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記者的抗颱風報導是如何摘得中國新聞獎的

2021-01-15 記者編輯那些事

作者丨周旭輝

原標題丨追風追進風眼,無畏成就佳作,浙報記者抗颱風報導摘得中國新聞獎

2019年8月10日,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我省溫嶺登陸,給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帶來嚴重破壞。在颱風登陸前,浙江日報全媒體視頻影像部布置了採訪計劃,派出幾路記者趕往可能的颱風登陸地點,我和另外幾位記者來到了台州溫嶺。

發現新聞線索是新聞報導的開端,沒有新聞的發現能力,新聞活動也就無從談起。那麼,如何在全國媒體都聚焦的新聞事件下讓自己的報導更加出彩呢?這是我們幾個追風小組在路上商討最多的話題。

1

換位思考,用戶想看什麼

當下人們對於新聞事件的關注更多的是通過移動端閱讀,並且不滿足於知道一個事件的結果,而是追蹤事態發展的全過程。

到達溫嶺後,我們便發起了幾個長達數小時的「慢直播」。我們把攝像機點位設置在海邊能看到驚濤拍岸的場景;我們把點位設置在避風港的船舶上,能看到受颱風影響連成排的捕魚船此起彼伏;我們將點位設置在街頭,能看到行人艱難前行,大樹瞬間被連根拔起……

夜幕降臨,當看到監控直播信號裡溫嶺金沙灘幾層樓高的巨浪時,以我多年追風的經驗下意識地覺得,這裡可能會成為「利奇馬」的登陸點。當時,除了直播我們還要做短視頻和圖文報導,我們一行的帶隊記者是胡元勇,也就是當時在微博平臺爆紅的「jio哥」,一句「我站不住腳了」讓他成為抗臺記者中最搶眼的那一個。原本他是一名專業攝影記者,2016年底浙報集團媒體融合後他也轉型成為一名能出鏡、能攝像、能剪片的全能型記者,這也是浙視頻每一位記者的必備技能。

到夜裡,風越刮越大,距離中央氣象臺預報的登陸時間越來越近,我們幾個前方記者就聚在一起搜集資料、部署路線、考慮颱風登陸後可能出現的應急情況並做好充足準備。直覺告訴我,登陸點就在溫嶺附近。

「追了那麼多年的風,如果今天台風在我們這裡登陸,觀眾最想看什麼?」我在心裡問自己。「無限接近登陸點!」是的,大家異口同聲說出了作為觀眾最想看到的畫面,一拍即合,我和我的同事們決定夜闖颱風眼,做一場史無前例的「颱風中心」直播。在直播前我們也做了用戶調查,「颱風登陸時你最想看到什麼?」投票結果較為集中地指向「溫嶺金沙灘掀起巨浪」和「夜闖颱風眼」。在重大氣象災害報導中練就新聞發現力,調查也是一種好方法。

在向部主任和集團領導作了匯報之後,我們制定好路線,決定開車「逆風進圈」。信號中斷、道路中斷、電力中斷……各種阻力並沒有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途中兩棵大樹被風颳倒橫在路中間,也不知道哪兒來的力氣,我們徒手把它們搬離,直播中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為都是觀眾想看到的場景,都是大家好奇颱風到底會給登陸點帶來哪些他們從來沒經歷過且想見也見不到的畫面。所以我們會不停地在直播平臺上與觀眾互動,回答他們的問題,並用一種商量的口吻去了解觀眾時時刻刻關注的是什麼樣的畫面。因為我們知道,新聞的線索可能是採訪中的一個數字、一句話、一種場景,我們不斷地將看到的、感受到的告訴觀眾,觀眾給我們的反饋同樣也能成為非常好的新聞線索。

2

注意細節 挖掘正能量二次傳播

事物的發展有「突變」和「漸變」兩種,新聞的產生和發展也是如此。移動新聞直播按照時間的不斷向前,往往伴隨著以「漸變」為基礎「突變」隨時出現的形式向前進行。我們在「漸變」的畫面中,不斷地接受「突變」帶來的震撼的同時,還要細心觀察,抓住細節,時刻對正在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事件保持敏感性。當我們越來越接近颱風中心的時候,我們也越來越希望看到新聞細節中的正能量。

