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假設欲撥動"分子時鐘"25歲博士後接受晨報專訪
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一名25歲的澳洲華裔青年學者最近大膽向科學界的傳統理論提出挑戰,認為測量不同物種起源時間的「分子時鐘」理論存在缺陷。
此觀點提出後,隨即在科學界引起廣泛關注。有人認為「分子時鐘」理論依然是科學和有效的,而有人認為,這一存在了40多年的理論即將被推翻。昨日,晨報記者通過越洋電話採訪了提出「分子時鐘」理論不準的華裔青年、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的何裕華。這位出生在澳大利亞的華裔小夥兒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在做研究的同時,還在刻苦學習中文,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四年時間讀完雙碩士與博士
何裕華今年剛剛被授予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學位,而拿下這一博士學位,何裕華只用了3年時間。
通常來講,取得英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往往需要4至5年時間,遇到要求嚴格的導師,時間會更長。但自從2003年從澳洲來到牛津大學從事研究以來,何裕華只用了3年就獲得了這一榮譽,可謂少見。
記者從何裕華的簡歷上看到,僅在牛津讀書的3年間,他就獲得了4份獎學金,其聰穎和努力程度可見一斑。另外,何裕華在雪梨大學讀書時,也只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生物學和數學與統計學兩個碩士。而此時他只有22歲。
稱「分子時鐘」理論並不準確
何裕華的最驚人之處,還是在20歲剛出頭時就向傳統科學理論提出了挑戰。
1962年,奧地利科學家艾米勒·扎克坎杜和美國科學家裡納斯·波靈最先發現,不同物種中胺基酸的數量差異與該物種已知的演化速度大致一致。後來,紐西蘭科學家艾倫·威爾遜和美國科學家文森特·賽瑞奇正式提出了「分子時鐘」理論,認為可根據生物體內DNA的變異速度,推斷生物的起源時間,尤其是相近物種何時從同一祖先向不同類型演變。
40多年間,「分子時鐘」理論逐步被生物學家們所接受,成為目前測量生物演變時間和趨異時間的最重要工具。由於生物體內DNA的變異有一定速度,可比喻為時鐘上跳動的時針或分針,因此該理論又被形象地稱作「分子時鐘」。
然而這一切有可能被推翻。何裕華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分子時鐘」的跳動速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準確,尤其是時間越久遠,「時鐘」的跳動速度越緩慢,因為DNA序列的變異速度變慢了。根據他的大膽推測,現代人類的演化可能只有10至15萬年的歷史。
「數百萬年演化歷史要重寫」
何裕華認為,傳統「分子時鐘」理論的依據之一是假定DNA變異速度是恆定的,但何裕華和他的研究小組通過對鳥、猛獁象和黑猩猩的基因組序檢測後發現,它們的DNA變異速度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
「分子時鐘並不總是準時跳動……之前(對生物演化)的估計時間可能比實際要久遠兩倍。」何裕華說。
除大膽推測人類演化時間只有10至15萬年外,何裕華還提出,世界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歷史可能都要重寫。他舉例說,根據考古學發現,地球在5.6億年前曾出現過一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當時,地球上一下子增加了好多種生命形式。但根據傳統「分子時鐘」理論進行DNA測量則表明,這一生命大爆發可能發生在16億年前。兩者間存在10億年的誤差。
何裕華認為,這就是「分子時鐘」的不準確之處。他通過自己的「正確」測量發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應該就在約5至6億年以前。
對於何裕華的研究成果,他的前導師、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拉爾斯·傑爾明博士稱,具有「開創性」意義,因為將對傳統理論提出挑戰。
採訪手記
聲稱一直在努力學習漢語
何裕華:我是一個中國人
何裕華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的父母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從中國廣東省移居到澳大利亞。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師,母親在一家商店裡做店員,但不幸於數年前去世。自己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弟弟是一名牙科醫生,兩個姐姐一個也是醫生,另一個在IT行業就職。
雖然出生在華人家庭,但和澳大利亞很多華裔移民一樣,何裕華只會說簡單的廣東話,普通話則基本算是「外語」。在家裡時,他可以和爺爺用廣東話進行簡單的對話。不過何裕華說,他一直在努力學習漢語,因為自己畢竟是一個中國人。
何裕華說,在他13歲時,曾回過自己在廣東省的老家。那是一個在廣州市以西約100公裡的小村子,名叫大。後來在澳洲讀書期間,何裕華愛上了中國功夫和攝影,並經常把自己在旅遊途中拍攝的照片,貼到自己的個人網站上。
問及他提出的挑戰性理論,何裕華說,雖然還只是一個假設,但他認為有很多證據可以支持。不過由於「分子時鐘」理論已經存在了相當長時間,不少科學家都在「捍衛」這一理論,並質疑他的觀點。
目前,何裕華正在安德魯·拉姆勃特博士的指導下,在牛津大學進化生物學小組從事博士後研究。今年晚些時候,他將發表一篇新的論文,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理論。
作者:□晨報記者田輝
(責任編輯: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