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人》所有編輯記者的眼中,"最重要的,是不是浪費讀者的時間。"
文/郝思斯
北京時間8月10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了《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社的股權出售交易,根據該報導,培生對《經濟學人》50%股權作價4億英鎊(約38.4億人民幣),預計最早在本周宣布以約4億英鎊出售其所持有的《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社以及相關資產(以下簡稱《經濟學人》集團)的50%股權,買方為德羅斯柴爾德(De Rothschild)家族以及義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旗下投資機構Exor。
如果上述出售股權交易達成,將成為自1957年以來《經濟學人》集團最大的所有權變動。
半個月前,當培生集團將金融時報出售給來自日本的日經集團時,讀者們還在為《經濟學人》"倖免於淪落為日媒"而慶幸——對這份商業周刊,不少中國人傾注了太多感情,它是很多人在政治、商業領域的啟蒙雜誌。雖然是一份英國雜誌,但《經濟學人》有意識地將自己看作是一份國際性雜誌,報導不僅僅局限於或偏重於英國或歐洲,因此其80%以上的讀者是在英國以外地區:其銷量中有半數銷往北美洲,20%在歐洲大陸,15%在英國,10%在亞洲。從2012年1月28日開始,《經濟學人》還開闢了新的中國專欄,為有關中國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關注這份雜誌,因為它相較於其他國內外文刊物的態度更客觀,視角更寬。因此,在得知它將出售的消息後,許多讀者擔心它將失去這一引以為榮的優勢,不再是曾經的《經濟學人》。不過,在老《經濟學人》人看來,這種擔心大可免去。
![]() |
從2012年1月28日開始,《經濟學人》開闢了新的中國專欄,為有關中國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當期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封面文章也是關於中國的,討論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其轉型。 |
出色,源自與眾不同
《經濟學人》的記者們偶爾會半開玩笑地評選這本新聞、商業周刊的中的最佳語句,例如其中常常出現類似這樣的一句話:"錯。"("Wrong.")
這種最佳語句,意味著文章中所包含的所有智慧都僅僅在一段話裡就足以顯現出來,這進一步說明《經濟學人》的作者們有足夠能力只用一個詞來總結所有觀點,而在隨後的段落裡繼續勾勒出一個更加明確而細緻入微的完整論述,克裡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和比爾·艾默特(Bill Emmott)說。他倆都是《經濟學人》的老員工,安德森於20世紀90年代在《經濟學人》工作了七年,比爾則在那裡任編輯直到2006年。
"簡化,然後誇大。"——這是《經濟學人》另一名老員工、工作了23年直到2005年離開的克萊夫·克魯克(Clive Crook)提到的他曾經聽到的另一個對《經濟學人》風格的概括。《經濟學人》那種獨特的聲音,往往以尖刻的英國式輕描淡寫為特色——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一個英國勳爵涉嫌 "帶著妓女四處招搖"。這篇有些和"新聞與商業"主題不搭的文章混雜在《經濟學人》精闢的新聞摘要、深入報導分析之中。
大眾總是將《經濟學人》看成是一本雜誌,然而它卻自稱為一份報紙。特別的是,其中所有文章都沒有署名。憑藉獨具特色的圖說(例如"我想要你——人民幣"),《經濟學人》成功招攬了一大批忠實粉絲。它的目標在其網站上以"使命宣言"的方式呈現——即"參與一場發生在步步將我們向前推進的智慧和阻礙我們進步的怯懦無知之間的嚴峻較量。"
"重要參考"還是"心靈雞湯"?
