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澳洲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欲撥動分子時鐘

2020-12-05 搜狐網

  大膽假設欲撥動"分子時鐘"25歲博士後接受晨報專訪

  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一名25歲的澳洲華裔青年學者最近大膽向科學界的傳統理論提出挑戰,認為測量不同物種起源時間的「分子時鐘」理論存在缺陷。

此觀點提出後,隨即在科學界引起廣泛關注。有人認為「分子時鐘」理論依然是科學和有效的,而有人認為,這一存在了40多年的理論即將被推翻。

  昨日,晨報記者通過越洋電話採訪了提出「分子時鐘」理論不準的華裔青年、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的何裕華。這位出生在澳大利亞的華裔小夥兒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在做研究的同時,還在刻苦學習中文,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四年時間讀完雙碩士與博士

  何裕華今年剛剛被授予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學位,而拿下這一博士學位,何裕華只用了3年時間。

  通常來講,取得英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往往需要4至5年時間,遇到要求嚴格的導師,時間會更長。但自從2003年從澳洲來到牛津大學從事研究以來,何裕華只用了3年就獲得了這一榮譽,可謂少見。

  記者從何裕華的簡歷上看到,僅在牛津讀書的3年間,他就獲得了4份獎學金,其聰穎和努力程度可見一斑。另外,何裕華在雪梨大學讀書時,也只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生物學和數學與統計學兩個碩士。而此時他只有22歲。

  稱「分子時鐘」理論並不準確

  何裕華的最驚人之處,還是在20歲剛出頭時就向傳統科學理論提出了挑戰。

  1962年,奧地利科學家艾米勒·扎克坎杜和美國科學家裡納斯·波靈最先發現,不同物種中胺基酸的數量差異與該物種已知的演化速度大致一致。後來,紐西蘭科學家艾倫·威爾遜和美國科學家文森特·賽瑞奇正式提出了「分子時鐘」理論,認為可根據生物體內DNA的變異速度,推斷生物的起源時間,尤其是相近物種何時從同一祖先向不同類型演變。

  40多年間,「分子時鐘」理論逐步被生物學家們所接受,成為目前測量生物演變時間和趨異時間的最重要工具。由於生物體內DNA的變異有一定速度,可比喻為時鐘上跳動的時針或分針,因此該理論又被形象地稱作「分子時鐘」。

  然而這一切有可能被推翻。何裕華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分子時鐘」的跳動速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準確,尤其是時間越久遠,「時鐘」的跳動速度越緩慢,因為DNA序列的變異速度變慢了。根據他的大膽推測,現代人類的演化可能只有10至15萬年的歷史。

  「數百萬年演化歷史要重寫」

  何裕華認為,傳統「分子時鐘」理論的依據之一是假定DNA變異速度是恆定的,但何裕華和他的研究小組通過對鳥、猛獁象和黑猩猩的基因組序檢測後發現,它們的DNA變異速度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

  「分子時鐘並不總是準時跳動……之前(對生物演化)的估計時間可能比實際要久遠兩倍。」何裕華說。

  除大膽推測人類演化時間只有10至15萬年外,何裕華還提出,世界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歷史可能都要重寫。他舉例說,根據考古學發現,地球在5.6億年前曾出現過一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當時,地球上一下子增加了好多種生命形式。但根據傳統「分子時鐘」理論進行DNA測量則表明,這一生命大爆發可能發生在16億年前。兩者間存在10億年的誤差。

  何裕華認為,這就是「分子時鐘」的不準確之處。他通過自己的「正確」測量發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應該就在約5至6億年以前。

  對於何裕華的研究成果,他的前導師、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拉爾斯·傑爾明博士稱,具有「開創性」意義,因為將對傳統理論提出挑戰。

  採訪手記

  聲稱一直在努力學習漢語

  何裕華:我是一個中國人

  何裕華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的父母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從中國廣東省移居到澳大利亞。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師,母親在一家商店裡做店員,但不幸於數年前去世。自己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弟弟是一名牙科醫生,兩個姐姐一個也是醫生,另一個在IT行業就職。

