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李宏彬:2008年四萬億刺激幹預了市場

2021-01-13 新京報網

  「青年經濟學人」評選系列報導之二

  李宏彬 1972年出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C.V.Starr講席教授、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課題主要圍繞人口、教育等。1993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專業本科,1995年在農大讀碩士期間赴美留學,2001年獲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7年加盟清華經管學院前,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2009年,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李宏彬:經濟學可以很好玩

  李宏彬說,讀大學之前選專業是很隨機的,跟現在的高中生一樣,不知道應該選什麼專業,也不知道各個專業都學些什麼。但一個偶然的經歷,堅定了他與經濟學的緣分。

  1993年本科畢業的時候,有位斯坦福經濟學教授Scott Rozelle和他的博士生Albert Park來中國農村做調研。李宏彬幫助他們在陝西做調查員。四五十頁的問卷很長,一份入戶調查可以從早上持續到下午才結束,話題涵蓋生產、消費、教育、生育、糧食儲存、就業等多個方面。「我發現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很想知道,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問卷,是想研究些什麼。」後來,李宏彬就被推薦到斯坦福繼續學習。「那個年代能夠獲得這樣的推薦信,是非常幸運的」,李宏彬說。

  李宏彬在個人微博上,對自己的簡介一欄寫著「經濟學可以很好玩」。他解釋道,很多經濟學問題,大家都會感興趣,只不過我們需要用有趣的方式講出來才行。

  他曾經為自己女兒所在小學的同學們用「喜羊羊」講過一堂經濟學課。按照媒體當時的報導,他說,經濟學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個選擇的學問。「比如每天放學後的時間有限,除了必須睡覺、做作業外,只剩下兩個小時,是去鍛鍊身體、看書,還是出去玩?怎麼樣的選擇是能夠得到最多收穫的,這就是一個經濟學的思維。」

  【核心觀點】

  隨著出生率、生育意願的下降,我國人口結構在未來二三十年,會與目前歐洲、日本等地一樣,無法避免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和福利泡沫等問題的出現。儘管馬上放開計劃生育,已無法扭轉這一趨勢,但也應該即刻放開。同時,因我國大學教育、職業教育等回報率較高,應加大對大學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力度,從而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水平,才能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宏觀調控要做好市場預期引導

  新京報:在當下經濟改革議題中,你個人比較關心哪一項?

  李宏彬:針對短期宏觀經濟下行的現狀,近期有一個討論,就是政府要不要刺激經濟。其中有一個說法是,為了實現經濟長遠健康發展,現在要改革,要調結構,因而要忍受短期的經濟下行。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其實短期調控和長期改革並不一定矛盾。當經濟短期下行的時候,往往國家都需要刺激,縮小經濟波動幅度。而如何去刺激則是另一個話題。刺激應該是通過宏觀的、充分發揮市場自身運行機制的方法,避免微觀的、幹預市場、幹預企業的刺激。比如,通過調整貨幣政策,或者減少行政審批、放開市場準入、減稅等手段。

  另外,現在地產估值可能過高,有些地方出現泡沫,應該避免直接捅破泡沫。因為這會造成大量企業、個人破產,銀行也會受拖累,影響太大。宏觀調控的一個底線應該是,要避免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新京報:那你怎麼看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

  李宏彬:刺激是對的,但是具體執行起來,卻變成了批項目,幹預了市場,幹預了企業的微觀經營行為。

  短期內,經濟下行的下限在哪裡,是7.5%?如果目標只是盯在增長率上,是很難說清的。因為GDP長期增長率究竟是多少,現在沒有人知道,要計算出來對經濟學家來說也是個難題。所以大部分國家盯的,是通脹率和失業率。

  我國的調查失業率並沒有對外公布,所以政府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也給宏觀調控帶來了一定困難。宏觀調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預期的引導,如果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預期不一樣,就很難引導,容易出現大起大落。比如,政府通過失業率等數據發現經濟狀況很好,不需要調控,但市場卻沒有得到這個信息,還在期待政府刺激經濟。對市場預期引導不充分會導致政府和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進而容易增加經濟的波動。

  勞動力短缺已不可避免

  新京報:你曾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人們常常容易忽視人口轉型因素對經濟中長期走勢的影響。具體的影響是怎麼樣的?

