖解:透鏡雲

第3個原因:人類的活動。

飛機、火箭、衛星、飛艇、國際空間站、探空氣球等人造物,都有可能產生炫目的反光,特別是在晨曦和落日附近掠過的時候,這也就是為什麼UFO事件總是在軍事基地、機場、科學實驗基地附近發生的原因。

舉例說明:

2011年的8月20日在我國的上海,飛機的飛行員都在萬米的高空看到了一個巨大的球形發光體在空中閃爍,由大變小,持續了20分鐘才逐漸變暗消失,不少網友也看到了這個奇特的現象,一時間微博上跟炸開了鍋似的,專家們卻出來闢謠了,根據分析,這是一枚洲際飛彈的末級火箭熄火後,殘餘的燃料在大氣層外的真空環境迅速擴散所形成的現象。

由於軍事情報,比如武器裝備的型號、參數、演習內容等都屬於高度的軍事機密,那個巨大的發光球體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出現?其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想想是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願意主動出來解釋的。

第4個原因:來自於我們大腦的錯覺。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複雜的神經系統,它總會形成一種從混亂中尋找秩序的趨勢,小孩子看見白雲會說這個雲朵像花,那個雲朵像老虎,大人們能從人參的根徑中看出它與人生健康的關聯。

同理,當某些特殊的天文或者大氣現象出現後,特別是當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之時,人們為了追求合理的解釋,就會把它歸結為外星文明的到訪。

黃姤結語·面對如此之多的UFO事件,應當如何看待呢?

在許多UFO事件中,我們看到的都是草帽狀或者圓盤狀的飛行器,事實上這樣的造型根本不適合在地球的大氣中飛行,因為它們完全不符合空氣動力學,所以我認為外星人的宇宙飛船到達地球的時候,一定不會是草帽狀或者圓盤狀的。

如果真的發現了外星人的飛船,首先出來證實的也一定會是天文學家,這樣的事件對地球來說也一定會是一條轟動性的爆炸新聞,所以一定會有大型的媒體出來做專題的報導,如果你是在一個小型的媒體或是在某個天文愛好者論壇看到UFO事件的報導,或者是某一個自媒體聲稱發現了外星人,那麼你一定就要對這個信息的可信性進行懷疑,這個信息也很有可能就是假的。

