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起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坐實「美國投毒」?

2021-01-19 大連德萊茵診所



自新冠疫情爆發在全世界各地肆意傳播以來,針對新冠病毒起源地的問題已經擾亂了世界秩序。聯合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對疫情一直沒有表明態度。現在,聯合國開始正式官宣,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4月8日通告全球,在新冠疫情全世界蔓延的情況下,各國都應當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



聯合國安理會還警告,持續不斷的全球衝突可能會加劇危機,破壞應對新冠病毒蔓延的措施,所有國家應該放下「恩怨」,全面和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來應對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至於新冠病毒的發源地問題,聯合國已經展開調查,最終一定會給各國一個滿意的答覆!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儘管在中國持續走低,但有關新型冠狀病毒來源的討論仍在發酵,及至衍生出兩個不同場域(中外輿論場)的病毒起源說,給本已高熱的疫情話題再添一把火。自湖北武漢疫情爆發以來,根據時間線和境內外不同的輿論場可發現,有關新冠肺炎病毒來源大體分為四種說法,即動物起源說、中國研究洩露說和美國基因武器說、境外輸入說。


按照時間來算,自武漢封城(1月23日)至疫情海外擴散前,輿論場中始終交織存在動物起源說、美國基因武器說、中國研究洩露說。早在2019年底,武漢出現不明肺炎後,彼時醫生圈內部消息將其指向SARS(非典型肺炎)。消息外洩後,旋即勾起中國民眾對SARS的特殊歷史記憶,病毒源自野生動物成為「共識」,加之石正麗團隊2017年發現菊頭蝠種群含有SARS病毒全部基因組,蝙蝠一度成為民眾集火的靶標。後續不少研究也將矛頭指向蝙蝠,但至今仍不能給出最終定論。這其中也不斷有研究稱指蛇、穿山甲、水貂、龜類是中間宿主。在民眾討論何種動物是新冠肺炎病毒來源同時,同樣由SARS引導出的一種論調,即病毒系美國製造的基因武器,用於攻擊特定種群如漢人,在網絡滋生、發酵。當時網絡成型的「文章」給定的最大理由是,新冠肺炎只有中國人染病。但在中美博弈全方位開展的背景下,這種論調傳播速度加快,很快就出現「爆料」,指「最有力的證據」在於2019年10月武漢舉行世界軍人運動會,300名美軍參賽,但多數人身份不明,且不參加訓練,反而活躍於武漢多個公共場合;加之彼時出現輸入性傳染病,因而不斷被添油加醋,及至「美軍投毒」產生。

然而,隨著武漢疫情持續擴散至中國全境,進而越境傳播至日韓、歐洲、美國等全球多地,「美國基因武器說」可以說是不攻自破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實施的無差別「攻擊」。同期,武漢官媒闢謠軍運會傳染病只是可治的瘧疾;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刺針》發表數百名醫學家聯署聲明,明確反對其是人造武器。實際上,在疫情由武漢蔓延至中國全境,但病毒未「出海」的當口,出現一種「曇花一現」式的言論,即新冠肺炎病毒一不是來自野生動物,二不是美國基因武器,而中國研究機構特別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管理不善而洩漏所致。彼時中國網絡充斥「病毒系人工合成」「病毒是從P4洩露的」「軍方接管P4」「某研究生是『零號病人』」「研究院實名舉報所領導」繁雜的信息。而隨著涉事研究機構出面否認,以及官方輿論管控,這一論調戛然而止。如今看來,該說法多被認為是由境外傳導至中國輿論場,意圖歸罪中國政府。在前三個病毒起源說歸於沉寂後,自2月下旬以來,特別是中國醫學權威、抗擊SARS功臣鍾南山當月27日一句「疫情不一定發源於中國」讓中國輿論將目光轉向海外,「病毒境外輸入說」,更進一步是的是「病毒美國輸入說」漸次成為主流。其原因在於其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美國正在經歷新一輪嚴重的流感季,已造成上萬人死亡;同時期,來自海外媒體的有針對性的報導,加重外界對美國流感的疑慮,認為一些流感病例可能混入COVID-19,進而通過某種途徑——比如美軍武漢參加軍運會,傳播至中國。


