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季風

2021-02-16 外刊搬運工

The winds that made Asia

亞洲季風

Originated by The Economist,June 29

翻譯:鳳梨是只胖柯基

校閱:Yates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季風: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monsoon)。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範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

The word 「monsoon」 blew into English from Portuguese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not because European sailors cared about the rain on alien plains, but because when they followed Vasco da Gama around the tip of Africa they came across a type of wind they had never encountered, and for which they had no name.

英語中「季風(monsoon)」來源於葡萄牙語,16世紀晚期,當時的歐洲水手並不是關心其他平原上的風,而是當他們跟著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抵達非洲時,他們遇到一種他們從未遇到的風,且不知道這種風的名字。

The Portuguese monção comes in its turn from the Arabic, mawsim, which means 「season」.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only one to which the Portuguese were accustomed, winds in any given place tend to blow in pretty much the same direc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though their intensities change with the season and their prevailing direction changes with the latitude.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prevailing winds flip back and forth.

葡萄牙語「monção」一詞則來自阿拉伯語「mawsim」,意思是「季節」。葡萄牙人唯一在大西洋上習慣的是,任何地方的風一年到頭都傾向於吹向幾乎相同的方向,儘管它們的強度隨著季節而變化,它們的主要方向隨著緯度而變化。在印度洋上,盛行風來回變換方向。

盛行風(Prevailing Winds) 又稱最多風向,是指在一個地區某一時段內出現頻數最多的風或風向。通常按日、月、季和年的時段用統計方法求出相應時段的盛行風向。

This is because of the role played in the monsoon by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which encircles the world close to the equator. The ITCZ is a zone of low pressure over the warmest water. In all the oceans, this low pressure draws in steady winds from the south-east known as the southern trade winds.

這是因為「熱帶輻合帶」(ITCZ)在季風中所起的作用。ITCZ是在最溫暖的水面上形成的一個低壓區。在所有的海洋中,這種低氣壓會吸引來自東南方向的穩定的風,也就是所謂的南風。

熱帶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是南北兩半球信風氣流形成的輻合地帶,又稱為赤道輻合帶。由於輻合帶區的氣壓值比附近地區的低,也稱為赤道低壓帶或赤道槽等。它是熱帶地區主要的、持久的、具有行星尺度的大型天氣系統,其生消、強弱、移動和變化,對熱帶地區長、中、短期天氣變化影響極大。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s winter, the ITCZ sits south of the equator in the Indian Ocean. As warmth creeps north, so does the ITCZ, becoming a dynamic part of the monsoon. It ends up nestled against the Himalayas, bringing the southern trades with it. But their move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o the northern, and the constraining effect of high pressure over Africa, sees them twisted from south-easterlies to south-westerlies. When these south-westerly trades pick up in late spring—wind speeds in the Arabian Sea can double over a few weeks—the rains are on their way to Thiruvananthapuram.

在北半球的冬季,ITCZ位於赤道以南的印度洋上。隨著溫度向北蔓延,ITCZ也逐漸成為季風的活躍部分。它最終依偎在喜馬拉雅山脈旁,帶來了南部信風。但它們從南半球向北半球的移動,以及非洲上空的高壓的制約作用,使它們從東南向西南方向扭曲。當這些西南方向的信風在春末回升時——阿拉伯海的風速在幾周內就會翻倍——降雨就會到達特裡凡得琅(印度西南部海邊城市)。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信風(trade wind)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

Just as coastal breezes turn around at set of sun, when the land cools fast and the sea stays warm, so monsoons reverse in winter. This is true both for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which affects Indo-China, the Philippines, southern China, Taiwan, Korea and part of Japan. As the land cools in the autumn, north-easterly winds replace the south-westerlies (see map). Because the winds are mostly dry they are not so important to farmers, though they do bring rain to some parts of southern India. But they matter a great deal to navigation, and thus to human history. The monsoon rains feed what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populous part of the human world. It is the monsoon winds, though, which brought those people together to form Asia.

就像太陽落山時,海岸的微風會轉向一樣,當陸地迅速降溫,海水保持溫暖,冬季的季風也會逆轉方向。南亞季風和東亞季風都是如此,它們影響著中南半島、菲律賓、華南、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隨著秋季陸地降溫,東北風取代了西南風(見下圖)。因為風大多是乾燥的,所以對農民來說並不那麼重要,儘管它們確實給印度南部的一些地區帶來了雨水。但它們對航海,乃至人類歷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季風帶來的雨水一直滋養了人類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然而,正是季風將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亞洲。

Winds which reverse with the seasons shaped a maritime world stretching from the Strait of Hormuz in the north-west to the island archipelagoes of South-East Asia, from Madagascar in the south-west to Japan. With patience, this whole world could be traversed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vessels set fair for east and north in summer, west and south in the winter—and with layovers enforced by the tropical storms called hurricanes in the Atlantic, typhoons in East Asia and cyclones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term comes from the Greek kukloma, the coil of a serpent). The winds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suppress the conditions needed for cyclones to form. When the monsoon is over, they come out to play.