  李宏彬:人們往往以為,人口多對經濟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現代經濟學認為,人口多了,勞動力供給就會多,市場也容易形成規模效應。也有證據顯示,人口多的國家,更容易出現創新。

  很久之前,人們會生很多孩子,因為生了10個,可能只能活下來5個,而養老可能需要5個孩子。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們意識到,不需要生那麼多孩子了,就會少生。這個從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演化的過渡過程,被稱為人口轉型。

  西方國家的人口轉型發生在工業革命時,英國、美國等國家生育率大幅下降,這個過程的時間很長,用了大概一兩百年。在此過程中,經歷了很多代,每一代的生育率下降得並不多,所以,當時的人們體會不是很深。

  但是二戰以後,西方國家出現新的人口轉型。由於一戰、二戰、西班牙大流感、美國大蕭條等,造成上個世紀前50年的生育率很低。二戰後,美國大兵回國,出現生育潮、嬰兒潮。這些孩子在六七十年代進入勞動力市場。因此,當時的年輕人多,幹活的人多,被養活的人少。同時,年輕人儲蓄率高,有利於投資。另外,年輕人多也有利於發明創造、創新。從勞動力市場、資本量、創新這三個角度,都有利於經濟增長。

  這一波嬰兒潮一代,在90年代逐漸進入退休年齡,退出勞動力市場。但由於他們生的孩子很少,所以,歐美、日本等地區,人口結構發生逆轉,老年人增多,年輕人減少,同時人均壽命提高,老齡化嚴重。從勞動力市場、資本量和創新來講,老齡化對經濟發展都不利。這也是為什麼,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進入長期低迷,歐洲表面看還可以,但其實主要是靠借債。

  新京報:你此前也提到,我國勞動力市場也面臨著問題。一邊是農民工工資持續上漲,另一邊則是返鄉潮或大量剩餘勞動力留存。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如何改變?

  李宏彬:其實是一碼事。工資上漲反映了勞動力短缺,總勞動人口下降。農村中,年輕的勞動力基本都已經轉移出來了,只留下年齡比較大的勞動力。想吸引留守農村年齡比較大的勞動力出來工作,成本比較高。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為什麼出來呢?除非給更高的工資。今後二三十年,勞動力短缺這個問題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能夠做的就是兩點,第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每個人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第二,大量用機器代替人力。

  生育率下降不是中國獨有

  新京報:此前你曾倡導單獨二胎。目前,這一政策陸續在全國實行。你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的人口政策?這樣的政策對我國未來的長期經濟發展又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李宏彬:人口問題上,我們跟美國、日本、歐洲很像,只是我們的變化來得晚而已。我們的嬰兒潮也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之後,出生率就開始下降,而且下降非常快。我們是從生6個孩子下降到1.4個、1.5個,並且我們只用了三十年,完成了他們200年的轉型。未來三十年,我們會感受到同樣的問題,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越來越多。

  新京報:我們也將面對福利泡沫的問題?

  李宏彬:我們同樣會有福利的問題。養老、醫療等,都將面臨大量支出。

  新京報:在單獨二胎實行後,我國人口結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對於經濟發展會起到什麼樣的影響?

  李宏彬:變化不會很大,現在的年輕人不愛生孩子,甚至都不愛結婚。全世界範圍內,計劃生育政策只有中國有,但生育率下降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全世界都在下降。以中國和印度做比較,1950年,印度每個女性也差不多生育6個小孩,和中國沒有太大區別。事實上,印度雖然沒有計劃生育,生育率也在下降。生育率的下降,計劃生育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最主要的因素其實是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們生不生孩子,主要取決於女性的工資。隨著女性工資水平的提高,其照顧孩子的機會成本也在上升,犧牲時間就是犧牲收入。所以說,全球生育率下降,主要是由於女性的教育水平和工資的上升。現在,不只是生育意願在降低,包括結婚的意願也在下降。我們就算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也不會出現生育率的大幅提高。

  新京報:該來的問題還是會來?

