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

2020-11-29 人民網財經頻道

編者按: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克強指數」在媒體上頻頻出現,這個概念的發明者——英國著名政經雜誌《經濟學人》也進入更多中國人視野。

2010年,《經濟學人》曾推出評估中國GDP增長量的指標「克強指數」,該指數包括三種經濟指標「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的結合。

這三項指標,則源於李克強總理在2007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表示,喜歡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

「克強指數」這一概念推出的背後,則是《經濟學人》對中國持續關注的升溫,並保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尤其是2002年到2013年,中國入世的十多年間,中國經歷著一日千裡的變化,而《經濟學人》對中國的報導也悄然發生著轉變。

2012年,《經濟學人》在其網站的中國博客——「論語」專欄開篇致辭中,自稱為「中國報導的老手」(old hands)。

那麼,《經濟學人》是如何報導中國的?

1

從「門外漢」到「中國老手」

2012年開設中國欄目之後,全年中國報導更是達到了217篇之多,相較於2002年的79篇,翻了將近三番。

「在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背後,其經濟現代化特徵卻日益明顯。」就在世界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各有憂慮時,上個月的4月27日,《經濟學人》發文《速度並不代表一切》,認為中國放緩的經濟增長固然令人失望,卻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有著令人鼓舞的推進」。

從2002年-2012年間《經濟學人》各欄目中國報導的數量,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欄目中都能捕捉到中國的影子。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與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的中國使得《經濟學人》在報導時視角更為多元化;而在報導內容上,《經濟學人》的中國報導由集中在時政和經濟板塊,拓展至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包括時政、經濟、商業、外交、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

2012年1月28日,《經濟學人》推出了「中國」欄目,這是自其在1942年開闢「美國」欄目之後,70年來首次為獨立國家開闢欄目。

由此,關於中國的報導從「亞洲」欄目中抽身出來,成為與美國以及雜誌所在地英國並列的焦點國度。

2002年至2012年,《經濟學人》以中國為主題的分析報導高達1420篇,平均每期有兩篇。這還不包括每周新聞中少於500字的中國報導。

多年來,《經濟學人》每期文章數量都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然而我們看到,關於中國的報導卻呈現總體遞增的態勢。

自2009年開始,《經濟學人》的中國報導的數量出現顯著變化,從之前每年100篇左右增加到130篇以上。2012年開設中國欄目之後,全年中國報導更是達到了217篇之多,相較於2002年的79篇,翻了將近三番。

《經濟學人》的封面向來以精闢見長,其封面文章都是一期雜誌的焦點。在2002年的51期雜誌封面中並沒有出現中國,可是到了2012年,以中國為主題的封面達7期。

這十一年來不斷增加的中國報導比例升幅,呼應著中國GDP的快速增長曲線。

2

同步緊跟中國時事熱點

在「蟻族」一詞成為當年熱點時,《經濟學人》發表《蟻族:中國新民族的崛起》,試圖向世界展示這一熱詞背後的中國青年生態。

2012年,北京大雨引發洪水事件,在之後的最新一期雜誌裡,馬上就能找到相關報導。

在《北京大雨:「水深火熱」的城市》的報導中說:「今年的7月21日,北京再次受到了狂風暴雨的襲擊,此次的毀壞程度猶勝從前,根據官方監測,這是自195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強暴雨。」

同時,對熱點的關注之細,並不亞於中國的媒體:「此番暴雨來襲,北京市民們自發地行動起來,向過路的受困行人敞開大門,通過網絡和微博的力量傳播救援信息。有車的市民開足馬力,為滯留在北京機場的旅客提供免費的接送服務。」

十八大之後,《經濟學人》以習近平為封面,同時配發5篇文章細緻解讀中國政治走向;它同樣還關注著中國社會的民生變化,在「蟻族」一詞成為當年熱點時,《經濟學人》發表《蟻族:中國新民族的崛起》,試圖向世界展示這一熱詞背後的中國青年生態。

2012年3月,《經濟學人》曾刊發《政治經濟改革:拭目以待中國改革下一步》。

當時,世界銀行聯合一家名為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的政府智庫發布了一份長達468頁的報告。報告中表達了改革派旨在推進深層次政治改革的意圖。報告涵蓋了取消勞動人口流動障礙、削弱國有企業的控制力以及增強農民土地所有權等內容。報告警示,如果不進行上述改革,中國可能會陷入通貨膨脹、社會不穩定性加劇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這可能將會導致國家陷入滯脹。