風向隨季節而逆轉,形成了一個靠海生存的世界,從西北的荷姆茲海峽到東南亞群島,從西南的馬達加斯加到日本。如果有耐心,可以(跟著季風的)兩個方向遍歷整個世界:夏天船順著季風從東飄向北方,冬天船順著季風從西飄向南方。中間可能會被熱帶氣旋停下——在大西洋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hurricane),在東亞的稱為颱風(typhoon),在印度洋上的稱為旋風(cyclone這個詞來自希臘語「kukloma」,一圈蛇的意思)。當季風結束後,這些熱帶氣旋就出現了。

Had sailors, traders and holy men not followed their lead on the monsoon winds, Asia would not be the heterogenous place it has been through history—and remains today, despite the nationalist narratives and more strictly bordered lives its 20th-century states forced on their newly minted citizens. Tamil merchants from southern India put up inscribed stones in Burma (modern-day Myanmar) and Thailand around the seventh century AD. They seem to have reached the southern Chinese emporium of Canton (Guangzhou) not much later. India’s influence is intense in the extraordinary ninth-century Buddhist temple of Borobudur on Java. Hindu kingdoms arose in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Bali represents surely the most embellished version of the Hindu faith today. Via India, Islam spread east, too, after Arab merchants carried their faith to the Malabar Coast of south-west India and, eventually, to Quanzhou on China’s eastern seaboard, where 13th-century Muslims lie beneath gravestones inscribed in Arabic. Later, with the Portuguese, Roman Catholicism came to Goa and then, via the south China coast, to Japan.

如果水手、商人和神職人員沒有跟隨季風的腳步,亞洲就不會成為歷史上的異質之地——儘管20世紀的國家把民族主義的情懷和更嚴格的邊界生活強加給新出生的公民,但今天的亞洲依然如此特殊。公元7世紀左右,來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商人在緬甸(現在的緬甸)和泰國豎立了刻有文字的石頭。他們似乎在不久之後就到達了中國南方的貿易之都——廣州。印度對爪哇島上非凡的九世紀佛教寺廟婆羅浮屠的影響是巨大的。印度王國在印度尼西亞群島興起。峇里島無疑是當今印度教信仰中最華麗的版本。在阿拉伯商人把他們的信仰帶到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並最終傳到中國東部沿海的泉州之後,伊斯蘭教也通過印度向東傳播。13世紀的穆斯林就躺在泉州用阿拉伯語鐫刻的墓碑下。後來,隨著葡萄牙人,羅馬天主教來到印度果阿邦,然後,通過中國南部沿海,到達日本。

Arabs, east Africans, Bengalis, Tamils, Parsis, Malays, Chinese, 「Manila men」 (Filipinos) and Okinawans met and traded, sometimes sojourning in each other’s lands, sometimes returning on the next season’s winds. When European merchant venturers—Portuguese, Dutch, French and British—came to the region they joined in these seasonal rhythms. The East India Company put the monsoon winds to the service of joint-stock capitalism, as 「East Indiamen」, heavily armed merchant ships, carried Indian silks and cottons, as well as Chinese tea, back to Europe once a year.

阿拉伯人、東非人、孟加拉人、泰米爾人、帕西人、馬來人、中國人、「馬尼拉人」(菲律賓人)和衝繩島人相遇並進行貿易,有時在彼此的土地上逗留,有時在下一次季風中返回家鄉。當歐洲商人和冒險家——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來到這個地區時,他們也加入了這種季節性的節奏。東印度公司利用季風為股份制資本主義服務,通過全副武裝的「東印度人」商船,每年將印度絲綢、棉花以及中國茶葉運回歐洲一次。

In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coming of coal, steam and iron, the Europeans broke with seasonal rhythms, establishing colonial dominance over Asia by means of efficient weaponry and Suez-crossing steamships that could defy the wind to allow a constant flow of raw materials one way—cotton, jute, grain, timber, tin—and returned manufactures the other. The Asian ports established or greatly expanded at the time—Bombay (present-day Mumbai), Calcutta (Kolkata), Madras (Chennai), Batavia (Jakarta), Manila, Shanghai—marked the birth of a fossil-fuel age. The winds were forgotten; but they were not unchanged. As the build-up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which began back then traps ever more heat the monsoons will change; the vast clouds of pollutants created by Asia’s now endemic use of coal and oil are affecting them too, in ways that meteorologists do not yet understand. And those great low-lying colonial ports will prove far more susceptible to sudden flooding and rises in sea level than older, more defensible ports farther up rivers were. The 90m inhabitants of Asia’s great seaboard cities are among the most vulnerabl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longest legacy.