儘管——或者是因為有這些怪癖,正靜待所有權變更的《經濟學人》,目前仍然在市場上佔有廣泛、令人仰慕的地位。《經濟學人》的發行量已經從2006年的大約一百萬增加到2015年的約一百六十萬份,它的讀者主要是那些經濟富足、教育程度高的精英,當他們乘坐私人飛機奔波往各個國際會議時,手裡總是會拿著一本《經濟學人》,例如紐約市前市長麥可·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幾十年來一直維持盈利,這份雜誌理所應當是自由市場不折不扣的支持者。根據其年報,今年截至3月31日,《經濟學人》集團的收入已達到九千三百萬美元,預期整年收入將超過5億美元。雖然它屬於私人控股,但每年春天,集團都會公開發布其財務報告。
不過,在另一方面,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卻否認它是"歐洲貴族金融的肝臟";作家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 )將其描述為一個"向我們的國家提供自作聰明的態度、觀點"的供應商,稱其是那些追求以博學和老於世故形象出現的人用來偽裝自己的裝飾品。政治和文化作者安德魯·沙利文(Andrew Sullivan)亦在很大程度上同意他們的觀點,他稱《經濟學人》是"上層階級的讀者文摘。"
小心地生存於自己捍衛的自由市場
這次發生的所有權變更不大可能解決這個爭論。其實除德羅斯柴爾德(De Rothschild)家族以及義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旗下投資機構Exor外,此前還有很多人都對《經濟學人》感興趣,紐約市前市長布隆伯格亦是其中一員。不過其他這些對其感興趣的人沒有作為主要競爭者被提到,也許是因為該公司有一個複雜的信託制度,基本上確保它的所有權不會因為任何一個所有者的突發奇想而改變。
目前,《經濟學人》集團有四種股票:由員工、曾經的員工和公司的創始成員持有的普通類股;由一些知名機構如吉百利、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施洛德集團持有的A類股; B類股約佔一半,正是那些目前正待出售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信託股份,用來控制"A"和"B"股份的轉讓,這些股份由受託人持有,他們負責確保"未來《經濟學人》集團的所有權獨立和雜誌的採編獨立性。" 舉例來說,《經濟學人》的老東家培生要出售《經濟學人》集團的股權,必須先取得該集團四位受託人的批准。不讓任何一家股東取得控股地位,被視為維護該雜誌獨立性的一條途徑。
換句話說,《經濟學人》正小心地從自己一直捍衛的自由市場的力量中保護自己。 (艾默特先生認為,所有一切的前提是立場一致,正如《經濟學人》不反對由私人公司對其進行管理,只要他們認為是合適的。)
永遠不浪費讀者的時間
這份創辦於1843年的雜誌,是在位於倫敦中心地區的辦公室編輯完成的,這裡據白金漢宮稍遠一些,據裡茲只有幾步之遙。集團的業務人員願意搬到倫敦金融區——那裡有深受金融公司青睞的現代辦公室,不過新聞編輯室的工作人員卻拒絕。克魯克說,在這裡,記者通常留一小段時間,就發現《經濟學人》不適合他們,不過有的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發現)。
現任Wired雜誌編輯的安德森說,《經濟學人》的文化是基於辯論。在他任職期間,每周一上午,工作人員都會聚集在總編室,通過辯論來確定哪篇將成為下期雜誌的頭條文章。"這是經典的牛津大學辯論協會的風格,"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更典型的知識精英制度,這是優勝劣汰的典型示例。他們如何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得到《經濟學人》的聲音?其實,他們就是《經濟學人》的聲音。"
所有的文章不署名,同樣是《經濟學人》一種獨具特色的塑造自己的方式,克魯克說。 "(通過不署名的方式),我們所有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彼此在一起,屬於《經濟學人》。"在《經濟學人》,記者也編輯、編輯也寫作,這使得每一個人都體貼對方。所有人都可以在各種意想不到的主題裡出力—— 最近的一篇文章,標題為"跳康加舞的女友",關注了歌手莫裡西在墨西哥的受歡迎程度——因為讀者並不會把他們的名字與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或主題相關聯。
《經濟學人》能夠有如此大範圍的讀者群,艾默特認為這是因為它很好地對變化做出了反應:英語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及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崛起,所有這些影響都被網際網路擴大化——由此,《經濟學人》已成為 "全球的內刊"。在《經濟學人》所有編輯記者的眼中,對經濟的表達是關鍵,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是不是浪費讀者的時間。"
(搜狐傳媒獨家編譯,未經許可謝絕任何的形式的轉載,申請轉載請聯繫本公號「Media-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