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 華裔學者撥慢「分子時鐘」

2020-12-07 央視網
  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 華裔學者撥慢「分子時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1日 14:15 來源:

  來源:新聞晚報

  新聞晚報消息:雪梨華裔科學家何裕華最近發表了震驚科學界的研究發現,他指出,「分子時鐘」的推算生物種間分歧或拓殖之年代的方法有問題,人們可能因此錯誤推算了不少重要的年期。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世界,而何裕華本人也因此獲牛津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

  何裕華的研究認為,根據考古發現定出的物種變化時期更為接近實際。而使用 DNA分析研究或「生物時鐘」定出的物種變化時間偏差頗大。

  「寒武紀大爆炸」

  考古年期:5.6億年前

  DNA年期:160億年前

  美洲出現人類

  考古年期:1萬至1.2萬年前

  DNA年期:2.2萬至2.5萬年前

  人類飼養馬

  考古年期:6千年前

  DNA年期:32萬至63萬年前

  人類飼養狗

  考古年期:1.2萬至1.4萬年前

  DNA年期:18萬至13.5萬年前

  人類演變時間更晚?

  何裕華認為,現在科學家廣泛採用的「分子時鐘」方法來計算遺傳距離存有問題。「分子時鐘」方法假設基因像時鐘一樣以恆定的速率累積突變,因此科學家可以測量出生物的演化,但何裕華的研究卻表明此推論是錯誤的,他指出年代愈久遠,基因改變的速度其實愈慢,因此推斷出人類應該在十至十五萬年前演變出來,比現在的說法縮短了一倍。

  雪梨大學生物科學學院,何裕華的前任導師拉斯·傑蒙博士指出,何裕華的研究具有「開天闢地」的廣泛影響,可能會引起很大爭議。

  年代越遠,「時鐘」越慢

  1965年,生物化學家提出基因變異按照恆定的速度進行累積,因此兩個物種之間突變的數量可以用來推測物種進化分支發生的時間,甚至不需要化石來提供證據。從那時起,科學家們已經使用不同基因的分子鐘來研究各種物種的進化。儘管科學家們發現過不符合「分子時鐘」規律的例外情況,但大多數生物學家們仍然堅持使用這種他們最喜愛的「時鐘」。

  何裕華的研究推翻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家廣泛採用的推算法,證明這個方法未必在所有物種身上都是正確的。他深入研究生物的基因代碼,包括鳥雀、哺乳類動物及猩猩的基因,證明「分子時鐘」並非以穩定的速率運行,年代越遠,「時鐘」走得越慢。何裕華更指出,很多重要的年期都被錯誤推斷。例如美洲何時出現人類、動物何時起被人飼養、愛滋病何時開始等。

  ■人物連結

  何裕華祖籍廣東省大布(廣州以西100公裡左右),出生於雪梨沿海城鎮瑪露巴。瑪露巴的海灘以其風景優美而出名。

  1998年,何裕華畢業於雪梨男子中學。2002年,他在雪梨大學獲得理科學士學位,次年獲得碩士學位。2006年,他因為證明「分子時鐘」方法有誤,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除了熱衷於科研之外,何裕華還是個攝影愛好者。每到假期,他就會拿上自己的專業級相機去世界各地遊覽。在他的個人主頁上,何裕華展出了自己的攝影作品。他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讓瀏覽者更深入地了解他所去過的地方以及他所居住的地方。

   證實「大爆炸」年期嶄露頭角

  何裕華主要研究動植物分子基因,試圖從DNA基因排列入手重建生物進化圖表。

  在雪梨大學修讀高級理科並獲得榮譽學位時,何裕華已在此研究領域初露頭角。他和其導師重新分析研究DNA,證實「大爆炸」年期與考古年期較為接近,肯定了在五億六千年前,「寒武紀大爆炸」發生從而導致生物體大增,推翻了一般DNA研究認定的此現象發生在16億年前的看法,解決了變化論中長久未能解決的問題。

