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低緯亞洲季風演化新認識

2021-01-14 科學網

  

南海作為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冬季在東北風的驅動下形成逆時針表層洋流,沉積亞洲內陸風蝕作用帶來的粉塵;而夏季在東南風的驅動下形成順時針表層洋流,接受鄰近陸地高降雨量產生的風化剝蝕產物。因此,南海新生代沉積物為研究低緯亞洲季風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南海新生代沉積物的精細年代標尺是研究低緯亞洲季風的基礎。如何建立南海新生代沉積物的精細年代標尺一直是南海古海洋學和古氣候學研究的焦點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敖紅博士及其合作者通過對南海ODP 1143站5Ma以來沉積物中底棲有孔蟲δ18O記錄和夏季風記錄(赤鐵礦與針鐵礦比值,Hm/Gt)進行軌道調諧,建立了南海5Ma以來沉積物的高解析度天文年代標尺,並在此基礎上獲得了低緯度亞洲季風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演化特徵的新認識。對比5Ma以來ODP 1143站的底棲有孔蟲δ18O和Hm/Gt夏季風記錄發現,低緯夏季風的周期旋迴變化與冰期/間冰期旋迴並不一致。Hm/Gt反映的夏季風在5Ma以來都是由20kyr周期主導,而δ18O反映的冰期/間冰期旋迴在約1Ma以前由40kyr周期主導,在這之後由100kyr周期主導。

 

這表明,低緯夏季風不存在1Ma左右的氣候轉型,即著名的中更新世氣候轉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PT)。這進一步暗示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可能與高緯冰量的變化有關。低緯季風在軌道尺度上的旋迴變化主要由太陽輻射驅動產生,受高緯冰量影響較小,因此很難產生明顯的中更新世氣候轉型事件。傳統觀念認為,夏季風在冰期都比較弱,在間冰期都比較強。然而,南海Hm/Gt記錄以及石筍δ18O記錄表明,中國南方的夏季風並不這樣。在中國南方的冰期也能產生較強的夏季風,間冰期也能產生較弱的夏季風。此外,南海Hm/Gt記錄還表明,低緯亞洲夏季風從2.8Ma開始變化幅度增加,整體上並存在長期持續減弱的趨勢,這可能與北半球冰量的增加有關。

 