當時颱風已經登陸半小時,我們前方追風小組一行人回到車上後已渾身溼透,積水覆蓋路面,已然看不清人行道與車行道的界限,前方的路就靠微弱的車燈照著,積水不斷上升,汽車隨時都有熄火的可能。當接近城南鎮的時候,風特別大,我們的採訪車左右搖晃,後方領導讓我們注意安全就地停車。我們把車開進了一個老鄉的院子裡,老鄉穿著褲衩背心就跑了出來,一聽我們是記者,叮囑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還邀請我們進屋裡避雨。當時我們還在直播,我們注意到了細節,隨即囑咐後臺小編將我們與老鄉對話的片段從直播畫面中截取出來,並重新編輯,二次上傳到各大視頻平臺,將這個新聞點進行碎片化傳播。網友紛紛點讚熱心老鄉,讓大家感受到了困難面前齊心協力、都是一家人的溫暖感。

3

提高鑑別能力 體現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是社會關注的表現,因此新聞記者更需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擔當的職業精神,如此才能真正地踐行新聞職業操守,服務好廣大群眾。

在短暫停留後我們告別了老鄉繼續前行。很快我們遇到了一輛消防車,跟在他們後面開車會相對安全,所以我們緊緊跟隨著。幾公裡的路顯得格外漫長,忽然覺得周邊的風變小了,雨也變小了,我們意識到已經進入颱風眼了,一看時間和氣象臺的信息,是的!我們真的闖進了颱風眼,做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移動直播。這個時候,我們的直播開始做本場直播的復盤,從各個角度告訴沒有經歷過颱風的觀眾,在遇到颱風來臨時應該怎麼做;如果身處颱風登陸點附近,該如何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來臨時總會伴隨各種謠言的傳播,觀眾又該如何辨別這些假消息……

這一場直播,浙視頻團隊前後8人連續作戰3個多小時,集團與部門領導每一秒都實時監看保障直播安全,最終在浙報集團各新媒體矩陣及騰訊等平臺播放量總計超過2000萬,網友轉評贊達數十萬,網友們通過手機和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不眠夜。

作為一名追風8年的老記者,領導一直不希望我們成為新聞的「簡單熟練工」。新聞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智識勞動,能充分調動一個人的策劃力、傾聽力、表達力、理解力、想像力與創造力。記者想在新聞行業有所建樹,一定要避免用「傳統+熟悉」的方式去採寫新聞,而是要以「陌生」的視角不斷發現並帶著創新的思維介入,像打量初戀情人一樣打量眼前發生的新聞。只有這樣,採寫出來的新聞才會有新意,不會落入俗套。儘管在很多行業「熟手」很吃香,但就新聞行業而言,永遠有新手的感覺才是高手。

突發事件面前,如何做好全媒體報導,前後方怎樣密切配合,內容如何在全網進行傳播,每一次的移動直播都是一次「四力」大練兵。腳力要快,移動優先直擊現場;眼力要細,觀察到每一個溫暖瞬間;腦力要靈,突發情況懂得隨機應變;鏡頭則是新媒體記者特殊的筆力,一個鏡頭就把觀眾直接帶到現場,身臨其境。報導「利奇馬」颱風時我們「進圈」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很多媒體同行這一天也都艱難地在抗臺一線「戰鬥」著,我們利用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和方法,直播中隨機應變,在突發報導中形成了獨有的立體式、全方位的強大融媒體傳播格局。零時差、零誤差,突出時效性、指導性、服務性,在融合創新中用堅守彰顯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周旭輝 浙江日報全媒體視頻影像部

-完-

近期熱點文章

◆趕緊收藏,融媒體中心中層幹部述職報告大全來了!

◆3個縣級臺得了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看看花落誰家

◆詹國樞:我為什麼不願當市長 選擇做記者

◆丁真被「上交」給國家後,有一些網紅開始慌了

◆領導掃一眼標題就否了?你該看看學習強國這50套標題(附解析)

◆《新京報》幹報紙的只剩7個人了,其餘都轉型新媒體了!