  雖然出生在華人家庭,但和澳大利亞很多華裔移民一樣,何裕華只會說簡單的廣東話,普通話則基本算是「外語」。在家裡時,他可以和爺爺用廣東話進行簡單的對話。不過何裕華說,他一直在努力學習漢語,因為自己畢竟是一個中國人。

  何裕華說,在他13歲時,曾回過自己在廣東省的老家。那是一個在廣州市以西約100公裡的小村子,名叫大。後來在澳洲讀書期間,何裕華愛上了中國功夫和攝影,並經常把自己在旅遊途中拍攝的照片,貼到自己的個人網站上。

  問及他提出的挑戰性理論,何裕華說,雖然還只是一個假設,但他認為有很多證據可以支持。不過由於「分子時鐘」理論已經存在了相當長時間,不少科學家都在「捍衛」這一理論,並質疑他的觀點。

  目前,何裕華正在安德魯·拉姆勃特博士的指導下,在牛津大學進化生物學小組從事博士後研究。今年晚些時候,他將發表一篇新的論文,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理論。

  作者:□晨報記者田輝  

(責任編輯:宛振宏)

相關焦點

  • 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 華裔學者撥慢「分子時鐘」
    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 華裔學者撥慢「分子時鐘」 ,他指出,「分子時鐘」的推算生物種間分歧或拓殖之年代的方法有問題,人們可能因此錯誤推算了不少重要的年期。
  •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6-28 22:28 來源:澎湃新聞
  • 華裔科學家榮獲澳洲「科學界奧斯卡」獎項!專注汙水「變廢為寶」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據澳媒《SBS》報導,華人青年學者王啟林博士今年獲得了被稱為澳大利亞「科學界奧斯卡」的尤裡卡獎。澳大利亞博物館尤裡卡獎(Australian Museum Eureka Awards)本周二晚上公布了今年的17位獲獎者,雪梨科技大學(UTS)的環境科學家王啟林博士獲得了其中的「傑出青年研究員獎」(Outstanding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 末日時鐘的指針又向前撥動了20秒,距離世界核大戰不到兩分鐘?
    據衛星網近日消息稱,指示核災難威脅的末日時鐘時針又向前撥動了20秒,現在的時間定為了23:58:20。這意味著距離核災難的午夜前只剩下整整100秒。按照專家的說法:"末日時鐘現在比自己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午夜。"末日之鐘,又被稱之為世界末日鍾。
  • 什麼是末日時鐘?為什麼這個時鐘正在接近午夜?
    根據末日時鐘的顯示,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危險。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將舉行一個儀式,宣布末日時鐘上的時間,這是人類面臨危險的一種表達。每年一次的這種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個儀式,讓科學家們可以儘量展示出他們對世界末日的問題有多麼擔心。
  • 澳洲華裔神童發現新數學定理!
    美國17歲華裔少年梁徐明與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智商高達180的17歲神童澤利克合作發現了一條數學定理
  • 科學家們像「撥動」吉他弦一樣撥動分子的化學鍵
    原子力顯微鏡顯示了分子內部的化學鍵(灰色部分)。更熱的顏色表示需要更多的能量來保持「彈奏」。就像「撥動」一根小小的吉他弦一樣,科學家們也撥動了化學鍵。要想把兩個相距140億分之一毫米的碳原子連接起來,需要非常小的力。
  • 五名華裔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8日,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會(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公布2020年度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 澳洲華裔23歲女研究生 首次繪製大氣等離子管結構圖
    雪梨大學一華裔女研究生首次使用射電望遠鏡確定大氣層中大型等離子管的形狀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一名華裔女研究生首次使用射電望遠鏡確定大氣層中大型等離子管的形狀。  此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地球磁場和來自太陽的能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會製造出大型等離子管,但科學家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大型的等離子管,也無法確定它們的形狀。
  • 末日時鐘警示-2020年,距離末日還剩100秒
    大家好,我是問號,有問號就有聊 今天我們講一個時鐘,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時鐘。 一、末日時鐘 這個時鐘叫「末日時鐘」,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警示末日來臨的時鐘。
  • 末日時鐘警示-2020年,距離末日還剩100秒
