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挑戰傳統10萬年波動理論 同濟科學家發表全球季風...

2020-11-24 同濟大學新聞網

【上海科技報】挑戰傳統10萬年波動理論 同濟科學家發表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13  瀏覽:

古氣候研究始於近代歐洲,基於當地的地質現象,學術界發現了第四紀「冰期旋迴」現象,即過去數十萬年以來,地球氣候在溫暖的間冰河和寒冷的冰河時代之間來回振蕩,振蕩的周期約為10萬年。很多科學家猜測這與地球高緯度冰蓋體積漲縮有關係,這樣的理論被稱為是「高緯驅動」學說。

  但是這一理論受到了中國科學家的挑戰,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恩清的科研團隊論證了道爾效應就是全球季風的指標。所謂大氣氧氣同位素與大洋海水氧同位素的差值,稱為「道爾效應」 ,利用極地冰芯氣泡中封存的古大氣,以及表層海水地質記錄,同濟大學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算道爾效應的新方法,並由此發現在過去80萬年以來,道爾效應波動只有顯著的氣候歲差周期(2萬年),而沒有10萬年周期。10月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這是「氣候低緯驅動」學說的一個重要學術進展。

  本文合作者包括同濟大學海洋學院汪品先院士、王躍副教授、田軍教授和已畢業的本科生李詩涵,以及南京師範大學嚴蜜博士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馬文濤博士。此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黃恩清在採訪中告訴記者,過去科學家認為每個地方的雨量是不一樣的,他們會重建每個地區季風的歷史,但後來發現它們有共同的規律,是一體變化的。地球上的氧氣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氧16、氧17和氧18,氧17的量非常少,所以不在研究範圍內。地球上任何生物的呼吸都傾向於首先使用氧16。通過計算「道爾效應」,我們發現其中存在非常簡單的規律,它的波動周期只有歲差周期,而不是過去想像的10萬年周期。也就是說,高緯度的植被對大氣氧氣氧同位素的變化沒有什麼影響,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互相抵消的,只剩下低緯度的植被狀況可能與同位素變化有關係,而低緯度的植被是否茂盛和季風氣候的變化有關係,也就是和地球的雨量多少有關係。

  所謂歲差,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引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像一隻陀螺一樣,以大約26,000年的周期在太空中掃掠出一個圓錐。再加上地球公轉軌道偏心率變化的影響,它們會導致低緯度地區夏季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出現變化,產生一個能量變化的動力,導致海洋輸送到陸地的水量發生約2萬年的周期性變化。

  黃恩清介紹說,通過「道爾效應」的記錄,我們發現今天的人類身處地球季風偏弱的時間窗口中,總體降水量較低。如果我們去觀察6000年前的非洲,就能感受到強季風時代的各種表現。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很多古人類活動的遺蹟,說明當時附近有很多水源,當時的尼羅河經常發生泛濫,古埃及就是依靠尼羅河的泛濫,產生了大量的耕地,孕育了高度的文明。

  「氣候變化的研究就像套娃一樣,地質學家只能提供一個更大時間背景,讓普通人去理解今天的氣候變化,我們經歷的幾十年時間只是在特定漫長歷史時期中的幾十年。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在季風偏弱的時間窗口中,未來水資源供應將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黃恩清說。(吳苡婷)

