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2020-12-02 同濟大學新聞網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低緯驅動」學說一重要進展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10-09  瀏覽:

10月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以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恩清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論文題為「Dole effect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low-latitude hydrological cycle over the past 800 ka」,明確提出道爾效應可以作為地質時間尺度上全球季風強度變化的度量指標。這是「氣候低緯驅動」學說的一個重要進展。

 古氣候研究始於近代歐洲,基於當地的地質現象,學術界發現了第四紀「冰期旋迴」現象,即過去數十萬年以來,地球氣候在溫暖的間冰河和寒冷的冰河時代之間來回振蕩,振蕩的周期約為10萬年。隨後發現北半球高緯地區的「冰期旋迴」現象具有全球效應,世界各處的古氣候記錄裡都發現了類似的10萬年周期。因此把高緯冰蓋體積漲縮引起的地球氣候變化稱為「高緯驅動」學說。 

然而這個學說受到越來越多證據的挑戰。首先,低緯是獲得太陽輻射能量最多的地區,理論上低緯才是全球氣候變化的能量發動機。其次,低緯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季風和水文循環。季風記錄中最顯著的是2萬年歲差周期,而不是10萬年周期。基於這些研究進展,近年來,海洋學院汪品先院士提出了氣候變化的「低緯驅動」學說以及「全球季風地質演變」 的新概念。其中一個前沿問題就是要回答是否存在一個度量指標,可以描述全球季風的演變歷史。 

本次發表的成果論證了道爾效應就是全球季風的指標。大氣氧氣同位素與大洋海水氧同位素的差值,稱為「道爾效應」 。利用極地冰芯氣泡中封存的古大氣,以及表層海水地質記錄,本文提出了一個計算道爾效應的新方法。研究發現,過去80萬年以來,道爾效應波動只有顯著的歲差周期,而沒有10萬年周期。進一步分析認為,低緯水文循環強度變化引起的降水同位素變化、土壤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過程中的同位素分餾變化,是軌道尺度上道爾效應波動的主控因素;而其他因子對道爾效應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簡單說來,道爾效應波動主要反映低緯水文循環過程,而與高緯氣候變化關係不大。這個分析得到氣候數值模擬結果的支持,過去30萬年以來,低緯降水量的變化與道爾效應存在良好的相關性。

圖1 計算全球表層海水氧同位素綜合曲線所利用的數據站位(藍點和紅點)以及現代全球季風區分布(綠色區域)

在歲差周期上,南北半球的季風和道爾效應變化是反相的。但由於南北半球大陸分布的不對稱性,導致北半球季風強度和水循環過程的同位素分餾比南半球更強。因此綜合之下,全球尺度上的低緯降水量和道爾效應變化,跟隨的是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量的步調,發生歲差周期上的振蕩。 

圖2 道爾效應與中國石筍記錄以及模擬的低緯(30°N-30°S)降水量的對比(三者吻合良好,都只包含強烈的歲差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低緯季風和水文循環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季風區生活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區也主要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本文研究成果指出,由於目前處在歲差振幅波動的極弱期,全球季風強度降低。因此從地質歷史看,現今低緯地區整體上處於降水較弱的階段。這個地質大背景疊加上全球變暖引發的水文循環時空變化,未來水資源供應將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 