  目前,何裕華主要研究在不同分子時期、不同物種的基因以及不同的組織環境中,基因在分子水平下進化的速度。他特別針對不同體系中定質、定量的分子基因的變異率進行深入研究。例如,研究同一樹種的不同「後代」。

  何裕華的其它研究議題則包括不同種類的物種及其它因素對於「分子時間」的評估可能造成的影響。他的研究在牛津大學安德魯·朗拜特博士的生物演變研究小組的監督下進行。

  現在,何裕華試圖在貝葉斯框架上實施「分子時鐘」方法,以證實現今科學家常用的通過化石評估不同物種進化分支發生時間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問題。

責編:劉彥妤

相關焦點

  • 25歲澳洲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欲撥動分子時鐘
    大膽假設欲撥動"分子時鐘"25歲博士後接受晨報專訪  華裔青年挑戰傳統理論  一名25歲的澳洲華裔青年學者最近大膽向科學界的傳統理論提出挑戰,認為測量不同物種起源時間的「分子時鐘」理論存在缺陷。此觀點提出後,隨即在科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 科學家設計新的「分子時鐘」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10月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研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導致的DNA分子變異積累可以被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 【1073】新「分子時鐘」預測癌症更近一步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雜誌上合作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 美國華裔科學家遭謀殺,生前即將取得疫情研究成果
    隨著各方對新冠疫情的調查和研究不斷深入,有關新冠疫情爆發早期的真相以及疫情起源問題,開始有了越來越明晰的答案。然而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時候,往往也是最烏雲密布之時。就是在這對川普最為不利的關頭,美國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6日的報導,上周末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名即將取得重大發現的新冠病毒研究者遭到謀殺。據了解,該研究員名叫劉賓,是一名37歲的研究員,他被發現死在了家中,另一名死者顧浩則在一英裡的外的一輛車中被發現。
  • 41位中美華裔學者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
    東方網1月13日消息: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近日公布2010年度會員名單,括41位中美華裔(華人)在內的503位學者入選。他們將出席2月19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年會,並獲頒證書和象徵傑出貢獻的藍金玫瑰紀念牌。
  • 華裔科學家榮獲澳洲「科學界奧斯卡」獎項!專注汙水「變廢為寶」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據澳媒《SBS》報導,華人青年學者王啟林博士今年獲得了被稱為澳大利亞「科學界奧斯卡」的尤裡卡獎。今年獲獎後,他也希望對提供資助的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RC)以及提名人、推薦人和自己所在的團隊成員表示感謝。尤裡卡獎中的「傑出青年研究員獎」表彰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澳大利亞青年科學家,獲獎者在提名時需在35歲及以下,或在博士畢業的五年之內。王啟林博士希望對有望致力於學術研究的留學生以及在澳工作的華人青年學者說,做學術研究「一定要堅持」。
  • 可撥慢「阿爾茨海默病時鐘」的新品亮相進博會
    在進博會上,達能紐迪希亞宣布了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通過一項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三年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醫學養腦」,可以「撥慢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時鐘」。 達能紐迪希亞的研發人員介紹說,在這項持續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一種名為「Souvenaid智敏捷」特殊營養幹預產品,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營養幹預,結果顯示,這一措施能夠減緩患者認知功能、腦萎縮和疾病發展相關臨床指標的下降,而且接受幹預的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1月5日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雜誌上發表。
  • 華裔學者首次證實:微距情況下普朗克定律不適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前發布消息稱,該校機械工程系美籍華裔教授陳剛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實驗首次證實,在微距情況下,關於黑體輻射的普朗克定律並不適用。普朗克定律由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創建,是描述物體間熱傳導的基本法則,但是科學界一直懷疑此定律在物體極度接近時並不成立。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剪接體每種狀態的轉變,都需要動力驅動蛋白——ATPase/helicase對剪接體的結構重塑進行嚴格的調控,它們在催化剪接體構象的改變、控制RNA剪接的進程、對RNA進行檢驗和校對等過程中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被譽為RNA剪接的「分子時鐘」。
