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5月31日出版)的封面文章關注亞洲商業與企業,在封面上,騰訊、華為、阿里巴巴、聯想、海爾等中國企業的logo作為戰旗出現在顯著的位置,手握戰旗的是一些東方形象的騎兵,在黃昏時分陣容齊整地出現在豐沃的土地上。
《經濟學人》2014年5月31日雜誌封面
這個14頁的特別報導的導語寫道,「亞洲商業正在復甦。亞洲的跨國公司將改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這五家中國企業均是中國消費者熟知的企業,騰訊是中國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市值約8300億人民幣;華為是世界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之一,2013年銷售額2390億人民幣;阿里巴巴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目前估值在1500億美元至2500億美元(9376億人民幣至1.56萬億人民幣)之間;聯想是中國最老牌的IT企業,市值約830億人民幣;海爾是中國最知名的白色家電企業,市值約410億人民幣。
出現在封面上的還有日本著名投資企業軟銀(SoftBank),這家公司對中國高科技企業也多有投資,包括即將上市的阿里巴巴(持股比例34.4%);另外還有印度製藥企業「太陽製藥」(Sun Pharma)。
在此封面文章開頭,《經濟學人》用曾經的英國與美國舉例。「商業力量跟隨著經濟力量。1920年代英國公司佔有全球外國企業直接投資比例的40%。1967年,美國是第一位,佔有50%的份額。在這些數量之後,是文化方面的革命。英國將電報與鐵路傳播到拉丁美洲。美國企業則通過好萊塢與廣告售賣著美好生活的景象。家樂氏(Kellogg's,美國著名食品企業,旗下有麥片、玉米片等眾多產品。觀察者網注)改變了富人世界的早餐,柯達(Kodak)讓人們開始記住假日。下次企業革命正發生在亞洲。這會改變全世界人的生活。
「被制約的」發展
《經濟學人》認為亞洲的企業是強壯的,「亞洲佔世界GDP比重從1984年的20%漲到如今的28%」。亞洲是世界工廠,不同地區的競爭對手通過供應鏈連結在一起。「但亞洲企業缺乏大腦與全球性眼光」,理由是「世界最知名的企業品牌與風險投資活動只有10%。亞洲企業到外國直接投資只佔全世界的17%。日本與韓國有一些超級明星企業,像豐田與三星,但其它公司能登上世界舞臺的寥寥無幾。」
《經濟學人》給出的解釋是,亞洲企業太「舒適」了。在2002年至2010年的繁榮中,GDP增長很快,但勞動力價格與貸款利率低。2/3的亞洲大企業是國家或家族控制的。企業控制者們傾向於與政府搞好關係,以獲得便宜的土地與貸款。
在企業管理上,《經濟學人》認為半數的亞洲億萬富翁會任人唯親。除了日本、臺灣與韓國,創新是不被重視的。
亞洲企業的變革
《經濟學人》看到了在種種問題下,亞洲企業的變革。在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下,亞洲市場不再那麼安靜與安全,亞洲企業開始有所改變——並且變得更強。拿中國企業海爾來說,這家冰箱製造商正打算把工廠建得更加自動化,並製造出更加聰明的產品。
增長的消費者的願望讓網際網路公司崛起。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把業務擴展到了銀行、電信與物流。分析師認為阿里巴巴的估值可能達到1500億美元,比整個中國鋼鐵行業都要高。遍布亞洲的對保健的需求很可能會製造整個新的一代公司——現在只佔地區股票市場4%,而發達國家佔到了12%。
為了與挑戰國外競爭者,亞洲企業正變得更加國際化,像三星與豐田。中國的計算機製造商聯想,擁有西方的企業治理,與很多外國員工。華為在通信設備上擊敗了愛立信。印度的太陽抽藥現在是世界最大的非專利藥製造商之一。騰訊,中國的Facebook,請足球明星梅西做它的海外市場代言。
西方企業的製造業還感受不強 而需要創意的職位則會感到寒意
亞洲企業需要做的更多。大企業在研發投入上比五年前增加了50%,但需要在創新上做得更好。綜合性企業必須聚集於少數領域,這樣才能在全球成功。政府應該做的更少,減少對國有企業的幹預,並確保強勢的當權者不會扼殺企業。
《經濟學人》提醒西方企業,雖然在航空製造等領域入門門檻還很高,亞洲企業還無法有所衝擊,但在其它領域的壁壘對於亞洲競爭者來說將不再那麼高。對於西方企業的低薪工作,威脅正在減小。海爾公司的中國工人只是其美國工人收入的25%,這比2000年上漲了5%。而西方企業的廣告文案人員,科學家與設計師則這樣需要創意的職位,則會感受到來自東方競爭者的陣陣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