而加速「病毒美國輸入說」論調擴大的最大因素在於新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Twitter發文質疑,是「美軍把疫情待到武漢,美國欠中國一個解釋」。趙立堅的這一言論因其特殊的身份而被放大,甚至在部分中國網友看來具有堅實的合理性。直到目前,「病毒美國輸入說」仍在被強化,但仍是一種「假說」。而不可否認的是,正如鍾南山所言,從科學角度看,病毒起源不排除境外,但首先肯定要考慮中國起源,畢竟疫情最初發生在中國。另一位「網紅」醫學專家張文宏亦強調,中國只有武漢最先出現了這個新傳染病,如果是外面傳到中國來,應該是幾個中國城市同時發病,而不是有時間先後。不過,據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全球至今已有3種病毒株,而這場大流行起源地武漢,在當地流行的新冠病毒實際上已為突變的B型,而與最原始的病毒基因組A型主要出現在美澳,而在新加坡與歐洲流行的則為B衍生的C型。據英國劍橋大學《新冠病毒:以遺傳網絡分析大流行起源》(COVID-19: 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snapshot' of pandemic origins)一文中利用「遺傳網絡」追蹤自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全球160基因組後,初步以地圖方式呈現病毒基因演變與擴散方式。研究分析顯示,與蝙蝠與穿山甲身上的冠狀病毒基因最為接近、最初傳到人類身上的病毒基因組的A型,雖然有出現在武漢,與在中國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並非相同。相反的,在中國流行的反而是由A型演變的B型,並可最早追朔至去年聖誕夜,而B型也曾傳在武漢居住過的美國人身上發現過。該文第一作者、劍橋大學遺傳學家佛斯特(Peter Forster)表示,這項科技最廣為人所知是藉由DNA來追蹤史前人類的人口遷徙,並表示這應該是首次用來追蹤新冠病毒傳染途徑;他強調,新冠病毒有太多快速突變,導致難以完整追蹤新冠病毒的演化樹,研究人員也使用了數學演算,才將合理的病毒演化樹予以呈現。這項研究8日也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論文內容顯示,研究人員按照進化關係,將新冠病毒變種分為A、B、C三類,A類和從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為相似,更多的發現於美國和澳大利亞受感染者,研究人員稱A類病毒為「爆發根源」(the root of the outbreak)。B類毒株是中國境內的主要類型,C類在歐洲大規模傳播,亞洲地區的香港、新加坡、韓國也出現此類型。2月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題為《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論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與蝙蝠的冠狀病毒相比,具有96%的相似性。基於此研究,Peter Forster博士的研究團隊,在其論文中將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設定為起源。


《自然》雜誌官網


該研究團隊使用了160個完整的病毒基因樣本,標記為A、B、C三類。這些樣本在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間,採集自世界各地。利用基因網絡技術,他們重建了新冠病毒變異與進化的早期傳播路徑。因為A類毒株與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最為相似,研究人員認為,該類型是在人類群體傳播的原始類型。研究發現,在武漢的病患樣本發現了A類病毒,但是大規模傳播的為B類。令人驚訝的是,在武漢居住過的美國人身上發現了A類病毒,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病患體內也發現了大量的A類病毒。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範圍內,傳播最廣泛的是A類病毒的變異體,即B類病毒。最後一種C類病毒,是歐洲的主要類型,在法國、義大利、瑞典和英國的早期病患中都有發現。160個樣本中,中國大陸地區沒有出現該類型病毒,但在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地區有發現。


圖自研究論文


從論文給出的傳播路徑網絡圖與專家的結論看,與原始毒株最為相似的A類病毒,在武漢雖有出現,但並未廣泛流傳,其變異體B類,在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大範圍傳播。A類型真正擴散地區,是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歐洲傳播的C類型病毒可能是東亞B類型變異過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分析指出,病毒最早被傳入義大利的路徑,與德國和新加坡群體密切相關。


此前,義大利馬裡奧內格裡藥理研究所主任雷穆齊(Giuseppe Remuzzi),在接受美國公共廣播網(NPR)採訪時表示,義大利可能早在去年11月和12月就已經出現了高度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的不明原因肺炎。他說,這意味著在我們知道中國的疫情暴發之前,病毒至少就已經在義大利的倫巴第北部地區傳播起來了。



借「病毒起源」問題汙名化中國


關於病毒起源問題,一直是中美兩國爭議的焦點。雖然世衛組織已經就新冠病毒作為正式命名,但是,在3月17日的美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蓬佩奧開場直呼「武漢病毒」,並在講話中屢次使用該措辭,「明示」這種病毒來自中國武漢。川普此前也修改演講稿,稱新冠病毒為「Chinese Virus」。


