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
闡釋空氣汙染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7月9日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V. Starr講席教授李宏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下,與三位中外學者——北京大學的陳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Ebenstein和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Greenstone合作,對空氣汙染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李宏彬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直接投稿的論文,7月8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題目是《空氣汙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於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這份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汙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平均預期壽命將縮短3年。按照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汙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壽命,汙染的代價巨大。
圖為淮河以北TSP上升247.5微克/立方米。
圖為淮河以北預期壽命下降5年。
這項研究有著重要的政策含義,證明了嚴重的空氣汙染帶來了巨大的健康成本。根據這項研究,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增長很快,但是中國的預期壽命提升緩慢,嚴重的空氣汙染是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和實施力度更大的空氣汙染治理政策是必要的,在經濟的成本收益方面也是值得的。
科學地評估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非常困難。一方面,汙染程度不同的地區間人群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初始健康水平等都不同,而這些因素的幹擾使科學家很難分離出汙染對健康的危害程度。另一方面,如果人群可以自由遷徙,那麼有可能那些更在乎健康的人會搬離汙染較嚴重的城市,這種自我選擇的遷徙行為,也會困擾研究者,使一般計量模型估計的結果發生偏差。因為研究對象是人類健康,基本不存在做幹預實驗的可能性,所以對這一命題的研究很長時間沒有進展。
李宏彬的這項研究巧妙地利用中國獨特的淮河取暖分界線,解決了準確估計因果關係的難題。中國的空氣汙染有一個有趣的模式,由南到北,汙染水平平滑地變化,但是由於南北方供暖政策不同,在淮河附近有一個巨大的跳躍。冬季大量燃煤供暖使得淮河北岸空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比相鄰的南岸跳躍性地高出200微克/立方米,同時期人均預期壽命也在淮河南北兩岸表現出突變,北方比南方少5年之多。這一突然的跳躍為研究空氣汙染與健康的關係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自然實驗,幾位經濟學家運用間斷點回歸方法估計汙染對健康的因果影響。同時,由於在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城市居民很難跨城市遷徙,這使研究樣本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的選擇性遷徙帶來的偏差。
此類研究的另一大難題就是獲得高質量的汙染和健康數據,4位學者在收集數據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們收集了淮河南北90座城市從1981年到2000年間每日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數據,並通過中國疾病監控系統(DSP)數據計算了1991年到2000年城市級別的各年齡死亡率、預期壽命和死於心肺疾病的狀況,此外研究者的數據集還包含了相應城市的緯度位置、氣溫、城市設施、居民收入、教育水平等變量。
這一研究基於目前最為完整的發展中國家環境和健康數據,藉助自然實驗的統計計量方法,可靠地估計了空氣品質和健康的因果關係,讓大眾對高水平、長時期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了更準確的認識。一個簡單的示意性計算表明,每年整個社會願意至少支付GDP的兩個百分點的支出,使得空氣顆粒懸浮物的濃度降低100微克/立方米。
研究發現嚴重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長期生活環境中的TSP濃度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預期壽命減少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幾乎都是通過增加心肺疾病導致的。該論文的審稿人認為這篇論文是該領域近年來最富創新、最值得探索的研究。
附 李宏彬簡介:
李宏彬,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V. Starr經濟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2001年獲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李宏彬的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論文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201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獲麥肯錫中國經濟學家獎。他是IZA的Research Fellow,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和China Economic Review的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首席研究員,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供稿:經管學院 編輯: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