  李宏彬:這個問題已經不可避免了。現在生育已經來不及了,今後二十年必然面對勞動力短缺。印度生育不受限制,但現在平均才生2.5個,美國平均不到2個,中國香港不到1個,全球如此。

  新京報:那麼,下一步,我國的人口政策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李宏彬:勞動力數量已經開始下降,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放開單獨二胎還不夠,計劃生育應該全面放開。同時,制定福利政策時要格外謹慎,要考慮長遠。歐洲和日本都有這個問題,當初制定福利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人口結構的變化。短期內勞動力多,供養人多,被供養人少,高福利是可以維持的。但現在倒過來了,供養人少,被供養人多,所以高福利變成了大問題。

  就長期發展來講,下一步需要提高每個人的能力,教育就是很重要的因素。

  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回報率高

  新京報:你對教育投資、教育與就業關係非常關注。你曾提到,大學的教育回報率在改革開放之後增長迅速。這裡的教育回報率是個怎樣的概念?目前,我國的教育回報率現狀如何?

  李宏彬:教育比較複雜,因為教育最大的成本是時間。簡單來說,教育回報率是指,多讀一年書,會增加多少收入。比如,大學生跟高中生比,(初入社會的)收入多了40%,四年大學教育每年的回報率就是10%。在中國,平均每多讀一年書,教育回報率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2%左右,上升到現在的10%左右。大學教育的回報率更高,平均每年15%左右。回報比較低的是高中,研究數據顯示,高中學歷跟初中比,工資沒有明顯的區別。

  但這裡也有一個問題,簡單比較大學生和高中生的收入差異,並不一定都是教育帶來的回報,也會有人群的能力差異。為了剔除掉能力差異等不可觀測因素對收入的影響,採取的辦法是雙胞胎比較。雙胞胎的家庭背景、能力等因素相同,他們之間的比較可以剔除掉這些因素的幹擾,收入的不同則來源於教育水平的差異。剔除掉其他因素的影響後,大學的回報率每年為10%左右,職業教育每年7%-8%,高中是0。最終學歷是高中或者是初中,工資是一樣的。

  為什麼呢?現在的高中主要以做題、考試為主,如果沒考上大學,三年做題、考試不能增加你的就業價值。這就說明,大力發展教育的話,應該是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擴張很快,但是職業教育還可以更好。

  新京報:所以你認為,知識和技能將更大程度地改變個人的經濟地位,同時,投資高等教育對推動經濟長期增長非常合算。2012年時,中央財政預算按國內生產總值的4%安排教育經費。這樣的比例,是否合理或充足?

  李宏彬:很難說多少比例合理,多少是不合理,還要看財力和機會成本。總的來說,投資教育是很划算的,回報率高。

  過去更傾向於投資基礎設施,比如鐵路、公路、機場。未來投資在人上,可能更划算,比如教育、醫療領域。投資在人上,短期內看不到回報,不像修路,GDP一下子就上來了。隨著政績考核機制的改變,淡化GDP在政績考核中的地位,政府可能會更多投入在教育、醫療方面。

  ■ 同題問答

  Q: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眾多改革中,你最關注哪一項?

  A:人口、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政府職能改革,都很關心,彼此都是相關的,所以才會推出一攬子計劃。

  Q:未來兩年是上述改革推進的重要窗口期,你認為兩年內,最有希望改變現狀的一項改革是什麼?

  A:最需要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尤其是財政關係。地方財力不足,還要做事情,只能靠賣地、靠借錢,也就是所謂的地方融資平臺。應該改變稅收的分配體制,給地方更多的財權。還有專項轉移支付的方式,現在是中央批項目,一個項目,所有省都在爭,所有省都上相同的項目,既幹預了市場,又容易造成產能過剩。其實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財政或者其他方式,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此外,現在說要改變政績考核方式,不看GDP,但是還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考核目標,地方政府就會很茫然。所以,考核指標一定要明確化,要不地方政府不知道往哪兒努力。

  Q:未來10年,你認為哪一個行業最具有投資前景?