    「末日時鐘」設立這個時鐘呢,也不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撥動,撥動它的都是一些科學家、政策專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商討評估出來的,公信度還是挺高的。科學家撥動時鐘21世紀,末日時鐘的撥動迎來了新變量:氣候變化和信息安全。當然,核武這個老朋友,依然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只是看上去沒有那麼顯眼了。這個其實大家不管是生活還是在新聞上應該都有感受,近幾年來,天氣越來越熱。
  • 牛頓22歲證明廣義二項式定理,中國青年科學家又將如何改變世界
    很多改變人類文明軌跡的研究和發明,都出自那個時代的青年之手。1665 年,22 歲的牛頓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幫助科學界發展出一套新的數學理論:微積分學。圖|從左至右依次為青年時期的愛迪生、特斯拉和愛因斯坦1905 年,年僅 26 歲的愛因斯坦就在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同一年,他還給出了光電效應定律的最新理論解釋,後續延展出來的相對論研究和量子力學重塑了人類對自然和時空的認知,奠基了近現代物理學。
  • 澳洲16歲華裔少年將出徵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報導,對於澳大利亞來說,華裔學生Jonathan Lay是一個全才。這名16歲的少年幫助澳大利亞在國際比賽中和各國高智商者競爭。2011年,他代表澳大利亞參加了土耳其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7月,他將出徵,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和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學生進行角逐。
  • 「世界末日鍾」的19次撥動
    本報特約撰稿 韓曉星1月14日晚,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通過網絡轉播,見證了設在美國的「世界末日鍾」的第19次調整——向回撥動1分鐘。在這舉世聞名的「世界末日鍾」上,人類距離代表「末日」的零時還有6分鐘之遙。本報上期「趣新聞」版對此進行報導後,一些讀者對文中提到的該鐘時間的歷次調整表示好奇。現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 麥克阿瑟天才獎華裔得主:沈偉出名陶哲軒最出色
    據悉,莊小威1987年15歲就開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1年獲中國科技大學本科學位,199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學位,199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1年在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朱棣文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34歲就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   莊小威利用改進的螢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複雜的生物過程。
  • 董卿一句話熱搜2.3億,中國疫情、澳洲大火、末日時鐘只剩100秒
    你知道末日時鐘嗎?1什麼是末日時鐘?【末日時鐘】其實是一種隱喻,用來警告大眾。人類用各種各樣自己發明的危險科技,在不斷傷害我們自己的世界,而人類離毀滅這個世界有多遠。2末日時鐘怎麼運轉?【末日時鐘】每年會被重置,每年會公布最新的時間。
  • ...撥動」氫原子的「魔法棒」 南大科研團隊實現烯丙醇高效綠色合成
    本報訊(記者 姜凝)只需巧妙「撥動」一個烯烴的氫原子,便攻克了長期以來的烯丙醇類化合物高效綠色合成難題。昨天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葉萌春課題組克服了傳統生產烯丙醇類化合物過程中反應利用率低、成本高、環境汙染大、反應產物不可控等問題,發展了以廉價的金屬鎳和苯基硼酸共催化的烯基化反應,從而在烯丙醇的經濟、高效、綠色合成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 18歲僅華裔博士,顛覆量子計算,科學雜誌給出驚人觀念
    自從去年年底量子計算開始火起來之後,包括全球的政企、科研單位紛紛表示強烈關注,甚至券商也開始對其進行研究,由於量子信息單元的疊加性,量子計算的算法優於傳統算法,因此多被應用於計算機領域,量子計算機的效率以及計算速度比傳統計算機快,所以量子計算的優越性和加密的特性,備受關注!
  • 從「最糟糕」學校到劍橋:華裔青年逆境中成長
    從「最糟糕」學校到劍橋:華裔青年逆境中成長 2014-07-18 10:29: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王詩堯     畢業與劍橋大學的華裔青年Michael Ha,曾在「英國最糟糕的貧民區公立學校」中讀書。
  • 傳統天氣預報理論遇挑戰
    為此,通過嚴謹的數學、物理運算,他在最近出版的《挑戰傳統》專著中,提出了一個「龍力」的新概念。他認為,「龍力」與科裡奧利力不同,它是不受軌道、河槽、牽引繩等約束的運動物體相對於轉動參照系運動的狀況下,使物體產生偏向運動的力,其數值也不同於科裡奧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