在19世紀,隨著煤炭、蒸汽機和鐵器的發展,歐洲人打破季節性節奏,建立殖民統治亞洲。通過有效的武器和穿越蘇伊士運河的蒸汽船對抗季風,使得棉花、黃麻、穀物、木材、罐頭等原材料源源不斷進入亞洲,再通過加工製成產品銷往全球。在當時的孟買(現在的孟買)、加爾各答(加爾各答)、馬德拉斯(欽奈)、巴達維亞(雅加達)、馬尼拉和上海,亞洲港口的建立或大規模擴張標誌著化石燃料時代的誕生。季風或許被遺忘了;但它們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從那時起就開始積聚的大氣溫室氣體正在吸收越來越多的熱量,季風將發生變化;亞洲現在普遍使用煤炭和石油,由此產生的大量汙染物雲也在影響著季風,氣象學家尚不了解具體的影響方式。而且,事實將證明,那些地勢較低的殖民時期的大型港口,比河流上遊更古老、防禦能力更強的港口,更容易受到突發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亞洲沿海大城市的9000萬居民是工業革命遺留時間最長的問題中最脆弱的群體之一。

允許轉載,轉載可聯繫後臺,需標明出處及作者、翻譯、校閱。

---我----是----無----聊----的----分----割----線----

P.S.

我們開始有免費送刊/送報/送英文書活動啦!

活動詳情:

轉發我們公眾號的任意文章至朋友圈或10人以上群聊,就可以獲得當日任意外文報紙(注意是報紙!)一份,可從《外刊清單》中指定。在公眾號內輸入「清單」或者「外刊清單」,即可查詢所有的外刊及外報清單。

連續轉發7日,可獲得外刊或者英文書一份。除了經濟學人,都可以是最新的,因為經濟學人是我要經常翻譯的,給了就沒有新鮮度啦。不過經濟學人前一周的刊物我是可以給你的,也是非常新鮮的!

漲粉貢獻特別大,比如拉上一個班關注和宣傳公眾號的,小哥哥/小姐姐會送一期經濟學人原版聽力大禮包!多貢獻多送!哪怕你想要某一年某一期的經濟學人的原版音頻,也會儘量找出來給你們!所有的音頻都是MP3格式的,蘋果也能播。

所有的外刊/外報都是PDF格式的,某些報紙有MOBI格式,可以用KINDLE觀看。

加小哥哥/小姐姐微信,憑朋友圈截屏領外刊或外報。

(本活動由公眾號:「外刊搬運工」,保留最終解釋權)