◆評職稱非常實用 !聊聊填報職稱評審材料那些事

◆見習記者的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不放過小線索,讓這名記者拿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看完這篇文章,全國市縣媒體人集體陷入了沉思……

◆2020新廣告法禁用詞案例集錦

◆《成都晚報》死亡,媒體應該汲取哪些教訓?

◆她5次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1次特別獎,1次長江韜奮獎,是怎麼做到的?

關注傳媒熱點

分享採編經驗

相關焦點

  • 十問中國新聞獎 一探「前世今生」
    4   從開放自薦到參評公示,如何推動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科學化、規範化?  5   從增加獲獎者榮譽感到獲獎作品宣傳推介,中國新聞獎評選成果如何有效運用?這一獎項評選效果如何?   中國記協評獎辦負責人:3年來,中國新聞獎設立並持續優化媒體融合獎,就是要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守好方向之正,聚好融合之力,走好創新之路,抓好共融之舉,助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 普利茲新聞獎揭曉,關注家庭暴力報導摘公共服務獎
    代表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已經頒到了第99屆,4月21日凌晨3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公布了2015年普立茲獎新聞獎獲獎名單。普立茲獎普立茲獎是美國新聞界一項最高榮譽獎,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的遺願而設,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
  • 新聞獎評選應突破體裁門檻的限制
    在各種級別的新聞獎評選中,一些都市報新聞作品導語與消息主體「分離」、消息類作品不帶消息頭,都被視為不合規範而遭質疑,甚至出現個別優秀作品被擋在「體裁」這根「紅線」之外的現象。這不僅給參評單位和作者帶來困惑,也不利於新聞從業人員積極性的調動和創新精神的發揚。
  •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自薦(他薦)初評評選細則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自薦(他薦)初評委員會2020年6月16日審議)  根據中國記協《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以下簡稱《評選辦法》),結合本屆評選會實際,制定本評選細則。
  • 巧用倒金字塔結構,你就是下一位中國新聞獎得主!
    如何才能用好倒金字塔結構?   6月中旬,《傳媒茶話會》對話了新華社智庫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高級記者夏林,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副會長、經濟參考報前總編輯杜躍進,中國婦女報採訪中心主任喬虹,中國自然資源報社新聞工作一組副組長、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薛亮,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記者馮松齡。
  • 南嶽素食紀錄片《南禪素食》獲中國新聞獎
    紅網南嶽站10月28日訊(分站記者 鄧靈傑)近日,記者從湖南廣播電視臺獲悉,由該臺國際頻道製作的介紹湖南湘菜的人文類紀錄片《湘當韻味》之《南禪素食》榮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三等獎  中國新聞獎創辦於1990年,是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每年評選一次。旨在檢閱我國新聞工作年度業績,發揮優秀新聞作品的示範引導作用。
  • 第一屆大白新聞獎評選活動(2020年度)
    參評人提交的新聞作品首次刊發時間為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系列報導可跨年),參評人需在活動時間內將新聞作品發送至dabaishidai@163.com(徵集作品郵箱),並附上該新聞作品的產生過程、刊發時間、刊發平臺及詳細的個人信息等。
  • 第18屆美國網絡新聞獎作品全解析(上)
    當地時間9月15日,2018年美國網絡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新鮮出爐,頒布了包括公共服務獎、突發新聞獎、視覺敘事卓越表現和創新獎、解釋性報導獎、數據新聞獎在內的17類獎項。網絡新聞獎創始於2000年5月,每年頒獎一次,是美國及其周邊網絡媒體的最高獎項,有「網絡普利茲」之稱,旨在表彰在網絡新聞報導做出突出貢獻的媒體。
  • 新聞報導如何創新?人民日報10大經典案例全解析!