美國一些議員甚至想要中國為美國的疫情買單,而且打起了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主意。在一檔福克斯新聞節目中,印第安納州共和黨籍眾議員吉姆·班克斯(Jim Banks)宣稱:「我們要從迫使中國支付新冠病毒為美國帶來的負擔和成本開始,我想我們有很多辦法做到這點,例如總統可以迫使中國減免一大部分美國債務......」


吉姆·班克斯(右)和福克斯主持人塔克·卡爾森


對於美方的誣陷,3月24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表示:「中方已多次重申,美方個別人處心積慮地將新冠病毒同中國相聯繫,不斷對中國搞汙名化。中國人民對此強烈義憤、堅決反對。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都明確反對將病毒同特定國家和地區相聯繫,反對搞汙名化。」疫情期間,不少專家學者,也發表了對病毒發源地的看法。2月底一次記者會上,鍾南山說「疫情不一定來源自中國」,引發轟動效應。但據廣州日報報導,他會後補充說,「從科研角度看。『首先發現』『發源』不能劃上等號,但我們也不能就此判斷疫情是來自國外。只有對新冠病毒進行溯源,有了結果,才可能回答這個問題」。3月11日,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聽證會上,就檢測試劑不足問題被質詢。對當時的檢測工作不滿的議員問道「在美國,人們可能表面上是死於流感,實際上卻可能死於新冠病毒,對吧?」,他的回答是:「迄今為止,一些病例的診斷情況就是如此」。科學雜誌《自然醫學》之前也曾發表了一篇研究新冠病毒的起源的論文。論文作者之一的杜蘭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加裡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採訪時表示,鑑於目前陰謀論在網絡上盛傳,他認為有必要利用整個團隊的力量來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