  A:農業,因為還不夠市場化。養老和醫療,因為我國小孩少,老人多。教育,未來教育將發生根本性改變,職業教育的市場格局將發生很大改變。另外,目前國內的金融還是大銀行為主,需要大量地方性的小銀行,我國金融中介數量不足。還有環保和節能,老百姓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國內的能源價格太貴,需要大量新產品以節約能源。

  Q:怎麼看待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話題?

  A:當有些話語權的時候,有點良心就好了。

  採寫/新京報記者 趙嘉妮 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李宏彬:因為喜歡,所以堅持
    李宏彬笑言。這位1972年出生的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身穿夾克、休閒褲、運動鞋,看似一位研究生助教,但其實他34歲就被香港中文大學評為教授,2007年加盟清華經管學院後,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講席教授。 戲劇性的留學經歷 李宏彬1993年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本科畢業,1995年在農大讀碩士期間赴美留學。
  •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
    這份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汙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平均預期壽命將縮短3年。按照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汙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壽命,汙染的代價巨大。
  • 李宏彬受聘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教授
    李宏彬受聘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教授  【新聞中心訊】李宏彬, 1972年5月生,199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獲金融學學士學位,1995年赴美留學,2001年獲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2006年獲終身教職,2007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2007年調入清華,任經管學院經濟系教授。
  • 清華教授李宏彬:延遲退休好過增加稅收
    第三個問題提給李宏彬先生,在老齡化社會和社保壓力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相關性,老齡化社會是必然要到來的,社保壓力也是一個必然會出現的現狀,這中間唯一的平衡方式就是延遲退休嗎?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採納?因為延遲退休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不太願意。  李宏彬:首先感謝主辦方,也感謝建章。回答一下你的問題,無非有三個選擇,要麼就延遲退休,要麼就收稅,要麼就減少福利。
  • 經濟學人集團發布中文網站 深耕中國市場
    對於以提供精準分析、前瞻性諮詢聞名的經濟學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該網站也進行了詳細說明。據經濟學人集團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陸健強介紹,此次推出的內容均為中文,廣大讀者和用戶可以登錄www.economistgroup.cn 或 經濟學人.公司.cn 了解更多經濟學人集團的信息。
  • 《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3】
    特約撰稿 陳白 ■ 《經濟學人》簡介 1843年9月2日,《經濟學人》正式創立。直到今天《經濟學人》始終堅稱自己是一份報紙,但由於其每周六發行、裝訂成冊的形式,一般還是被外界稱為雜誌。到了2010年,《經濟學人》的全球發行量超過140萬份。 比爾·蓋茨說,他每周要花費大量時間閱讀《經濟學人》。
  • 經濟學人發行首個雙語APP 進駐中國市場
    經濟學人集團5月28日在上海宣布,全新雙語版App《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在中國市場正式上線,就商業、金融及科技領域的全球趨勢提供深度分析。經濟學人集團亞太區出版人兼董事總經理蒂姆·皮尼加說,在《經濟學人》計劃推出的一系列以本土語言發布的內容中,這款中英雙語App是開路先鋒,將經濟學人集團的產品覆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崛起的新一批全球商業領袖。這是《經濟學人》周刊創刊171年以來首次以雙語發布其內容。
  • 經濟學人:俄羅斯經濟問題出在哪兒?
    盧布一連幾天做垂直落體運動原因,英國《經濟學人》當仁不讓引領西方輿論,指出俄羅斯經濟的種種問題——既有人盡皆知的腐敗,也有西方炒作許久的石油利益「分配唯親」。不過,俄羅斯內部問題一向如此,而烏克蘭事件遷延已久、石油狂跌多日,為何盧布到年底才狂跌?
  • 經濟學人智庫料新風險評級系統今年將令內房市場震蕩
    原標題:經濟學人智庫料新風險評級系統今年將令內房市場震蕩   1月6日,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 發表報告預期,2021年中國GDP的強勁復甦將會淡化國內經濟面臨的一些挑戰
  • 《經濟學人》2018年全年合集