報導指出:「很少有人會期望中國領導人能夠迅速採納央行、世行以及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的改革建議。但是,在最近幾周,有跡象表明改革派似乎正在試圖影響中國的未來領導人。中國許多媒體都出現紀念鄧小平南巡二十周年的文章。這些文章希冀更大膽的改革,一些文章認為有『第二次南巡』的需要。」

可以說,《經濟學人》關於中國時事熱點的報導,幾乎與中國媒體同步。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3】
    1843年12月,《經濟學人》第一次轉載了關於中國的軼事:一個外國人在中國買火腿,結果買到了外面包著豬皮、裡面裹著木塊和泥巴的「假火腿」。這些受騙的外國人認為,「無論誰與中國人打交道必須慎之又慎,哪怕是這樣也還是容易被欺騙。」 隔岸觀火的《經濟學人》雖然自負為報導中國的老手,但中國的問題究竟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美國主流期刊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以2016年上半年《經濟學人...
    甘婷(2012)的結論與本文類似,她認為《經濟學人》中的模糊消息源所陳述的觀點絕大多數都是對報導的主要議題提出質詢、批評或反駁,繼而使文章轉入負面傾向的討論中。 這篇文章還體現出《經濟學人》對不同的媒體消息源區別對待。
  • 《經濟學人》2018年全年合集
    《經濟學人》2018年全年合集《經濟學人》是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的,它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其大部分文章都寫的很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但是又不失詼諧。其雜誌關注的主要是政治和商業話題的新聞,不過每一期都還是有一兩篇是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
  • 《經濟學人》是如何報導楊笠的 | 外刊精讀
    繼《紐約時報》,楊笠又喜提了《經濟學人》。我們來看一下雪人是如何報導楊笠的。本文選自2021年1月9日《經濟學人》的China版塊,原文標題是A woman walks into a bar。我截取了文章的前兩段來進行精讀。
  • 【資源更新】經濟學人2020年1-12月全年資源
    今日更新資源:經濟學人2020年1-12月全資源 喪喪有話說: 1.本月更新的全是2020年全年資源,我收集的都分享出來,沒有收集到的我也沒辦法。
  • 經濟學人二季度調研:預判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3%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在2019年GDP增速預期目標為6%-6.5%的情況下,2019年GDP增速將是多少?2019年6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 China economi st》發布2019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顯示,預判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3%,相比一季度預判數值下降0.1個百分點。並且,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放緩,外貿形勢較為嚴峻,通脹壓力增加,就業形勢平穩。
  • 經濟學人:無論賣給誰,發出的都是同樣的聲音
    雖然是一份英國雜誌,但《經濟學人》有意識地將自己看作是一份國際性雜誌,報導不僅僅局限於或偏重於英國或歐洲,因此其80%以上的讀者是在英國以外地區:其銷量中有半數銷往北美洲,20%在歐洲大陸,15%在英國,10%在亞洲。從2012年1月28日開始,《經濟學人》還開闢了新的中國專欄,為有關中國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關注這份雜誌,因為它相較於其他國內外文刊物的態度更客觀,視角更寬。
  • 中國經濟學人:國民經濟已經走出疫情影響 預計2020全年經濟增速3.7%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布2020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外貿形勢總體持續改善,幾個主要數據都創近期新高。經濟學人預判2020年四季度經濟增速為5.4%左右,全年經濟增速為3.7%左右。據介紹,此次調研共收集有效問卷109份,其中五成來自於高校教師。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
  • 《經濟學人》為何一月三次聚焦阿里:天貓雙11代表全球化「中國方案」
    最新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推出一組「特別報導」稱,天貓雙11即將來臨,電子商務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並將持續高速增長,這一浪潮正在助推中國的阿里巴巴實現國際化。在數字經濟時代,阿里巴巴已不再是簡單的電商,而是商業基礎設施提供者,將用技術重塑從物流到製造的許多行業。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
  • 「一帶一路」不是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 回應《經濟學人》雜誌
    作者按:今年二月份讀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帶一路」專題報導,我去信給雜誌總編,主要內容就是這篇小文章的初稿。總編把這封信轉給一位長期在亞洲工作的資深編輯DZ。根據網絡信息,DZ先生早在1994年創設了《經濟學人》北京分社,應該是位中國通。
