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中國深海研究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2020-10-14 科技導報

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深海科學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


探索深海要求協同作戰

人類作為陸生動物,歷來是在海洋外面開發海洋,從船上或者岸上謀取「漁鹽之利,舟楫之便」。

近半個多世紀來,技術發展使人類可以進入深海,到了深海水底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大洋和大陸的地殼不同。

淺海陸架,其實就是被海水淹沒的大陸;陸坡外面幾千米的深海,那才是真的大洋,不但大洋地殼的成分與陸地不同,整個深海過程都超出了原先的想像。

50多年來,深海成了科學探索的熱點和突破口。不過,深海研究全靠高新技術,只有發達國家才有條件開展;發展中國家雖也有海洋科學,但是局限於沿岸淺海。

於是,世界上海洋的研究程度出現了差別:英國和美國之間的北大西洋,成了深海研究最好的樣板;而發展中國家岸外的深海,長期以來受到冷落。

1990年代以前的南海,就是這樣。

南海的淺海陸架早已經開發利用,1950 年代漁民就發現了油苗,1970年代開始鑽探石油,但都是在大陸架上。南海的深海探索1990 年代方才開始,至今只有20多年歷史。

然而這20多年恰好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轉折期,於是南海的深海研究蒸蒸日上,發出了新世紀舉世矚目的海上之光。

深海探索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歸結為深潛、深鑽和深網:載人或者不載人的深潛器,在深海底裡打鑽的鑽探船和聯網的海底觀測系統,合起來簡稱「三深」。

近20 年裡,中國發展或者參與了三深技術,成功地應用於南海的探索:「蛟龍號」「深海勇士號」深潛器投產使用,國際大洋鑽探完成四個半南海航次,國家海底觀測大科學工程開始建設,使得南海成為當今世界深海基礎研究最活躍的邊緣海。

當然,先進設備的應用需要針對先進的科學目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為時8年(2011—2018 年),依靠50多個基金重點項目和「三深」技術相結合,在海上組織了一個個有聲有色的科學戰役,取得了一次次的學術突破,使中國掌握了南海深海研究的科學主導權。

「南海深部」計劃的實施,是中國組織的第一次大規模深海基礎研究。不同單位、不同學科,圍繞著同一個科學問題反覆探討、共同攻關。如果將計劃成功的經驗匯聚到一點,那就是4個字:「協同作戰」

自然科學範圍極廣,研究工作的形式也極其多樣。如果說數論的推算或者大化石的剖析,要求研究者獨坐寒窗作年復一年的潛心鑽研,深海探索卻永遠離不開團隊的合作。

沒有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沒有生產部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沒有原先不相干專業的相互滲透,「南海深部」計劃不可能成功。這種全國一盤棋、針對共同目標的「科學戰役」,非常值得提倡。

今天的中國,經歷著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其中深海研究尤其獲得優先支持,但是我們的產出/投入比正在惡化。

世界上最「牛」的實驗室其實並不富裕,新設備也不見得比我們多,而在我們的評價系統中,科研經費的高大本身就算是「業績」,至於使用效率如何並不重要。

過分強調論文數量和期刊檔次的評價系統,必然導致科研題目的瑣碎化和科研力量的分散化,科學家各自為著下一篇論文的發表而操勞,而對論文究竟能回答什麼問題並不關心。

這種趨向,對於深海研究來說是一種致命的病毒

近10年來,新的海洋科研與教學單位紛紛湧現,其中既體現出地方政府海洋意識的加強,也反映了華夏文明從單純的大陸性向海洋性的拓展。但是有的地方熱情有餘、耐心不足,過分急於求成。

學術單位的成長與企業不同,要求長期的學術磨合與學風建設,決不是高樓房、高工資、高頭銜,就意味著學術上的高水平。

從國際經驗看,中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必定會形成若干個研究中心,比較合理的辦法是通過競爭自然形成,而不宜過於著急,向國內外宣布自稱的壟斷地位。

經過20來年的發展,中國的深海研究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是靠各單位各自為政,甚至不惜惡性競爭去搶佔陣地,還是在大好形勢下相互協作、攜手共進,在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錯位發展、各盡所長,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海洋科學的命運。

