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八年探索「南海深部計劃」,提出新概念有力地...

2021-01-17 網易

  

  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深海科學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

  立足西太平洋,探索學術新方向

  「南海深部計劃」的8年探索,取得了眾多的科學成績,其中具有顯著突破性的進展就是以下3項:深海盆水體的洋陸相互作用深海盆形成的板緣張烈機制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

  三者探討的都是地球科學頂級的重大問題,提出的都是挑戰傳統認識的新觀點。

  

  大洋和大陸的水在邊緣海盆地發生交換,會發生相互影響,但是像南海這樣的深層交流卻與眾不同:大洋深部水進入邊緣海,改造以後返回大洋影響北太平洋中層水,並且在南海上返改變南海的上復水體,這種三維空間的深海洋陸相互作用屬於首次發現。

  研究程度較高的邊緣海,比如墨西哥灣流穿越尤卡坦通道和弗羅裡達海峽形成環流,對灣流產生影響,但只是上層海水發生交換,並沒有深層水的上返;地中海有>36.5‰的高鹽水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大西洋,影響著北大西洋的水文,但這只是地中海上層的水,並不涉及深部。

  可見,南海觀察到的深層洋陸相互作用,是全球範圍內新發現的獨特現象,屬於有待開發的研究新領域。

  套用大西洋模型解釋南海成因,多年來已經成為南海從基礎研究到油氣勘探共同遵守的信條。

  尤其是深部勘探大量使用地震剖面,而這種間接證據必須依靠一定的理論模型才能解釋,一旦模型錯誤解釋就會全盤失真,而這正是在南海發生偏差的原因。

  大西洋破裂的是聯合大陸板塊內部堅固的巖石圈,除非被地幔上湧的巖漿衝開(火山型被動邊緣),否則就需要地殼先破,經過海水入侵的長期風化,使橄欖巖地幔發生蛇紋巖化,巖石圈才會破裂(非火山型被動邊緣)。

  南海也有共軛邊緣,近二三十年來被認為屬於「非火山型」的大西洋模式,誤以為南海的洋陸過渡帶也應該和大西洋一樣,發育蛇紋巖化的地幔巖。

  國內外的地震剖面解釋,也普遍套用大西洋模式,在洋陸過渡帶「發現」蛇紋巖化地幔。

  下圖分別是德國科學家(a)和法國科學家(b)對南海地震剖面所作的解釋。

  

  誤解的「蛇紋巖」:南海洋陸過渡帶地震剖面被誤解為「蛇紋巖化地幔」的海區

  南海IODP167/168航次的首要目標,就是鑽探洋陸過渡帶尋找蛇紋巖,以檢驗大西洋模式的普適性。

  但是鑽探結果否定了原先的猜測,照搬大西洋模式的地質設想已經破滅,南海的深部構造需要在板緣張裂的基礎上重新認識

  和西太平洋眾多的邊緣海一樣,南海是在板塊邊緣張裂形成,這裡的巖石圈已經減弱,巖漿活動很容易開始,套用大西洋板內張裂的模式是一種誤會。

  現在的任務是和大量的邊緣海盆地一道,重新研究南海的張裂機制和西太平洋邊緣海系統的成因

  同樣,多年來氣候演變的研究,也是在套用歐美與北大西洋建立起來的模型,以為北極冰蓋和北大西洋深層水主宰著全球的氣候變化,不能容忍與此不同的地質記錄。

  南海大洋鑽探地層解析度最高的ODP1144井,分析浮遊有孔蟲氧同位素的結果,得出了百萬年來的氣候變化曲線。

  
近30萬年來的兩類氧同位素曲線

  因為具有季風型氧同位素的特徵,間冰期沒有出現輕值的尖峰,就被德國學者認為是地層缺失,而且每個間冰期都不能倖免(下圖藍色時段),殊不知這正是季風影響區表層海水的特色,地層並不缺失。

  

  誤解的「地層間斷」:南海北部大洋鑽探ODP1144井近百萬年來浮遊有孔蟲的氧同位素記錄

  盲目套用傳統模式的危害,可見一斑。

  可見,研究氣候演變應當採用低緯驅動的新概念,從只見冰蓋張縮的習慣性思維裡解脫出來。

  站在地球系統的高度看,低緯過程驅動的水文循環碳循環,正是地質歷史上氣候演變的基本模式;第四紀期間兩極冰蓋變化的高緯過程確實特別突出,但仍然不能埋沒低緯過程的重要作用。

  如何從地質歷史和地球系統整體的高度,重新認識氣候演變的機制,是古氣候學當前的重要任務。

  無論海盆形成還是氣候演變,都是南海深部計劃在分析實際材料的過程中,發現與傳統概念不合,於是對「公認」的傳統進行追究,發現這些誤會的來源,都是因為歐洲、大西洋的區域性研究被賦予全球通用的「普適性」,被奉為舉世皆準的模板。

  南海的研究分析了本區域的特色,揭示了傳統認識的局限性,進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模型和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的兩大突破

  新提出的概念當然並不成熟,但是有力地挑戰了傳統的偏見,相信通過進一步深入的工作,終能揭出自然界的真諦。

  本文節選自《南海深部過程的探索》

  發表於《科技導報》第18期

  相關閱讀

  

  

  

  

  

  

  

  

  —END—

  信息來源: 科技導報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

  ?

  ?

  ?

  ?

  ?