  • 經濟學人發行首個雙語APP 進駐中國市場
    經濟學人集團5月28日在上海宣布,全新雙語版App《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在中國市場正式上線,就商業、金融及科技領域的全球趨勢提供深度分析。經濟學人集團亞太區出版人兼董事總經理蒂姆·皮尼加說,在《經濟學人》計劃推出的一系列以本土語言發布的內容中,這款中英雙語App是開路先鋒,將經濟學人集團的產品覆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崛起的新一批全球商業領袖。這是《經濟學人》周刊創刊171年以來首次以雙語發布其內容。
  • 《經濟學人》限時特惠:簡直是考研學英語的神器
    【PConline 資訊】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經濟學人》這本雜誌,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雜誌之一。《經濟學人》創辦於1843年9月,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政商時事類雜誌之一。
  • 年終報導:各大媒體眼中的2012年重大國際新聞
    共產主義領導人變動  2012年,世界上兩個共產主義政權完成了兩次不同的領導權交接。被孤立的朝鮮政權迎來了金正恩,而鄰國中國則完成了十年一度的領導班子換屆。  7.亞洲的混水  2012年,華盛頓宣布將其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中國周邊海域局勢開始升溫。北京在領土主張上日漸強硬。北京與馬尼拉在斯卡伯勒淺灘(即我黃巖島本網注)發生緊張對峙。在東海,中國和日本就後者控制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發生矛盾。  9.
  • 科學報導如何更科學?
    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這條新聞刷屏了。因為是新華社信源,普通老百姓仰其權威,為醫學家攻克癌症難關感到鼓舞。朋友圈裡的一些媒體人也表示,作者把比較深奧的科技醫學新聞寫得通俗易懂,值得學習。    但此事引發的爭論也始料未及。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之時,美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卻不斷抬頭。自川普政府上臺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2018 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以2017年中美貿易美方逆差3700億美元為由,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鋁產品徵收25%關稅,由此正式掀開了中美貿易戰序幕。2018年7月6日,美國政府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標誌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開始了貿易戰。
  • 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原標題: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week】主要是對過去一周發生的時事進行梳理,有點類似BBC和CNN的新聞報導,包含時事新聞和財經類新聞。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s, China ,Asia, Middle East and Africa ,Europe ,Britain ,International】這些板塊分別是對世界各大洲和三個國家(美國,中國和英國)的本周熱點報導和評論。
  • 2016年報導小結 /CPTN重離子質子祝讀者新年快樂
    重離子質子是一種半個世紀前就應用於臨床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最近這一兩年才開始在中國起步。這項技術是否能夠真正造福於腫瘤患者,或說是否對患者具有真正的「價值」,現在可能還不是能夠得到最終結論的時候。我們統計了2016年全年的報導,CPTN共發布報導530篇(含專訪和會議報導),文章總閱讀量784223次,平均每篇閱讀量1480次。
  • 經濟學人封面特稿:中國想要什麼?②
    經濟學人封面特稿:中國想要什麼?》以「中國想要什麼」為題撰寫了5頁特別報導,本文為第二篇。中國是泱泱大國,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過去的這二十年裡顯著發展所帶來的國富民強,都促使它想要實現民族復興。 《經濟學人》 截圖       公元前221年,中國第一次實現大統一,此時的羅馬正為了統治地中海西部地區而大舉攻打迦太基。此後羅馬日益崛起,但後來又沒落下去。中國雖也經歷衰落多次,但一直不斷地統一。
  • 這名記者的抗颱風報導是如何摘得中國新聞獎的
    作者丨周旭輝原標題丨追風追進風眼,無畏成就佳作,浙報記者抗颱風報導摘得中國新聞獎2019年8月10日,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我省溫嶺登陸,給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帶來嚴重破壞。在颱風登陸前,浙江日報全媒體視頻影像部布置了採訪計劃,派出幾路記者趕往可能的颱風登陸地點,我和另外幾位記者來到了台州溫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