《自然醫學》文章截圖:武漢絕不是新冠病毒的源頭

加裡表示,許多人認為該病毒起源於中國武漢的一個海鮮市場,這可能是個誤解。「我們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分析都指向了比那更早的起源。」「武漢那個市場肯定有一些病例,但不是該病毒的源頭。」加裡稱,表面蛋白的突變可能是觸發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原因,但是在積累到目前情況之前,這種病毒的較弱版本已經在人群中傳播了數年,甚至幾十年。此外,加裡教授的團隊在《自然醫學》發表的論文中還得出結論,新型冠狀病毒源於自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也支持這篇文章的論點,他在個人博客上稱,這項研究證明新冠病毒來源於大自然。對於病毒來源問題,劍橋大學Peter Forster博士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仍無法就病毒來源給出一個明確答案,不過,他們研究中發現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最初感染人類的時間則大致在2019年9月13日至2019年12月7日這個區間。為何中國境內A型病毒沒有廣泛傳播?Peter Forster博士對媒體的回覆是,這有可能是因為A型並不適應當地人的免疫系統,所以才變異成了B型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即當地更多的病例是由B型的感染者傳染出去的。值得注意的是,國外主流媒體並沒有對Peter Forster博士的研究進行廣泛報導。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
  • ...周一(29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顯示...
    【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新型豬流感病毒】周一(29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能引發大流行病的新型豬流感病毒。據法新社報導,這種名為G4的豬流感病毒是從2009年大流行病的H1N1流感毒株演變而來。
  • ...控中心高福院士等中國研究人員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20-07-01 17:47:00來源:FX168 【H1N1流感毒株正在變異,專家稱尚未構成大流行病實際風險】由中國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等中國研究人員本周發表在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繪製病毒「社交網絡圈」或有效預測禽流感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團隊的研究論文《中國活禽貿易在禽流感結構傳播圈中的作用評估》,研究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和重建的家禽運輸數據綜合分析,測量和比較了我國廣泛流行的三種禽流感病毒亞型:H5N1、H7N9和H5N6的空間傳播模式。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預測流行病應「以變應變」
    通常,他們會研究該對象傳播的前幾個步驟,並使用該速率來預測未來傳播的距離和範圍。但是,如果病原體發生突變或信息被修改,改變了它的傳播速率,那麼會發生什麼呢?3月3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強調了這些可變因素的重要性。
  • 4.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論文顯示,COVID-19可能來源美國?
    這個變異或者傳染鏈條很清晰,歐洲,大洋洲等其他地區屬於輸入病例,而武漢或者美國則是病毒的發源地,由於A類美國比中國多很多,不得不讓人懷疑COVID-19的真正起源。據報導,在居住在武漢的美國人身上發現了變異的A型病毒,在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病人身上也發現了大量的A型病毒。Wuhan’s major virus type, 『B』, was prevalent in patients from across East Asia.
  • 美國國家科學院:全球76億人口只佔地球生物量的0.01%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份研究表明,全世界 76 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只佔地球生物總量的 0.01%。人類確確實實是渺小的。這份「地球生物量普查」研究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 Ron Milo教授主導。他跟其他研究人員花了 3 年時間,梳理相關的現有科學文獻並作出統計和估算。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蛋白酶體基態的高分辨結構(A)與蛋白酶體降解底物的動態調控的機理推測圖(B)大量的研究表明,蛋白酶體是一個複雜的分子機器耶魯大學講席教授Mark Horchstrasser高度評價了該研究工作。該研究工作以「Structural basis for dynamic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26S proteasome」為題於2016年10月21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表明女孩在閱讀方面的優勢導致了數學...
    近日據外媒報導,來自法國的科學家託馬斯·布雷達和克勞蒂爾德·納普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描述了他們對全球數千名學生的測試成績數據的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這將有助於縮小STEM研究領域的性別差距。
  • 不可思議,偉哥或可預防老年痴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稱
    據報導,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表明,偉哥在讓男性大展雄風的同時能摧毀錯誤摺疊蛋白,抑制健康殺手有毒蛋白質的積累。這種有毒蛋白質是導致老年痴呆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偉哥有可能扼殺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於搖籃之中!太神奇了!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說話聲大的人更易傳播新冠肺炎
    據馬來西亞新聞網站5月19日報導,近日有科學研究表明,那些說話大聲的人,會更容易傳播新冠肺炎病毒。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播的,因此為了阻絕病毒的傳播,我們普遍提倡在公共場合要戴口罩,更好是戴眼罩,讓飛沫附著在口罩表面,不至於進入眼睛、口腔或是鼻腔,附著在黏膜組織上接觸人體,同時也儘量不要用手接觸面部,所以洗手的重要性也被頻繁強調。
  • 4.8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論文顯示,COVID-19很可能來源於美國?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德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網絡技術,重建了人體內COVID-19的早期「進化路徑」——當病毒從武漢傳播到歐洲和北美時。據報導,在居住在武漢的美國人身上發現了變異的A型病毒,在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病人身上也發現了大量的A型病毒。Wuhan’s major virus type, 『B』, was prevalent in patients from across East Asia.
  • 李海濤研究組近期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題為《基於三維卡賓晶片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成像技術動態高通量檢測表觀遺傳互作》(Kinetic and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by 3D-carbene chip-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闡釋空氣汙染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7月9日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V.Starr講席教授李宏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下,與三位中外學者——北京大學的陳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Ebenstein和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Greenstone合作,對空氣汙染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揭示肝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新...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USC)的肝病研究團隊揭示了肝臟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新機制,研究表明,表明β-arrestin2(β-Arr2)作為激活eNOS的支架蛋白,會導致NO合成增加。  當肝損傷時,上皮細胞中β-Arr2的表達水平降低,導致NO合成中斷和門靜脈高壓升高。
  •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10-16  瀏覽:
  • 環境學院童銀棟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
    本站訊(環境學院供稿)2020年5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湖泊中氮磷元素計量平衡與人為活動幹擾影響的研究論文「Improvement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lters lake nitrogen
  • 美《國家科學院院刊》取消特權投稿
    (圖片提供:《科學》) 本報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創建於1914年,每周出版一次,是目前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科學期刊之一。如今,據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該期刊決定於2010年7月1日起取消一項特別的投稿政策,要求所有非院士投稿人直接向期刊投稿,並接受同行盲審。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組合維生素能延長壽命?科學家讓你這樣吃!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組已知的和最新分類的維生素有助於延長一個人的壽命,能促進健康,直到老年。最近,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它是由加州奧克蘭兒童醫院奧克蘭研究所(CHORI)的資深科學家布魯斯·艾姆斯(Bruce Ames)博士進行的。
  • 前沿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標誌物可預測患者對癌症免疫療法的反應
    現在,由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和哈佛醫學院(HMS)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幫助識別潛在的臨床標誌物,這些標誌物可能表明哪些患者會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產生反應,哪些患者應採用其他策略進行治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方法,將乳腺癌腫瘤植入小鼠體內,然後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其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