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周旭輝
原標題丨追風追進風眼,無畏成就佳作,浙報記者抗颱風報導摘得中國新聞獎
2019年8月10日,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我省溫嶺登陸,給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帶來嚴重破壞。在颱風登陸前,浙江日報全媒體視頻影像部布置了採訪計劃,派出幾路記者趕往可能的颱風登陸地點,我和另外幾位記者來到了台州溫嶺。
發現新聞線索是新聞報導的開端,沒有新聞的發現能力,新聞活動也就無從談起。那麼,如何在全國媒體都聚焦的新聞事件下讓自己的報導更加出彩呢?這是我們幾個追風小組在路上商討最多的話題。
1
換位思考,用戶想看什麼
當下人們對於新聞事件的關注更多的是通過移動端閱讀,並且不滿足於知道一個事件的結果,而是追蹤事態發展的全過程。
到達溫嶺後,我們便發起了幾個長達數小時的「慢直播」。我們把攝像機點位設置在海邊能看到驚濤拍岸的場景;我們把點位設置在避風港的船舶上,能看到受颱風影響連成排的捕魚船此起彼伏;我們將點位設置在街頭,能看到行人艱難前行,大樹瞬間被連根拔起……
夜幕降臨,當看到監控直播信號裡溫嶺金沙灘幾層樓高的巨浪時,以我多年追風的經驗下意識地覺得,這裡可能會成為「利奇馬」的登陸點。當時,除了直播我們還要做短視頻和圖文報導,我們一行的帶隊記者是胡元勇,也就是當時在微博平臺爆紅的「jio哥」,一句「我站不住腳了」讓他成為抗臺記者中最搶眼的那一個。原本他是一名專業攝影記者,2016年底浙報集團媒體融合後他也轉型成為一名能出鏡、能攝像、能剪片的全能型記者,這也是浙視頻每一位記者的必備技能。
到夜裡,風越刮越大,距離中央氣象臺預報的登陸時間越來越近,我們幾個前方記者就聚在一起搜集資料、部署路線、考慮颱風登陸後可能出現的應急情況並做好充足準備。直覺告訴我,登陸點就在溫嶺附近。
「追了那麼多年的風,如果今天台風在我們這裡登陸,觀眾最想看什麼?」我在心裡問自己。「無限接近登陸點!」是的,大家異口同聲說出了作為觀眾最想看到的畫面,一拍即合,我和我的同事們決定夜闖颱風眼,做一場史無前例的「颱風中心」直播。在直播前我們也做了用戶調查,「颱風登陸時你最想看到什麼?」投票結果較為集中地指向「溫嶺金沙灘掀起巨浪」和「夜闖颱風眼」。在重大氣象災害報導中練就新聞發現力,調查也是一種好方法。
在向部主任和集團領導作了匯報之後,我們制定好路線,決定開車「逆風進圈」。信號中斷、道路中斷、電力中斷……各種阻力並沒有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途中兩棵大樹被風颳倒橫在路中間,也不知道哪兒來的力氣,我們徒手把它們搬離,直播中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為都是觀眾想看到的場景,都是大家好奇颱風到底會給登陸點帶來哪些他們從來沒經歷過且想見也見不到的畫面。所以我們會不停地在直播平臺上與觀眾互動,回答他們的問題,並用一種商量的口吻去了解觀眾時時刻刻關注的是什麼樣的畫面。因為我們知道,新聞的線索可能是採訪中的一個數字、一句話、一種場景,我們不斷地將看到的、感受到的告訴觀眾,觀眾給我們的反饋同樣也能成為非常好的新聞線索。
2
注意細節 挖掘正能量二次傳播
事物的發展有「突變」和「漸變」兩種,新聞的產生和發展也是如此。移動新聞直播按照時間的不斷向前,往往伴隨著以「漸變」為基礎「突變」隨時出現的形式向前進行。我們在「漸變」的畫面中,不斷地接受「突變」帶來的震撼的同時,還要細心觀察,抓住細節,時刻對正在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事件保持敏感性。當我們越來越接近颱風中心的時候,我們也越來越希望看到新聞細節中的正能量。
當時颱風已經登陸半小時,我們前方追風小組一行人回到車上後已渾身溼透,積水覆蓋路面,已然看不清人行道與車行道的界限,前方的路就靠微弱的車燈照著,積水不斷上升,汽車隨時都有熄火的可能。當接近城南鎮的時候,風特別大,我們的採訪車左右搖晃,後方領導讓我們注意安全就地停車。我們把車開進了一個老鄉的院子裡,老鄉穿著褲衩背心就跑了出來,一聽我們是記者,叮囑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還邀請我們進屋裡避雨。當時我們還在直播,我們注意到了細節,隨即囑咐後臺小編將我們與老鄉對話的片段從直播畫面中截取出來,並重新編輯,二次上傳到各大視頻平臺,將這個新聞點進行碎片化傳播。網友紛紛點讚熱心老鄉,讓大家感受到了困難面前齊心協力、都是一家人的溫暖感。
