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刊發LTO研究團隊海洋環流研究成果

2020-11-30 嶺南科苑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此背景下,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付垚博士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北大西洋海水特性在年代際尺度上發生了顯著改變,但經向翻轉流強度自1990年代以來保持穩定。此結果說明北大西洋水文特性與海洋環流強度並非同步變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溫暖的北向上層流系及寒冷的南向深層流系組成,其循環過程伴隨大量的南北半球間熱量、淡水再分配,對全球氣候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科學界對AMOC減弱程度及其後果的討論從未停歇。好萊塢災難電影《後天》描述AMOC停滯引起全球陷入新冰河紀大劫難。全球變暖引起北極冰川加速融化,大量淡水匯入北大西洋,導致AMOC停滯,全球的冰河期開始,颶風、海嘯、地震、洪水、極度嚴寒等一系列的的災難。傳統觀點普遍認為高緯度海域水文特性變化與AMOC強度相關,而最新的水文觀測資料顯示全球上層海洋正在變暖且副極地北大西洋正在經歷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淡化,然而觀測資料是否顯示AMOC已經發生明顯改變?

本研究基於北大西洋副極地和副熱帶的水文斷面觀測資料、RAPID和OSNAP浮標陣列資料、衛星地轉流速資料及GECCO2海洋同化資料,綜合分析了1990年至今的北大西洋水文特性變化及AMOC狀態。結果顯示,在過去近30年中,不僅北大西洋上層海水(0-2000米)特性發生了顯著年代際變化,而且20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鹽度也在近10年顯著增加;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AMOC強度在年代際時間尺度上保持穩定,這表明AMOC強度與北大西洋海水水文特性並非同步性,明顯不同於傳統觀點。

該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廣東省人才計劃項目資助完成。

圖1 北大西洋地圖及大西洋翻轉流示意圖

圖2 副極地北大西洋鹽度的年代際改變

圖3 北大西洋AMOC強度時間序列

相關焦點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低緯驅動」學說一重要進展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
  • 理學院崔景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science刊發文章引用
    Walker等研究人員關於新冠肺炎研究的論文「The impact of COVID-19 and strategies for mitigation and suppressio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rapi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的文章,闡明了有關基因轉錄延伸複合體形成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工作成果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 科研人員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團隊《Science Advances 》: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針對這個難題,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乙文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經成功實現了對人造黑色素材料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理性調控和有效提升(CCS Chem., 2020 2, 128)。
  • Nature刊發海洋高等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楊榮貴教授從事熱電研究二十餘年,近幾年在新型柔性熱電材料、可穿戴器件方面成果斐然,在Nature子刊和Applied Energy等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的一系列高水平文章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Wan et al,Nature materials14, pp. 622-627;Zhao et al,Applied Energy218, pp. 282-291;Lou et al,Energy and Buildings226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顧永建 「海洋量子技術」團隊在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團隊成員發現,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引入路徑測量時,波姆理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從實驗上檢驗光子的「軌跡」。
  • 四川大學李乙文團隊《Science Advances》:讓人造黑色素與聚多巴胺材料變得更黑
    針對這個難題,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乙文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經成功實現了對人造黑色素材料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理性調控和有效提升(CCS Chem., 2020‚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新聞...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進展 | 我區食品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
    medium)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是基於原核鏈特異性轉錄組學研究了不同緩衝鹽對植物乳桿菌LIP-1凍幹存活率的影響,發現增加菌株凍幹存活率的機制與生物膜的合成有關,緩衝鹽中的鉀離子可以提高LuxS/AI-2群體感應系統中luxS基因的表達量,而luxS的上調可促進cysE基因的表達,進而增加生物膜的合成量以提高菌株的凍幹存活率。
  • 南海海洋所在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LTO)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全球熱鹽輸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對太平洋及周邊區域的降水、風暴路徑、熱帶氣旋強度及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GMST)加速升高,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的結果,前人已對中高排放情景下的環流變化開展研究。
  •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肺纖維化提供新路徑
    12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 財經大數據團隊在JCR一區國際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1日訊(通訊員 孫光)日前,JCR一區期刊CMC(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連續發表湖南財院副校長樊曉平教授領銜的財經大數據研究團隊兩篇研究論文Expanding Hot Code Path fo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