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午消息,英國政治和商業類雜誌《經濟學人》近日發表文章稱,隨著華為成為一家強大的全球性企業,隨之而來的網絡間諜及安全隱憂也日益被人們所關注,但究竟是誰在害怕華為?一味地禁止華為參與商業投標是解決安全擔憂的答案嗎?本文就此進行了分析,並表示技術民族主義並非答案。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全球市場拔得頭籌。華為剛剛在上個季度超過瑞典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儘管許多外國人還不知道其名字的正確發音(有人叫它「夏威夷-Hawaii」,該公司甚至製作了一段教人們如何發音「huah-way」的視頻),但華為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全球性企業,它有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與其他公司進行肉搏戰。它緊跟全球白色家電製造商領軍企業海爾,同時,現在聯想也正挑戰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華為是一家私營公司,是中國長期徵戰西方市場走在最前面的企業。其創始人任正非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師,華為起初甚至連在中國贏得客戶都很艱難。但是任正非的公司採取了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同時也已轉向徵戰國外市場:在歐洲,該公司宣布已參與了歐洲一半以上高速4G電信網絡項目。同時,華為已經變成移動手機領域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該公司現在是一個擁有14萬名員工、客戶遍及140個國家、年收入超320億美元的商業帝國。華為以質優價廉的電信設備聞名。
他們這樣看待華為
但是華為也引發了一些恐慌——不僅僅是它的競爭對手們。報導稱,該公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關係密切。西方人擔心,該公司建造的網絡會被中國情報人員所利用——在平時用於間諜竊聽,並且可能在戰時突然被關閉。他們將該公司視作中國迅速發展的網絡兵工廠的有力武器。
一些政府對上述觀點非常重視。今年早些時候,澳大利亞阻止了華為參與在該國建立全國性寬帶網絡的項目計劃。該公司在印度進行商業擴張時同樣面對阻力。此外,華為一直嘗試打開美國市場取得增長,但卻時常備受阻礙。一個專注於情報事務的美國國會委員會正對華為進行詳細調查,近來大量歸咎中國黑客的網絡攻擊更是加劇了美國的懷疑程度。
包括華為在內的頂級公司享有優惠,政府給予其補貼、低息貸款和大量的出口信貸,西方政府同樣對此感到懷疑。歐盟委員會正考慮就此進行調查。一些人認為,中國政府正幫助華為贏得海外合同,因此間諜便可利用其網絡來窺察全世界的電子通信網絡。
反對出口的爭論永遠需要謹慎對待,因為它常被保護主義者利用來驅逐新興對手。儘管如此,關於電信安全的擔憂仍是有理可依的:最近的報告指出,中國國家贊助的黑客們加大了對有價值的西方商業機密的竊取規模。西方情報機構也同樣對竊取和網絡攻擊的風險提出了警告,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實踐者(針對伊朗核計劃的Stuxnet病毒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對華為而言,一個公司能夠控制網絡的構建與管理,自然很容易便能夠悄悄植入惡意軟體並悄悄將敏感數據轉移出去。儘管若華為被發現是一家存有間諜行為的私營公司,它將面臨巨大虧損,但中國式資本主義的國家力量則意味著西方保持警惕是正確的。
但是禁止華為參與投標商業合同仍是錯誤的,理由有二:其一,無論是與中國整體還是與華為個體進行競爭,都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樣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從而實現繁榮。華為質優價廉的設備已幫助非洲的移動電信革命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