    新聞該如何創新?有哪些秘訣呢?   一起來看人民日報社的經驗哦~~ 《叫聲「同志」不簡單》《扶貧不給力,幹部得召回》等一批好文章真實可信、基調積極、把握得當,得到基層幹部群眾的好評。 ▲ 總編室陳娟分享生態新聞版圖片報導案例 從中國新聞獎作品《刻度上的五年》看融媒創新   《刻度上的五年
  • 如何提高寫作技巧——傾聽教科書裡的新聞名篇作者解讀
    就如狄更新的《雙城記》所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廣大新聞工作者、宣傳幹部、寫作愛好者如何適應全媒融合,寫出好文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是很多人的一個夢想。尤其是像《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等這些語文課本裡耳熟能詳的新聞作品至今仍記憶猶新。其實,我們並不是一味追求新聞作品進語文課本,成為我們寫作的最終目標。
  • 2019年度「台州新聞獎」評選結果公示
    2019年度「台州新聞獎」已經過複評和定評,現將評選結果進行公示,公示期5天,舉報電話88516138,罰得好 通訊許靈敏 李仁 應敏霞姚華 梁煊
  • 普利茲新聞獎喜歡這樣的可視化!
    [2]下面將以2018年普利茲新聞獎獲獎的三篇涉及大量數據處理的報導為例,從數據呈現的直觀與形象、呈現技術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分析它們的可視化處理效果。雖然普利茲新聞獎沒有專門設立數據可視化或數據新聞的獎項,但這三篇新聞依託網絡新媒體技術,將他們收集到的數據分別做出可視化處理,最終不僅直觀、簡潔地呈現給讀者,增強了新聞傳播效果,還促進了讀者與新聞的交互,讓讀者一定程度地參與到了新聞生產過程中。
  • 怎樣發現以小見大題材,如何做好以小見大題材?
    作者丨王學文 齊靜 張依盟 劉一穎原標題丨說不盡的「以小見大」作品:《二百八十一個籤名挽留第一書記》,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出處:《陝西日報》,2019年6月3日一版主持人:王學文(大眾日報政教新聞採編中心主任)討論者:齊靜、張依盟、劉一穎(大眾日報政教新聞採編中心記者)王學文:讀這篇作品有一個感覺
  • Ameco獲公務航空年度十大新聞獎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10月24日,在《今日民航IFLY》雜誌主辦的「2020年公務與通用航空高峰論壇暨公務與通用航空年度十大新聞」中,Ameco參與評選的《公務機客艙設計「雲悅」獲德國「紅點獎」》榮獲本次「公務航空十大新聞獎」。
  • 2020年美國網絡新聞獎解析:那些人與事,如何被記錄?
    當地時間10月1日-16日,2020年美國網絡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陸續頒布,共揭曉了包括突發新聞報導獎、數字視頻敘事獎、特稿獎、網絡評論獎在內的21類獎項。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
  • 龐加萊猜想:中國數學家的貢獻與媒體報導
    正在形成之中的龐加萊猜想和幾何化猜想的共識》的長篇文章,文章指出:「儘管尚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曹懷東、朱熹平的論文被數學界仔細推敲,但是這篇論文由於中國媒體在2006年6月的報導已廣為人知。《中國數學家破解世界難題》,新華通訊社2006年6月3日的一篇文章標題如此報導。文章的開頭寫道:『令全球科學家困擾上百年的難題已被兩位中國數學家最終解決。』」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獲此殊榮。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當屠呦呦獲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獎後,有一些人才意識到屠呦呦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拿到了諾貝爾獎,業內人士並沒有覺得有什麼意外。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摘得月桂獎
    同時奪得技術先鋒獎的還有中航工業陝飛、運8系列飛機總設計師、副總經理歐陽紹修;攜手合作獎則被中航工業飛機公司和FA C C公司共同摘得;飛行精英獎得主是中國航空集團總經理邢彥修;英雄無畏獎獲得者是空裝駐沈飛試飛大隊大隊長李國恩和總參陸航部副部長,少將袁繼昌;領導卓越獎得主是中航工業黎明原總經理,中航工業發動機公司總經理龐為。
  • 葫蘆如何去皮 剛摘的葫蘆如何去皮
    葫蘆如何去皮 剛摘的葫蘆如何去皮時間:2020-12-18 00: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葫蘆如何去皮 剛摘的葫蘆如何去皮 1、晾乾表皮:在給剛摘的葫蘆去皮以前,需要先將它放在一個通風好、無強光照射的半陰處晾置一段時間,將其表面的水分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