深海探索比一般學科更加要求協同作戰,正是從這種協作精神裡,我們看到了中國海洋科學的光輝前景。

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第18期,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一位精神矍鑠的中國老人,帶著簡單的行李,登上了停靠在港口的美國「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奔赴南海。臨行前,他神色凝重,告訴老伴:「我這次能活著回來,就算贏了!」  20年後,回首再看當年這一幕,這位老人贏了!不僅贏得了輝煌的晚年學術生涯,更帶領中國科學家贏得了南海科學研究的主導權!  這位老人,就是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長期致力於中國深海科學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今年已經84歲。而在2018年5月,82歲高齡的他乘坐國產載人深潛器,深潛南海,發現了深海珊瑚林。近日,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院士,正式入駐抖音,於此同時汪品先院士出了一本關於深海的科普讀物新著《深海淺說》。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
  • 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新華組稿·達爾文誕辰200周年)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新華網上海2月11日電(記者楊金志、張建松)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最近表示,近30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有看法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 亞市變遷一:物是人非,有形市場走到「十字路口」?
    隨著政策的變革、產業以及消費的升級,亞市如今再次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基於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通過實地調查和走訪,採訪汽車業內專家,探索亞市變遷背後的發展規律。今天推出第一篇——亞市變遷一:物是人非,有形市場走到「十字路口」?
  • 亞市變遷一:物是人非,有形市場走到「十字路口」?_易車網
    隨著政策的變革、產業以及消費的升級,亞市如今再次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基於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通過實地調查和走訪,採訪汽車業內專家,探索亞市變遷背後的發展規律。今天推出第一篇——亞市變遷一:物是人非,有形市場走到「十字路口」?
  • 汪品先,演繹科考版「老人與海」
    今年6月1日下午,《環球人物》記者在同濟大學海洋樓見到汪品先時,老人朗聲笑道。汪品先是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今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投入實驗,汪品先親自下潛並觀察採樣長逾8小時。他探索大洋近40年,從沒想到,在過了退休年齡20年後,迎來了科研事業上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從第一次聽說深潛,到三下深海,幾十年來,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學的研究。  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深海研究這個行業在二戰前是不存在的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從歷史角度看,世界文明有兩大類,一是從河流流域裡發育出來大陸文明,比如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另一個就是海洋裡發育的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11月10日,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深海淺說》解開關於深海的疑問
    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近日,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新著《深海淺說》,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深海,是新世紀談論的新題目。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說深海」
    開創南海研究新紀元的「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說:「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我們中國這100多年來,在海上也吃了很多虧。最近10來年,中國對海洋的發展非常重視。
  • 來自深海的捷報!揭秘-10909米的「奮鬥」故事
    這次考察帶給汪品先的震撼不小,「看到了石油界、地質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法國科學家向汪品先形容神秘的「海底世界」。1978年的中國,沒有條件讓人潛到深海。「中國人一定要趕上世界海洋研究的潮流!」從此,「走向深藍」的種子在汪品先心裡發了芽,而中國人的深海探測事業,也即將睜開惺忪的睡眼。面對廣闊的研究前景和巨大的技術落差,中國的深海研究怎麼搞?汪品先們絞盡腦汁,試想能不能通過參加國際合作的方式,研究深海地質?
  • 《沉沒之城》搖籃曲的十字路口在哪 十字路口位置一覽
    導 讀 搖籃曲的十字路口是玩家在《沉沒之城》中需要收集的11個事件簿之一,很多玩家還不知道這個事件簿的具體位置在哪,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藝男丶sl」分享的沉沒之城搖籃曲的十字路口位置
  • 汪品先院士《地球系統與演變》出版面世—新聞—科學網
    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消息,汪品先院士等所著的《地球系統與演變》一書日前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底已面向全國發行。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人類如何一步步潛入深海
    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如是說。他被譽為「中國深海研究發起人」「深海勇士」,於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又以82歲高齡深潛南海,發現深水珊瑚林。
  • 82歲院士深潛1410米南中國海,發現特異冷水珊瑚!
    據媒體消息,近日,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他搭乘「深海勇士」號下潛至1400多米的海底,並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科研任務。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創造了多個記錄,我們來數一數,向他表示敬意!汪品先搭乘「深海勇士」,成為截至目前我國下潛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在世界上也屬罕見。2 工作時間長!通常「深海勇士」號在水中的滯留時間是8個小時,而汪院士在水中進行了超過8個半小時的觀察研究和採樣工作。相當厲害!3,發現新的一個生態系統。
  • 《深海淺說》: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我們研究科學不僅因為科學有用,更因為科學有趣」  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
  • 汪品先院士: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 地球科學前沿論壇
    中文出版信息:汪品先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2(10): 1473-1488  汪品先院士 | 相關著作  《地球系統與演變》  汪品先 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6  ISBN 978-7-03-057604-0  三十年來「全球變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學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深海是地球系統中十分關鍵的部分,深海研究能夠使人類對地球的認知視野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斷拓展。例如,在深海發現的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大大擴展了生物圈的概念,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
  • 《米勒的十字路口》裡面的帽子也是一個象徵符號
    《米勒的十字路口》是科恩兄弟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是處女作《血迷宮》,後一部則是讓他們兄弟倆出盡風頭的《巴頓芬克》。由於《血迷宮》光芒太亮,本片吊起了太多觀眾的胃口,讓很多觀眾對之期望過高,以至於看後難免失望,黨得不夠過痕。但在黑幫片的歷史裡,本片依然有著其獨特的意義。
  • 美國的十字路口|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的疫情應對太糟糕
    美國再次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美國科學院院士安妮·凱斯(Anne Case) 資料圖新年臨近,傳來的卻多是壞消息。據Worldometers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西時間12月29日13時,美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34.5萬,居全球之首。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0萬例的除了美國,還有巴西、印度和墨西哥四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