總之,我寧可相信外星人還沒有來到地球,也不相信地球人的謊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西安可行性研究報告「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萊城
    西安可行性研究報告「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萊城投資項目按照程序和要求要編制和報批項目建議書,企業投資項目可以根據需要自行決定是否編制項目建議書(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的編制內容主要適用於投資項目,其他項目可參考應用。投資項目,有時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可以代替項目建議書,企業投資項目也參照執行。
  • CIA解密「713份UFO檔案」全曝光俄羅斯進行超能力研究
    (圖/私家飛行員列夫曼)綜合外媒報導,「黑色保險庫」是由小格林沃爾德創設的私人資料庫,用來存放已經解密的文件。他指出,雖然CIA表示這些文件,是該局擁有的全部UFO資料,「但目前還無法證實此說法」,將會持續調查CIA是否還有未公開的文件,「CIA使用非常老舊的檔案格式保存這些資料,使人們很難閱讀並使用這些文件」。
  • 上海網友UFO目擊報告,我看見三角形飛行器飛過虹橋夜空
    目擊者在短暫的目擊遭遇之後,繪製一幅飛行器模擬圖,於次日檢具資料與目擊報告向MUFON提報,目前MUFON尚未做出解讀結果,檔案仍列於「未解決」的狀態。以下是目擊者的目擊報告:「這改變了一切。我一直是個懷疑論者,直到今日。我們並不孤單,我現在100%確信這一點。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事件,事情就是這樣的。
  • 「九章」問世,超越谷歌「量子霸權」!潘建偉攜90後上Science
    今日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刊登了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研究團隊的重磅成果。這篇論文名為「用光子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
  • 「行業研究專題」如何應用MECE原則來分析問題
    「行業研究方法論」是對行業研究方法論的系統整理和撰寫。圖片來源 | Canva 可畫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種困境。例如,在開會的情況下,集體頭腦風暴,提出各種意見。但此時,邏輯思維強一些的人會發現,總經理提出的意見和產品經理提出的意見是重疊的,且相互不在一個維度上。
  • 已檢出「磷化氫」物質
    已檢出「磷化氫」物質 包括京都產業大學國際的研究團隊發表了由金星的大氣中發現了有可能性的生命存在特色的化合物質的報告 今年9月14日,英國和京都產業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的科學雜誌「自然天文學」發表了由金星的大氣檢測出被稱為沒有必要由氧元素組成的微生物「磷化氫」的化合物,通過電波望遠鏡的觀測
  • MIT新研究「潑冷水」| Nature
    要知道,這種「背景輻射」,可以說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並且,研究還登上了近期的 Nature 雜誌。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中的邏輯元素,每個量子比特都有一個「神奇的能力」,就是可以處於「量子疊加態」。這種能力讓量子比特可以同時存在2種狀態,從而實現了量子版的並行計算。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他是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他十分「接地氣」地講述了腦機接口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make human more human.」是鮑哲南教授在研究「人造皮膚」時的初衷。
  • 中國生物科學研究工具行業,是否真被美國「卡了脖子」?
    加上國外新冠疫情並沒有有效控制,採購進口品牌遇到貨期延長,甚至斷貨,似乎中國生物科學研究被美國卡住七寸,動彈不得。是真的「山雨欲來風滿樓」,還是「平靜之下暗流湧動」呢?我們是真的被美國卡脖子嗎?圖片來源:圖蟲創意2 疫情前國產品牌發展歷史和限制因素2020 年疫情以前,「低小矮」是國產企業的標誌:「低」指的是技術水平低,低水平重複;「小」指的是公司規模小市場佔有率小;「矮」指的是品牌知名度低
  • 清華大學與MIT合作推出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微碩士」學位
    根據合作框架約定,MIT 與清華合作的首個學院為全球創新學院(GIX),將提供 MIT 的「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DSIT)的工程碩士學位(MSE)。合作協議是在北京舉行的 MIT 中國峰會中簽署的,雙方代表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教授與 MIT 開放學習(Open Learning)副總裁 Sanjay Sarma。
  • 港大新聞 | 港大與研究夥伴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研發最強「超級鋼」提升鋼材抗斷裂能力獲得重大突破
    港大與研究夥伴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發最強「超級鋼」提升鋼材抗斷裂能力獲得重大突破■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教授領導的「超級鋼」研發項目,繼三年前在鋼材的延展性取得重大突破後,團隊與美國柏克萊(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寵物翻譯器」,讓人類讀懂動物語言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寵物翻譯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和動物進行溝通。這種技能經常出現在虛構的故事中,比如哈利波特就掌握了蛇的語言。在現實生活中,長期相處的人和動物之間也能做到基本的溝通,因為有的動物會通過固定的叫聲、表情、行為來進行表達,如果可以正確解讀這些信息,就能破解動物的語言。
  •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來搜狗英文搜索看外媒怎麼說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了一個從未被注意到的「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它可能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間質可充當「減震器」,減輕人體組織受到的損害,而且,其可能與癌症擴散有關。那麼,它有何特徵?能對人體正常運轉發揮哪些作用?鎖定搜狗英文搜索,了解國際前沿科學的新進展,實時瀏覽權威海外媒體的最新報導。
  • 用生物計算技術打造生命科學平臺,李彥宏牽頭創立「百圖生科」
    隨劉維一起加入「百圖生科」初創團隊的,還有十餘位畢業於清華、北大、牛津、劍橋、港大、UCLA、斯坦福等高校的生命科學專業博士和多名在生物製藥和生命科學領域具有豐富投資和企業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士。「百圖生科」定位為一家生物計算技術驅動的生命科學公司,通過高性能生物計算和多組學數據技術加速創新藥物和早篩早診等精準生命科學產品的研發,從而使更多疾病可預警、可控制、可治癒。
  • 韓家煒在數據挖掘上開闢的「小路」是什麼
    Philip 教授在報告中詳細講解了他多年來所倡導的「廣度學習」(Broad Learning)的概念和方法,並用三個相關的研究案例來說明如何將深度學習和廣度學習結合起來使用。(詳細內容可參考我們之前的報導內容《Philip S. Yu 講的廣度學習到底是什麼?》
  • 長得像猴子的人有「犯罪基因」 犯罪學家:強暴殺人犯應判無罪
    但你可能不知道,人類史上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犯罪的人,認為人的身高、體態和顏值,是導致犯罪的根本原因,並主張殺人者無罪,因為這是基因作祟,非犯人本意!以下關於早期犯罪學的有趣歷史,一起來看看!1.人類史上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犯罪的人。是19世紀的義大利的外科醫生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被稱為「犯罪學之父」。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
  • 病毒起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坐實「美國投毒」?
    實際上,在疫情由武漢蔓延至中國全境,但病毒未「出海」的當口,出現一種「曇花一現」式的言論,即新冠肺炎病毒一不是來自野生動物,二不是美國基因武器,而中國研究機構特別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管理不善而洩漏所致。
  • 巨頭的恐懼、薛丁格的「馬斯克新冠」和新造車的「冷水」| 極客一周
    在這份殺傷力極大的「反壟斷意見稿」中,對人們大量反映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搭售」等行為進行了更加詳細的界定,其最大看點是對於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予以規制。例如,消費者十分關注的「大數據殺熟」,「意見稿」主要分析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巨頭),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