本文合作者包括海洋學院汪品先院士、王躍副教授、田軍教授和已畢業的本科生李詩涵,以及南京師範大學嚴蜜博士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馬文濤博士。此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1/eaba4823.full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報】挑戰傳統10萬年波動理論 同濟科學家發表全球季風...
    【上海科技報】挑戰傳統10萬年波動理論 同濟科學家發表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13  瀏覽: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Adv.2017, 3:e1603288),西北工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之一。胡海豹長期從事水下減阻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其中利用仿生理念,通過構築超疏水特性表面,在壁面封存氣膜,被國內外公認為一種潛在的高效減阻方法,未來有望應用於海洋工程領域。目前該技術的瓶頸在於,水流剪切作用下氣膜層會快速流失,亟需尋找維持氣膜層穩定的可靠方法。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浙江大學生科院程磊實驗室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
    全球氣候變化一方面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頻發,嚴重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可能深刻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並進一步對氣候變化產生反饋效應(Xiao et al. Science, 359:878, 2018)。  農業生態系統特別是稻田生態系統支撐了地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糧供應。在中國,約三份之二人口的主糧依賴於稻田生態系統。
  • 《Science Advances》刊發LTO研究團隊海洋環流研究成果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此背景下,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南方濤動(ENSO)活動的核心要素,從海洋溫躍層的角度為「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假說提供了重要支撐。 傳統的古海洋和古氣候變化往往更關注海洋表層溫度(SST)變化,本研究再次驗證,暖池區SST自末次冰盛期以來整體上遵循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全球冰量的演變模式,反映以溫室效應為代表的全球性氣候變化信號主導暖池區表層海水溫度。 與SST迥異,暖池區溫躍層溫度(TWT)在末次冰消期具有明顯的先導性——TWT起始升溫比大氣二氧化碳起始升高要領先約4千年。
  • 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師在《Advances in Mathematics》上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數學與統計學院青年教師韓喆博士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伍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周宇特別研究員在代數表示論的傾斜理論(tilting theory)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其合作論文「Derived equivalences via HRS-tilting」在著名數學雜誌《Advances in Mathematics》上正式發表。
  • 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叢叢副教授研究成果被Advances in...
    近日,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叢叢副教授團隊關於鮮切芹菜微凍技術的研究論文被國際工程領域著名科技機構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選為關鍵科學文章,並於2020年12月1日進行報導。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 重慶大學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重慶大學物理學院韓德專研究員課題組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宇稱時間對稱性誘導出來的一類新型連續譜中束縛態和雷射閾值態的共存現象》「Coexistence of a new type of bound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崔行騫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析三疊紀末同位素漂移...
    上海交通大學為本成果共同第一單位。三疊紀末期的生物滅絕事件是顯生宙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之一,導致了當時至少一半的物種消失,也間接使得恐龍成為侏羅紀的優勢陸地生物。有關三疊紀末期的生物滅絕事件,前人的觀點認為其與中大西洋大火山巖省的活動有直接的關係,而火山噴發釋放的碳也導致了該時期的全球碳循環波動現象。因此,以往的研究將三疊紀末期的生物滅絕、大西洋大火山巖省的活動以及該時期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默認為同期發生。但是該理論框架無法解釋此次碳同位素漂移僅在局部區域而非全球規模發生的現象。
  • 南科大李貴新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李貴新課題組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德國帕德博恩大學等機構合作在用於冷原子產生的超構表面光學晶片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electric Metasurface Optical Chip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ld Atoms」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
  • 方精雲院士參與領導的全球碳收支研究作為Article在Science上發表
    陸地生態系統通過光合生產與呼吸分解過程將大氣中的CO2固定下來,從而成為穩定大氣CO2濃度增加、減緩全球溫度上升的重要因素,也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因此,世界各國對這一被稱為生態系統碳收支的研究極為重視。
  • 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 揭示北...
    春季物候提前通過增加光合時長和光合速率從而有效提高植被生產力;另一方面,春季物候提前會加快土壤水分消耗,改變局地水循環和氣候的季節動態。但相比於物候提前的碳匯效應,學術界關於北半球春季物候提前對水循環和氣候的生物物理反饋機制,尤其是跨季節滯後效應的認識非常有限。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7月31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1999級校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 溫帶季風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特點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多元化的星球,不僅擁有不同的種族,還有著不同的地區與氣候。全球各地由於不同的緯度位置,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溫帶氣候就是其中之一,這類氣候一般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大陸東岸。那麼,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什麼呢?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平均氣溫上升10℃生態遭重創
    《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位於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過去30年來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此外還有最新研究顯示,在距今約11.5萬至1.17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的氣候突變同時發生。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不同氣候帶的形成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變化外,海陸分布、大尺度地形、地表狀態(冰雪、土石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小組對青藏高原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以氣候系統動力學的新視角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