3
提高鑑別能力 體現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是社會關注的表現,因此新聞記者更需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擔當的職業精神,如此才能真正地踐行新聞職業操守,服務好廣大群眾。
在短暫停留後我們告別了老鄉繼續前行。很快我們遇到了一輛消防車,跟在他們後面開車會相對安全,所以我們緊緊跟隨著。幾公裡的路顯得格外漫長,忽然覺得周邊的風變小了,雨也變小了,我們意識到已經進入颱風眼了,一看時間和氣象臺的信息,是的!我們真的闖進了颱風眼,做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移動直播。這個時候,我們的直播開始做本場直播的復盤,從各個角度告訴沒有經歷過颱風的觀眾,在遇到颱風來臨時應該怎麼做;如果身處颱風登陸點附近,該如何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來臨時總會伴隨各種謠言的傳播,觀眾又該如何辨別這些假消息……
這一場直播,浙視頻團隊前後8人連續作戰3個多小時,集團與部門領導每一秒都實時監看保障直播安全,最終在浙報集團各新媒體矩陣及騰訊等平臺播放量總計超過2000萬,網友轉評贊達數十萬,網友們通過手機和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不眠夜。
作為一名追風8年的老記者,領導一直不希望我們成為新聞的「簡單熟練工」。新聞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智識勞動,能充分調動一個人的策劃力、傾聽力、表達力、理解力、想像力與創造力。記者想在新聞行業有所建樹,一定要避免用「傳統+熟悉」的方式去採寫新聞,而是要以「陌生」的視角不斷發現並帶著創新的思維介入,像打量初戀情人一樣打量眼前發生的新聞。只有這樣,採寫出來的新聞才會有新意,不會落入俗套。儘管在很多行業「熟手」很吃香,但就新聞行業而言,永遠有新手的感覺才是高手。
突發事件面前,如何做好全媒體報導,前後方怎樣密切配合,內容如何在全網進行傳播,每一次的移動直播都是一次「四力」大練兵。腳力要快,移動優先直擊現場;眼力要細,觀察到每一個溫暖瞬間;腦力要靈,突發情況懂得隨機應變;鏡頭則是新媒體記者特殊的筆力,一個鏡頭就把觀眾直接帶到現場,身臨其境。報導「利奇馬」颱風時我們「進圈」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很多媒體同行這一天也都艱難地在抗臺一線「戰鬥」著,我們利用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和方法,直播中隨機應變,在突發報導中形成了獨有的立體式、全方位的強大融媒體傳播格局。零時差、零誤差,突出時效性、指導性、服務性,在融合創新中用堅守彰顯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周旭輝 浙江日報全媒體視頻影像部
-完-
近期熱點文章
◆趕緊收藏,融媒體中心中層幹部述職報告大全來了!
◆3個縣級臺得了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看看花落誰家
◆詹國樞:我為什麼不願當市長 選擇做記者
◆丁真被「上交」給國家後,有一些網紅開始慌了
◆領導掃一眼標題就否了?你該看看學習強國這50套標題(附解析)
◆《新京報》幹報紙的只剩7個人了,其餘都轉型新媒體了!
◆評職稱非常實用 !聊聊填報職稱評審材料那些事
◆見習記者的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不放過小線索,讓這名記者拿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看完這篇文章,全國市縣媒體人集體陷入了沉思……
◆2020新廣告法禁用詞案例集錦
◆《成都晚報》死亡,媒體應該汲取哪些教訓?
◆她5次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1次特別獎,1次長江韜奮獎,是怎麼做到的?
關注傳媒熱點
分享採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