相關焦點

  • 亞洲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亞洲獨有
    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研究提出低緯亞洲季風演化新認識
    南海作為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冬季在東北風的驅動下形成逆時針表層洋流,沉積亞洲內陸風蝕作用帶來的粉塵;而夏季在東南風的驅動下形成順時針表層洋流,接受鄰近陸地高降雨量產生的風化剝蝕產物
  • 科學家首次勾勒亞洲近700年季風降雨圖
    據《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依據亞洲300多個地區的年輪數據,一點一點積累起自1300年以來該地區的季風降雨情況。這個被稱為「亞洲季風乾旱地圖」的新資料庫的重要性在於,夏季季風影響著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但氣候模式對季風的了解還知之甚少。
  •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新聞—科學網
    圖說:青藏高原喬木植物花粉的擴散趨勢線與亞洲季風主導的等降水量線的耦合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變化提供了新的代用指標和研究方向。
  • 地球環境所發現全新世最強的千年尺度亞洲季風減弱突變事件
    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亞洲季風區,情況可能跟高緯地區存在顯著差別。綜合分析中國石筍季風記錄,青海湖、山西公海、廣東湖光巖等湖泊季風記錄,以及印度季風區的海洋沉積、石筍等季風記錄,發現9.2 ka季風突變幅度大於8.2 ka事件的現象在亞洲季風區普遍存在,並且9.2 ka事件有可能是亞洲季風區全新世突變幅度最大的一次季風減弱事件
  • 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得亞洲成為世界上黑碳排放的主要源區。觀測和模擬結果都表明黑碳氣溶膠對亞洲區域輻射收支、大氣環流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但由於黑碳氣溶膠複雜的時空特性以及氣溶膠-輻射-雲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它對亞洲夏季風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人們對其作用機理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亞歐大陸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地區,介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也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這裡集中了所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也是典型的代表。
  • 季風氣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類型
    季風氣候是怎麼形成的  一年中,隨著季節的不同,風向有明顯變化的風稱為「季風」。例如,在我國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吹偏北風,而夏季則多吹偏南風,這都是季風。  季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海洋和大陸的比熱不同。
  • 為何季風氣候只出現在大陸的東岸?盤點世界上主要的季風氣候區!
    這個需要從季風的成因、地球上海陸分布情況以及大氣環流這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以下為小地的原創內容,歡迎點評!1、季風的成因季風是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區域內下墊面性質的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如大陸和海洋比熱的不同而形成的海陸間的熱力差異等,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這二者之間的熱力差異最為明顯,因此亞洲東部季風氣候最為明顯。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會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
    而熱量是一個地區氣候類型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氣候類型名稱的頭一個詞,比如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幹氣候);溫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寒帶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極地氣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氣候)。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是同一種氣候嗎?
    亞熱帶季風氣候是一種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從緯度位置來看主要位於南北緯25°至35°之間,同時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季風」現象顯著。所謂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風向隨季節做顯著改變的現象,而風向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完全相反,隨著季節變化一年中風向有完全相反的變化,比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盛行東南季風,而冬季盛行西北季風。
  •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種季風氣候的國家
    不僅如此,季風氣候的夏季風,也就是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剛好是從海洋吹向陸地,所以夏季是季風氣候的雨季;而冬季風也就是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剛好是從陸地吹向海洋,所以冬季是季風氣候的乾季。1月全球大氣活動中心分布圖這樣一來,夏季在陸地內部由於氣溫高,所以會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比如在亞歐大陸內部形成了一個「亞洲低壓(印度低壓)」,而海洋氣壓高,所以風會從海洋吹向陸地。
  • 強盛而無常的「季風」,在來去之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季風和季風氣候,是地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顯著的影響。季風氣候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分布,而最大的季風區就是位於亞洲東部,東南部的季風區。我國海南島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我國中東部基本都會受到季風的影響,但只有年降水量大於400毫米才會被劃分為溫帶季風氣候類型,否則歸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如果細分,還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該氣候類型不嚴格屬於熱帶,所以在這裡分出來討論。亞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平均溫度大於0℃(熱帶的標準是大於15℃),溫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平均氣溫小於0℃。我國秦嶺以北屬於後者,以南屬於前者。
  • 中國與斯裡蘭卡舉行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中國與斯裡蘭卡舉行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08 21:5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科倫坡12月8日電(記者楊梅菊  劉鴻儒)「首屆中國與斯裡蘭卡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8日在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召開
  • 由於西南季風帶來的強降水,使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地區洪澇嚴重
    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而自然災害是沒有國界的,我們知道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是亞洲的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東部地區,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在夏季季節,東亞地區盛行東南季風,而南亞地區盛行西南季風,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給上述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所以,既然大家都是季風氣候,而且地理位置鄰近,在降水方面也很有可能有一定的相似性,今年東南季風給我國帶來了強降水,那麼主要影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西南季風,會不會給當地帶來強降水呢?
  • 初中自然地理知識點歸納:亞洲的自然環境
    亞洲的自然環境   1、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 如何區分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對於熱帶季風氣候來說,成因則較為複雜,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均對其氣候特徵產生影響。 旱季,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該地受東北信風和亞洲內陸吹向海洋並逐漸偏轉而成的東北季風的共同影響;雨季,氣壓帶和風帶的向北移動,該地受到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成的西南季風,以及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共同作用。
  • 【地理技巧】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
    1概念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緯度10°到回歸線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南部。這裡熱帶季風發達,一年中風向的季節變化明顯。
  • 世界地理:七大洲——亞洲
    亞洲 ASIA 主要概況: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亞洲湖泊分布較廣,大致可分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遊五大湖群。氣候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
  • 小練習|亞洲和歐洲氣候
    2.你能說出亞洲缺少哪一種重要氣候類型嗎?3.你能說出亞洲哪一種氣候分布範圍最廣嗎?4.你能總結出亞洲氣候的突出特徵嗎?5.你能說出歐洲哪一種氣候分布範圍最廣嗎?6.你能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突出特徵嗎?開飯了讀亞洲部分地區氣候分布圖,回答問題:(1)氣候類型名稱:①                   ,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