  • 可撥慢「阿爾茨海默病時鐘」的新品亮相進博會—新聞—科學網
    在進博會上,達能紐迪希亞宣布了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通過一項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三年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醫學養腦」,可以「撥慢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時鐘」。 達能紐迪希亞的研發人員介紹說,在這項持續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一種名為「Souvenaid智敏捷」特殊營養幹預產品,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營養幹預,結果顯示,這一措施能夠減緩患者認知功能、腦萎縮和疾病發展相關臨床指標的下降,而且接受幹預的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1月5日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雜誌上發表。
  • 【時差】全體墨爾本人注意了:4月2日,記得把時鐘撥慢一小時,和國內時差又變少啦
    4月2日,即下周日,澳洲夏令時正式結束,位於首都領地、新州、南澳、塔州和維州的小夥伴們可以在睡覺前把時鐘撥慢一小時
  • 新「分子時鐘」可預測癌症發生的風險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導致的DNA分子變異積累可被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此結果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研究人員利用計算建模方法設計了一個「分子時鐘」,並利用它對個體特定組織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的次數進行估算。
  • 分子時鐘或會影響機體免疫細胞的反應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相同類型的細胞在對刺激產生反應時或許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Signal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細胞表現出的這些不同反應或許是由細胞群內部的分子時鐘不同步造成的。
  • 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科普: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斯坦福重磅研究:揭示人類懷孕分子時鐘,血檢預測孕期和預產期
    圖片來源:梁歡6月25日發表於《細胞》雜誌上的一項史丹福大學遺傳系Michael Snyder和丹麥血清研究所Mads Melbye團隊開展的研究,有可能幫助醫生和孕婦解決這一難題。這篇論文表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5種代謝分子即可準確預測孕期時間和生產,其準確性甚至超過目前的金標準超聲檢查。
  • Nat Genet:分子時鐘可控制細胞突變率
    ,來自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等處的研究者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兩種時鐘樣式突變過程,而且研究者還鑑別出了多種不同人類細胞中的兩種時鐘周期率。這些時鐘樣式突變過程往往會引發多種人類癌症而且還會導致機體衰老;癌細胞的基因組對於尋找分子時鐘非常重要,此前研究發現,突變經常會留下分子指紋圖譜,即癌細胞基因組的突變特性,為了鑑別出人類機體時鐘樣突變過程中的突變特性,文章中研究人員對來自36種不同癌症中的10250個癌症基因組的DNA序列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研究者在癌症基因組中發現了33種突變特性,但其僅有兩種時鐘樣特性,這兩種時鐘樣過程被命名為標記
  • 美國華裔學者因研究新冠病毒將取得重大發現而被殺?陰謀論而已
    今天,許多媒體和自媒體都在轉發這樣一則新聞:美國《匹茲堡郵報》5月5日報導,美國匹茲堡大學證實,該校致力於研究新冠病毒起源的美國華裔科學家劉兵(Bing Liu,音譯),在賓夕法尼亞的家中被射殺。匹茲堡大學稱他近期在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即將取得重大發現。
  • 「地球生命」在月面首次出現,嫦娥四號戰功不斷,科學界為之震驚
    "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不禁幻想月球上是否和地球一樣有生命存在,最終人類通過自己的努力飛向月球,但是真實的月球並非人們心中所想那樣,地表荒蕪,毫無生命跡象,不過去年「地球生命」在月面首次出現,這都要歸功於嫦娥四號,它不斷立下戰功,就連科學界也為之震驚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此外,研究者還進行了另一項研究闡明生物鐘如何影響機體加工含脂肪的食物。【4】Sci Rep:震驚!脂肪細胞居然有自己的生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