  海

  洋

  書

  屋

  ?

  ?

  ?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陳令新研究院等編著

  ?

  ?

  ?

  推

  ?

  薦

  熱

  點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如您喜歡,請「點讚」並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每天,如果不外出開會,汪品先都在老伴的陪伴下,在辦公室裡工作到深夜。有一次在同濟大學採訪,我遠遠地看見兩位老人一起去吃午飯。在同濟大學的梧桐樹下,他倆並肩而行,邊走邊聊,似乎有談不完的話題。  那是一個秋日,澄澈的陽光透過梧桐樹葉,斑駁地灑落在他們身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同濟大學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入駐抖音。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到了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 諸多「南海之謎」正在揭開神秘面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怎麼形成、年齡多少……汪品先院士在「南海深部計劃」成果匯報會上解「謎」南海——全球最大的邊緣海、我國最重要的深海區,浩瀚無際的海水之下,深藏了多少科學之謎?歷時8年,來自全國32個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參與,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簡稱「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汪品先,演繹科考版「老人與海」
    5月13日,遼闊的南海西沙海域,「探索一號」科考船在萬頃波濤中輕輕晃動著,船上所有人都在靜靜等待。下午5點多,「深海勇士」號深潛器浮出了海面。「出來了,出來了!」甲板上數十人一擁而上,熱切地注視著深潛器的艙門,只見82歲的汪品先縱身一躍,穩穩地跨上最後一級階梯,走出了深潛器。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從第一次聽說深潛,到三下深海,幾十年來,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學的研究。  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深海研究這個行業在二戰前是不存在的我自己也是,原本在莫斯科大學學古生物,後來則用微體化石研究深海。  50年代,中國科學界的老前輩就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是人類拓展視野的三大主要方向。大約60年前,人類終於克服了地心引力進入地外太空,頂住了水柱壓力進入最深海底。但目前為止,人類進入深海的能力還是很落後。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今天下午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帶來一個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區進行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鑽到1600多米深度,獲取了一批極富科學價值的玄武巖巖芯。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海底古熱液煙囪。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  「在這次科考中,我們在地質、生物和沉積動力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採集到一系列高質量的數據和樣品,為深化『南海深部計劃』的構造、沉積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說。
  • 汪品先院士: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 地球科學前沿論壇
    中文出版信息:汪品先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9(10): 1590-1606英文出版信息:Wang P X, Jian Z M. 2019. Exploring the deep South China Sea: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 提供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月16日凌晨1時許,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畫上圓滿句號。5月16日,科考船停靠廈門碼頭。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氣泡,不停地從海底汩汩冒出來。氣泡周邊,滿眼的貽貝、蛤類和蚌類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爾文蝦、白色的鎧甲蝦、一簇簇管狀蠕蟲,一片片小蛇尾等隨處可見。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
  • 「南海深部計劃」將直播海底奇觀
    2013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圓了多年的一個夢」,成為我國首位搭乘「蛟龍」號深潛南海考察的科學家。5年後的4月17日,57歲的他再次出發,坐標仍是南海。不同的是,這次作為航次首席科學家,他與來自國內9個高校、科研院所的21位科學家一起,搭乘「嘉庚」號,藉助租用的加拿大ROPOS遙控機器人,未來一個月將在南海開展科學考察,並在國內首次嘗試深海直播。「『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簡稱『南海深部計劃』)進入衝刺階段,本航次應該是計劃收官前最後一次使用無人深潛器進行科考。」
  • 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新華組稿·達爾文誕辰200周年)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新華網上海2月11日電(記者楊金志、張建松)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最近表示,近30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有看法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 南海計劃以「麻雀」解剖向世界貢獻中國成果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第一位隨「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周懷陽任對話嘉賓。兩位嘉賓從中國在深海領域的未來發展,面對人類共同的海底資源,中國如何發揮領跑和主導角色構建命運共同體,《海洋法公約》生效20餘年,各國在深海「跑馬圈地」的戰略生態如何分布等,為講堂聽友人文解讀深海前沿科技信息。今奉上現場對話精要,以供聽眾先睹為快,嘉賓主講將在周三的演講精華版中與大家見面。
  • 汪品先院士:中國深海研究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然而這20多年恰好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轉折期,於是南海的深海研究蒸蒸日上,發出了新世紀舉世矚目的海上之光。深海探索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歸結為深潛、深鑽和深網:載人或者不載人的深潛器,在深海底裡打鑽的鑽探船和聯網的海底觀測系統,合起來簡稱「三深」。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地球科學領域裡一個最大的綜合性國際項目,從196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它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現階段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2023年),我們349航次也非常榮幸地成為新十年的第一個航次。  我們探測的南海這個區域以前是大陸,後來經過地幔深部巖漿活動,洋殼不斷擴張,南海慢慢形成,海水逐步侵入形成海洋。
  • 82歲院士深潛1410米南中國海,發現特異冷水珊瑚!
    據媒體消息,近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他搭乘「深海勇士」號下潛至1400多米的海底,並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科研任務。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創造了多個記錄,我們來數一數,向他表示敬意!汪品先搭乘「深海勇士」,成為截至目前我國下潛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在世界上也屬罕見。2 工作時間長!通常「深海勇士」號在水中的滯留時間是8個小時,而汪院士在水中進行了超過8個半小時的觀察研究和採樣工作。相當厲害!3,發現新的一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