    《經濟學人》2018年全年合集《經濟學人》是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的,它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其大部分文章都寫的很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但是又不失詼諧。其雜誌關注的主要是政治和商業話題的新聞,不過每一期都還是有一兩篇是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
  • 美國主流期刊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以2016年上半年《經濟學人...
    經濟方面,可以看出《經濟學人》和《時代周刊》對中國的經濟寄予厚望,將中國視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救命稻草。但近兩年中國的經濟走勢放緩,兩家媒體開始唱衰。《經濟學人》選擇以谷饒、溫州等小商品市場為切入點,使用「bleak times」(蕭條期)、「lost」(迷失)等比較消極的詞彙表現中國的經濟形勢下行;《時代周刊》從宏觀著手,分析中國製造業衰退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 《經濟學人》雜誌關注亞洲企業:亞洲跨國公司將改變我們所有人的...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5月31日出版)的封面文章關注亞洲商業與企業,在封面上,騰訊、華為、阿里巴巴、聯想、海爾等中國企業的logo作為戰旗出現在顯著的位置,手握戰旗的是一些東方形象的騎兵,在黃昏時分陣容齊整地出現在豐沃的土地上。
  • 經濟學人智庫:購買力日益增強的亞洲女性消費者推動電子商務發展
    報告基於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14年9月和10月對5,500名成年女性所做的調查。受訪者來自:中國大陸(北京、長沙、成都、廣州和上海),中國香港,印度(班加羅爾、金奈、德裡、加爾各答、孟買和普納),日本(關東、近畿),中國澳門,新加坡,韓國(京畿道、首爾)和臺灣地區。
  • 英國《經濟學人》:疫情未引發新興市場危機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10月10日發表文章《新冠肺炎尚未引發新興市場危機——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全文摘編如下:較貧窮國家對貿易的依賴程度要高於富裕國家,特別是對旅遊和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賴。在這些國家,能夠在家從事的專業技術工作較少,因此社交隔離的成本也更高。
  • 經濟學人二季度調研:預判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3%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在2019年GDP增速預期目標為6%-6.5%的情況下,2019年GDP增速將是多少?2019年6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 China economi st》發布2019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顯示,預判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3%,相比一季度預判數值下降0.1個百分點。並且,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放緩,外貿形勢較為嚴峻,通脹壓力增加,就業形勢平穩。
  • 《經濟學人》:中國正展現其資本市場影響力
    新華社紐約9月7日電(記者劉亞南)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刊文說,雖然中美關係緊張,但隨著中國市場準入條件放寬,在全球經濟的高端金融領域,不少美資產管理和金融投資商持續擴大在華業務,展現出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這篇題為《華爾街為何在中國擴張?》的文章說,華爾街相信金融業的重心將東移。
  • 張軍:中國經濟承壓時,為何總是呼籲基建刺激
    反對一方認為不應該重蹈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的覆轍,疫後經濟恢復並不需要用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來刺激需求,大水漫灌式的衝擊政策不僅起不到太大作用,也會再次拖累經濟後續增長。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新基建」這個詞並非在這次爭議中首次提出來的,幾年前就被作為一個新的提法進入過最高決策層。
  • 《經濟學人》智庫:全球經濟增長現新引擎 中國是重要消費市場
    《經濟學人》智庫(EIU)企業網絡總監Rachel Morarjee在今日舉行的APEC中小企業(二連浩特)跨境電商峰會上演講。  中國網財經9月16日訊 距離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已有十年。那麼全球經濟是否已經走出了危機的陰影?經濟增長是否出現了新的引擎,未來後續世界格局又是如何?  《經濟學人》智庫(EIU)企業網絡總監Rachel Morarjee在今日舉行的APEC中小企業(二連浩特)跨境電商峰會上表示,明年可能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一年;亞洲人口的不斷脫貧將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增長。
  • 2017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中文版!)
    寫在前面:後臺回復「中文」獲取2017年度《經濟學人》「年度選書」共計1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