該研究結果近期發表於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研究領域國際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 (Ao, H. et al., 2011. An updated astronomical timescale for the Plio-Pleistocene deposits from ODP Site 1143 and new insights into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0, 1560-1575)。(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論文題為「Dole effect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low-latitude hydrological cycle over the past 800 ka」,明確提出道爾效應可以作為地質時間尺度上全球季風強度變化的度量指標。這是「氣候低緯驅動」學說的一個重要進展。
  • 新研究發現「彗星撞擊」事件可能並不是觸發新仙女木事件的原因
    本研究還發現「慧星撞擊」事件可能並不是觸發YD事件的原因,因為經石筍校準的格陵蘭冰芯記錄的YD事件開始時間(距今12870±30年)要早于慧星撞擊時間(距今12820年的「富鉑」粉塵異常)約50年。另外,本研究還提出在進行高、低緯氣候變化精細對比時,「拐點法」要比傳統應用的「中值點法」更具科學性。
  • 研究人員解析「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該研究基於亞洲季風—西風區、北高緯和南美季風區等多個地區的石筍樣品,利用高精度U-Th定年、生長紋層計數和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獲得了全球多個不同氣候系統下高精度年齡控制的新仙女木事件氣候變化記錄。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南、北極冰芯記錄精細對比發現的高、低緯氣候變化關係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氣候突變事件觸發—響應機制的理解。
  • 地球環境所發現全新世最強的千年尺度亞洲季風減弱突變事件
    早期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氣候相對溫暖且穩定的全新世,仍然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氣候變化事件。這些快速氣候變化事件在格陵蘭冰芯溫度記錄、北大西洋冰筏沉積、中低緯熱帶-副熱帶季風等眾多古氣候檔案中均有檢出。
  •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新聞—科學網
    圖說:青藏高原喬木植物花粉的擴散趨勢線與亞洲季風主導的等降水量線的耦合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變化提供了新的代用指標和研究方向。
  • 科技| 「新仙女木」事件又有新發現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揭示其機制與成因
    程海介紹,本研究基於亞洲季風—西風區、北高緯和南美季風區等多個地區的石筍樣品,利用高精度U—Th定年、生長紋層計數和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獲得了全球多個不同氣候系統下高精度年齡控制的YD氣候變化記錄。科研人員通過與南、北極冰芯記錄精細對比發現的高、低緯氣候變化關係,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對氣候突變事件觸發—響應過程的理解。
  • 亞洲季風
    The winds that made Asia亞洲季風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八年探索「南海深部計劃」,提出新概念有力地...
    三者探討的都是地球科學頂級的重大問題,提出的都是挑戰傳統認識的新觀點。    可見,南海觀察到的深層洋陸相互作用,是全球範圍內新發現的獨特現象,屬於有待開發的研究新領域。  套用大西洋模型解釋南海成因,多年來已經成為南海從基礎研究到油氣勘探共同遵守的信條。
  • 聚焦距今1萬年大事件,陝西團隊取得新進展,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院院刊!
    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教授程海團隊的研究基於亞洲季風-西風區、北高緯和南美季風區等多個地區的石筍樣品,利用高精度U-Th定年、生長紋層計數和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獲得了全球多個不同氣候系統下高精度年齡控制的YD氣候變化記錄。通過與南、北極冰芯記錄精細對比發現的高、低緯氣候變化關係極大地促進了研究團隊對氣候突變事件觸發-響應過程的理解。
  • 彗星撞擊可能不是觸發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該研究基於亞洲季風—西風區、北高緯和南美季風區等多個地區的石筍樣品,利用高精度U-Th定年、生長紋層計數和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獲得了全球多個不同氣候系統下高精度年齡控制的新仙女木事件氣候變化記錄。在此基礎上,與南、北極冰芯記錄精細對比發現的高、低緯氣候變化關係,極大促進了人們對氣候突變事件觸發—響應機制的理解。
  • 彗星撞擊可能不是觸發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這是目前為止研究最為充分、地質證據最多的一次千年尺度氣候突變事件。然而,其精確起止時間、內部精細結構和氣候觸發—響應機制仍存在較多爭議。  該研究基於亞洲季風—西風區、北高緯和南美季風區等多個地區的石筍樣品,利用高精度U-Th定年、生長紋層計數和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獲得了全球多個不同氣候系統下高精度年齡控制的新仙女木事件氣候變化記錄。
  • 科學家首次勾勒亞洲近700年季風降雨圖
    據《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依據亞洲300多個地區的年輪數據,一點一點積累起自1300年以來該地區的季風降雨情況。這個被稱為「亞洲季風乾旱地圖」的新資料庫的重要性在於,夏季季風影響著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但氣候模式對季風的了解還知之甚少。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作為團隊創始人,安芷生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新的思想,在團隊發展的各個關鍵時刻提出不同的戰略目標,拓展學科研究內涵。周衛健是東亞季風千年突變事件的最早發現者之一,她提出了高低緯氣候相互作用對季風突變事件影響機理的創新認識,還是團隊人才培養及環境示蹤研究平臺發展戰略的倡導者。他們紮根西部、身體力行,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和團隊成員一起探索前行。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作為團隊創始人,安芷生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新的思想,在團隊發展的各個關鍵時刻提出不同的戰略目標,拓展學科研究內涵。周衛健是東亞季風千年突變事件的最早發現者之一,她提出了高低緯氣候相互作用對季風突變事件影響機理的創新認識,還是團隊人才培養及環境示蹤研究平臺發展戰略的倡導者。他們紮根西部、身體力行,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和團隊成員一起探索前行。
  • 亞洲洞穴蜘蛛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亞洲東南部的洞穴小類球蛛屬(類球蛛科)蜘蛛進行研究,發現中新世中期的氣候巨變或是塑造亞洲半洞穴無脊椎動物生態差異的主要動力
  • 如何區分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當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氣流上升,氣流中的水汽隨著溫度降低易於凝結形成降水,為溼季;當受到信風帶控制時,由於近地面風向由高緯吹向低緯,沿途氣溫升高,因此空氣中的水汽不易凝結成雨,為乾季。 對於熱帶季風氣候來說,成因則較為複雜,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均對其氣候特徵產生影響。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會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
    也就說,從緯度角度來看,年太陽輻射能的分布規律為從低緯往高緯遞減,按照熱量的高低,我們可以把全球的熱量帶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而熱量是一個地區氣候類型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氣候類型名稱的頭一個詞,比如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幹氣候);溫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寒帶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極地氣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氣候)。
  • 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得亞洲成為世界上黑碳排放的主要源區。觀測和模擬結果都表明黑碳氣溶膠對亞洲區域輻射收支、大氣環流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但由於黑碳氣溶膠複雜的時空特性以及氣溶膠-輻射-雲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它對亞洲夏季風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人們對其作用機理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