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琛輝 通訊員 唐雲端
初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史帶(C.V. Starr)經濟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宏彬,是在他為清華經管學院大三學生開設的「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課上。
照課程安排,首先由一位學生講解對指定經典論文的理解,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進行評論。一直到李宏彬最後進行畫龍點睛的點評,記者才從同樣年輕的師生群中確認他的身份。
「很不幸,我總是被稱作『最年輕』的一個。」李宏彬笑言。這位1972年出生的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身穿夾克、休閒褲、運動鞋,看似一位研究生助教,但其實他34歲就被香港中文大學評為教授,2007年加盟清華經管學院後,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講席教授。
戲劇性的留學經歷
李宏彬1993年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本科畢業,1995年在農大讀碩士期間赴美留學。談起自己的經歷,他覺得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大學本科剛畢業時的一次社會實踐,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93年,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和他的博士生樸之水(Albert Park)在中國調研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聘請了大量學生和老師做兼職調查員,李宏彬也成為其中的一位,其工作就是按照調查問卷上的內容到農民家裡詢問農民家庭、生產、收入、儲蓄、受教育程度等一系列社會經濟情況。
這段經歷讓李宏彬有機會觀察中國真實的鄉村社會,同時,他對調查問卷上的各項指標產生了好奇:這些指標是如何設置的?收集這些數據又會有什麼意義?
他經常向羅斯高和樸之水請教這些問題,羅斯高和樸之水也很欣賞這位勤思好學的學生,建議他報考斯坦福的研究生。「正是因為認識了羅斯高,我才知道美國還有個史丹福大學,才萌生了赴美留學的想法。」 李宏彬說。
李宏彬順利通過留學申請所需的考試,獲得了美國多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史丹福大學糧食研究所,攻讀發展經濟學。
然而,剛到斯坦福一個月,因當時的教務長、後曾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賴斯認為糧食研究所已經失去了胡佛總統創辦的意義,應予取消,李宏彬面臨轉系或轉學的困境。
當時,他可以轉學到伯克利大學或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系,或者轉繫到經濟學科實力很強的史丹福大學經濟系,但要經過該系的資格考試。最終李宏彬通過了資格考試轉攻斯坦福經濟系。他說:「這又是一次運氣,讓我沒浪費多少時間就進入了全球最好的經濟系之一。」
補足經濟學基礎的「竅門」
不同於經濟系的其他學生,李宏彬是先了解社會,再接受經濟學訓練;先學會收集數據,再學經濟學的理論和計量方法。而經濟學恰是研究人和社會的學問,這些經歷有助於他更深刻地理解經濟學原理,使他對社會現象、對數據有著天然的敏感性。然而,在最初學習階段,李宏彬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
經濟學研究需要很多數學模型,其中經濟學和數學是兩類關鍵知識。李宏彬本科經濟學基礎不夠,加上大一學過的高等數學也早都忘得一乾二淨,又在英語環境下學習,難度可想而知。「第一年學習很辛苦,都是像天書一樣的東西,但並不是不可逾越的。」
為了惡補自己經濟學基礎知識的缺失,李宏彬申請了經濟系助教,因此獲得了和本科生同時聽課的機會。至今,他對與本科生同時上經濟學原理課的場面記憶猶新:可以容納1000人的劇場,世界上最頂尖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Taylor)的講授,讓他受益匪淺。
「我通常是先找到感興趣的一些現象,形成初步的經濟學故事,然後收集數據進行研究,最後上升到經濟學理論。」李宏彬始終認為,對經濟學直覺的培養,對事物本身的反映,比一些研究技術更重要,「研究經濟學要對人、對社會感興趣才行,否則只有一堆的技術、工具,沒有想法,不會有很大的研究成果。」
作研究就該獨立
博士畢業,研究中國經濟的李宏彬想回國發展,恰逢當時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給了他一個很好的職位,他在那工作了5年時間就被評為教授。
選擇到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是受了院長錢穎一的影響。錢穎一曾在史丹福大學任教,李宏彬是他的學生,在錢穎一向他發出清華經管學院的邀請後,他沒有任何猶豫欣然同意。
不僅是工作選擇受錢穎一的影響,他也很認同錢穎一培養人才的理念:「錢院長一直說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批判精神。批判精神相對容易,但好奇心和想像力比較難,要從小培養。」在課堂上,李宏彬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他甚至對他的學生說:「學經濟學最好八卦一點,把論文背後的有關故事都挖掘出來。」
美國求學的經歷對他影響很大。「在美國,科研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當然導師會給我幫助,如幫我籌集研究經費,對我提出的想法提出建議甚至批評等,但研究題目和研究方法都得自己定。這樣我博士一畢業就可以獨立作研究,因為我讀書期間就已經獨立了。」
李宏彬到清華任教後,先後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並在許多頂尖學術期刊發表過大量論文。他和自己的導師一樣,也要求學生獨立選題、獨立研究。「讓我特別高興的是,現在我的幾個學生都成長得非常好。」
感興趣的工作不覺得累
如今,李宏彬既給本科生、博士生和高管班學生上課,也帶研究生,還擔任清華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同時是《比較經濟學》和《中國經濟評論》雜誌編委、《中國農業經濟評論》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德國IZA研究員、北京大學莫裡斯經濟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身兼數職卻不見疲憊。問其竅門,他說:「因為喜歡這個工作,就不覺得累了。」
近日,李宏彬和他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一份題為《大學畢業生:從「驕子」到「平民」》的報告。之所以進行這樣一項研究,正是因為李宏彬對教育一直感興趣。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是李宏彬自兒時起一直的堅持。至今,李宏彬也提倡學生要儘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將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
除了工作,李宏彬還有一件令他特別高興的事,就是陪孩子。他也學著從孩子的視角,用孩子理解的語言與其交流。前不久,李宏彬還應邀為女兒所在的清華附小一年級同學講解經濟學,借用小傢伙們愛看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情景,讓他們在故事中領會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我一定要做我感興趣的事情,並不追求結果。我每天很高興,因為我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李宏彬說。
《中國科學報》 (2012-06-06 B4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