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克強指數」在媒體上頻頻出現,這個概念的發明者——英國著名政經雜誌《經濟學人》也進入更多中國人視野。
2010年,《經濟學人》曾推出評估中國GDP增長量的指標「克強指數」,該指數包括三種經濟指標「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的結合。
這三項指標,則源於李克強總理在2007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表示,喜歡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
「克強指數」這一概念推出的背後,則是《經濟學人》對中國持續關注的升溫,並保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尤其是2002年到2013年,中國入世的十多年間,中國經歷著一日千裡的變化,而《經濟學人》對中國的報導也悄然發生著轉變。
2012年,《經濟學人》在其網站的中國博客——「論語」專欄開篇致辭中,自稱為「中國報導的老手」(old hands)。
那麼,《經濟學人》是如何報導中國的?
1
從「門外漢」到「中國老手」
2012年開設中國欄目之後,全年中國報導更是達到了217篇之多,相較於2002年的79篇,翻了將近三番。
「在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背後,其經濟現代化特徵卻日益明顯。」就在世界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各有憂慮時,上個月的4月27日,《經濟學人》發文《速度並不代表一切》,認為中國放緩的經濟增長固然令人失望,卻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有著令人鼓舞的推進」。
從2002年-2012年間《經濟學人》各欄目中國報導的數量,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欄目中都能捕捉到中國的影子。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與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的中國使得《經濟學人》在報導時視角更為多元化;而在報導內容上,《經濟學人》的中國報導由集中在時政和經濟板塊,拓展至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包括時政、經濟、商業、外交、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
2012年1月28日,《經濟學人》推出了「中國」欄目,這是自其在1942年開闢「美國」欄目之後,70年來首次為獨立國家開闢欄目。
由此,關於中國的報導從「亞洲」欄目中抽身出來,成為與美國以及雜誌所在地英國並列的焦點國度。
2002年至2012年,《經濟學人》以中國為主題的分析報導高達1420篇,平均每期有兩篇。這還不包括每周新聞中少於500字的中國報導。
多年來,《經濟學人》每期文章數量都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然而我們看到,關於中國的報導卻呈現總體遞增的態勢。
自2009年開始,《經濟學人》的中國報導的數量出現顯著變化,從之前每年100篇左右增加到130篇以上。2012年開設中國欄目之後,全年中國報導更是達到了217篇之多,相較於2002年的79篇,翻了將近三番。
《經濟學人》的封面向來以精闢見長,其封面文章都是一期雜誌的焦點。在2002年的51期雜誌封面中並沒有出現中國,可是到了2012年,以中國為主題的封面達7期。
這十一年來不斷增加的中國報導比例升幅,呼應著中國GDP的快速增長曲線。
2
同步緊跟中國時事熱點
在「蟻族」一詞成為當年熱點時,《經濟學人》發表《蟻族:中國新民族的崛起》,試圖向世界展示這一熱詞背後的中國青年生態。
2012年,北京大雨引發洪水事件,在之後的最新一期雜誌裡,馬上就能找到相關報導。
在《北京大雨:「水深火熱」的城市》的報導中說:「今年的7月21日,北京再次受到了狂風暴雨的襲擊,此次的毀壞程度猶勝從前,根據官方監測,這是自195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強暴雨。」
同時,對熱點的關注之細,並不亞於中國的媒體:「此番暴雨來襲,北京市民們自發地行動起來,向過路的受困行人敞開大門,通過網絡和微博的力量傳播救援信息。有車的市民開足馬力,為滯留在北京機場的旅客提供免費的接送服務。」
十八大之後,《經濟學人》以習近平為封面,同時配發5篇文章細緻解讀中國政治走向;它同樣還關注著中國社會的民生變化,在「蟻族」一詞成為當年熱點時,《經濟學人》發表《蟻族:中國新民族的崛起》,試圖向世界展示這一熱詞背後的中國青年生態。
2012年3月,《經濟學人》曾刊發《政治經濟改革:拭目以待中國改革下一步》。
當時,世界銀行聯合一家名為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的政府智庫發布了一份長達468頁的報告。報告中表達了改革派旨在推進深層次政治改革的意圖。報告涵蓋了取消勞動人口流動障礙、削弱國有企業的控制力以及增強農民土地所有權等內容。報告警示,如果不進行上述改革,中國可能會陷入通貨膨脹、社會不穩定性加劇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這可能將會導致國家陷入滯脹。
報導指出:「很少有人會期望中國領導人能夠迅速採納央行、世行以及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的改革建議。但是,在最近幾周,有跡象表明改革派似乎正在試圖影響中國的未來領導人。中國許多媒體都出現紀念鄧小平南巡二十周年的文章。這些文章希冀更大膽的改革,一些文章認為有『第二次南巡』的需要。」
可以說,《經濟學人》關於中國時事熱點的報導,幾乎與中國媒體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