連結: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12653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2020-10-09  瀏覽: 10月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以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恩清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
  •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學子勇敢肩負起歷史責任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23  瀏覽
  • 25歲澳洲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欲撥動分子時鐘
    大膽假設欲撥動"分子時鐘"25歲博士後接受晨報專訪  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一名25歲的澳洲華裔青年學者最近大膽向科學界的傳統理論提出挑戰,認為測量不同物種起源時間的「分子時鐘」理論存在缺陷。此觀點提出後,隨即在科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八年探索「南海深部計劃」,提出新概念有力地...
    三者探討的都是地球科學頂級的重大問題,提出的都是挑戰傳統認識的新觀點。    下圖分別是德國科學家(a)和法國科學家(b)對南海地震剖面所作的解釋。  近30萬年來的兩類氧同位素曲線  因為具有季風型氧同位素的特徵,間冰期沒有出現輕值的尖峰,就被德國學者認為是地層缺失,而且每個間冰期都不能倖免(下圖藍色時段),殊不知這正是季風影響區表層海水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參加第三屆進博會上海市級...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參加第三屆進博會上海市級醫院大型醫用設備集中採購籤約儀式 2020-11-10 15: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變暖改變地質尺度氣候 冰川期或被推遲至10萬年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牟延晨】據英國路透社1月13日報導,一隻科學家隊伍1月13日稱,全球變暖正在擾亂冰川期的自然交替,很有可能已經將下次嚴寒期推遲至10萬年以後。據報導,在過去100萬年裡,世界共經歷了10次冰川期,然後全球溫暖回暖到目前狀態。
  • Nature發文介紹依託同濟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
    本文原標題:《Nature發文介紹依託同濟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力爭站在人工智慧創新的最前沿!》好消息!,全面介紹了依託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同濟將通過整合來自上海、中國和全球的專業力量,努力將中心打造成為人工智慧創新的全球樞紐。原文詳見閱讀原文!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中新網上海1月16日電 (孫輝 黃艾嬌 許婧)導致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是如何致病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 「憤怒的小鳥」飛入上海同濟築公園
    □晨報記者 宋 傑 「憤怒的小鳥」將飛入上海。昨日,2012年芬蘭革新設計周發布會上,芬蘭埃斯波市和阿爾託大學宣布將向同濟大學贊助建設上海首個「憤怒的小鳥」主題公園。該主題公園屬於非商業項目,具有樂園性質的同時,還有創意工場的功能。
  • 科學家稱1萬年後地球將進入漫長冰期
    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英國和加拿大兩國科學家稱,在人類開始將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大氣前,地球正在進入一個半永久性的冰河紀,然而可能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冰期將延遲至至少1萬年後到來。
  • 溫室效應發生也許與人類活動無關,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有自己的調控法則
    在日前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汪品先教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科學家們推斷是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融化釋放出了甲烷,在不過2萬年的時間裡,就有2萬億噸的甲烷從水合物中釋出,所以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劇增,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海水溫度增加了5度到8度,引起了生物大滅絕事件。
  • 科學家首次勾勒亞洲近700年季風降雨圖
    據《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依據亞洲300多個地區的年輪數據,一點一點積累起自1300年以來該地區的季風降雨情況。這個被稱為「亞洲季風乾旱地圖」的新資料庫的重要性在於,夏季季風影響著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但氣候模式對季風的了解還知之甚少。
  • 同濟大學參與的大型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出爐——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這一大型合作項目是根據國際海洋鑽探項目的數據進行的,迄今已開展了50年。科學家們詳細研究了海底沉積物中保存的微小浮遊生物的外殼,通過這些貝殼的碳酸鹽物質中氧和碳的同位素關係,推算出主要的古氣候參數——溫度以及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與地球軌道上的變化進行了比較,即「米蘭科維奇周期」。
  • 中科大科學家還原28萬年遷移史 解密西太平洋低緯度降雨帶
    記者12月2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日前與臺灣大學等團隊合作,還原了28萬年來西太平洋低緯度降雨帶的遷移歷史,發現其移動規律。成果11月2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11月27日入選《科學》雜誌特選報導,被認為對研究當今全球暖化下的熱帶降雨帶變遷有重要意義。  熱帶輻合帶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降雨帶,此低緯度降雨帶是全球生物與人類最重要的棲息地,科學家研究發現,同屬於東亞-澳洲季風系統的南方澳洲夏季季風,竟然受到地球自轉軸傾斜角影響,呈現顯著的四萬一千年(傾角)周期的律動。
  • 同濟大學三位科學家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同濟大學3位科學家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他們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吳志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蔣昌俊,附屬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急診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教授王韜。
  • 傳統天氣預報理論遇挑戰
    為此,通過嚴謹的數學、物理運算,他在最近出版的《挑戰傳統》專著中,提出了一個「龍力」的新概念。他認為,「龍力」與科裡奧利力不同,它是不受軌道、河槽、牽引繩等約束的運動物體相對於轉動參照系運動的狀況下,使物體產生偏向運動的力,其數值也不同於科裡奧利力。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發表論文,手性分子檢測方面
    但是傳統的光譜法和色譜法由於普適性不高、操作難度大以及設備昂貴等原因,在手性分子檢測領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尋找新的手性響應性理論以及檢測技術仍然是一個挑戰。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車順愛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新型手性純無機材料的研究,利用無機材料的各種手性響應性實現手性分子的識別和檢測。
  •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_網易...
    微分方程的定性分析及其應用 肖冬梅 上海交通大學 16 新型活性氧感受器LARP7治療心力衰竭的機制和應用研究 張冰 上海交通大學 17 基於界面弱化理論的坐底式海洋結構物安全設計與風險評估研究 張璐璐 上海交通大學 18 胰腺癌幹細胞動態高解析度分子圖譜的構建及其獨特分子機制的研究(Creating a dynamic high-resolution molecular atlas of pancre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