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十字路口|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的疫情應對太糟糕

2021-01-1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初,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把全球經濟推入危機之中。為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採取了激進的「零利率+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國會通過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財政紓困政策,極力避免經濟與金融市場陷入無序與混亂之中。大規模刺激為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美國股市、債市、樓市均創下歷史新高。

但同時,美聯儲9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受股市上漲等因素推動,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家庭財富淨值環比增長近7%,達119萬億美元,這些收益主要流向最富裕家庭,而另外還有許多民眾則收入縮水甚至失業。截至3月底,最富有的10%美國人擁有該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財富,前1%的富人擁有全美國31%的財富。

民粹主義、種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的呼聲持續高漲。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大規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議活動和種族衝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餘座城市,社會的撕裂和對立到了危險的邊緣,致使當選總統拜登將推動美國種族平等列入核心經濟議題,以彌補不同種族之間的財富差距。

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GDP總量位列全球首位,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美國再次來到一個十字路口。

美國科學院院士安妮·凱斯(Anne Case) 資料圖新年臨近,傳來的卻多是壞消息。據Worldometers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西時間12月29日13時,美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34.5萬,居全球之首。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0萬例的除了美國,還有巴西、印度和墨西哥四個國家。根據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的預測,未來兩個月美國可能還有19.3萬人死亡。

今年新冠肺炎已成為美國人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的第三大致死原因,在某些時段甚至是「第一殺手」,同時也將是自遭到一戰和西班牙大流感雙重打擊的1918年以來死亡人數漲幅最大的一年。

美國是全球投入醫療保健領域經費最多,醫療健康資源最為雄厚,生物醫學與臨床治療研究最為先進發達的國家,為何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卻表現如此糟糕?這與美國的醫療制度有關嗎?美國科學院院士安妮·凱斯(Anne Case)近日通過書面的形式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

凱斯是普林斯頓大學1886年亞歷山大·斯圖爾特經濟學和公共事務教授、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202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她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計量經濟學會會員,美國國家醫學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和美國哲學學會成員,曾獲得國際衛生經濟學協會的肯尼斯·阿羅健康經濟學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科扎雷利獎等諸多獎項。

主要問題不是出在醫療系統上,而是美國的應對太糟糕

美國政府宣布將和大型醫藥連鎖店合作,進行新冠疫苗的派發和接種工作,並已於12月啟動疫苗接種計劃,預計在12月讓2000萬美國人接種疫苗。

凱斯向澎湃新聞表示,從很多維度來看美國的疫情並沒有那麼嚴重。美國的醫療系統由於疫情反而變得更受歡迎了,特別是能夠進行新冠檢測和疫苗接種後。雖然很多美國人因為失業而沒有醫療保險,但這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國會已經通過法案提供新冠檢測的費用。

輝瑞公司與莫德納公司的兩款新冠疫苗已經被派發到各州。美國傳染病學專家福奇表示,美國最早全民接種可能是2021年的4月,一線的醫護有望在12月或1月初接種。

凱斯強調說,美國的疫情之所以嚴峻,主要的問題並不是出在醫療系統上,還是在於美國的應對太糟糕。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到,從每一百萬人口的死亡率來看,美國的死亡率低於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且僅僅略高於法國和瑞典。而這些國家的醫療系統都好於美國。

如果把時鐘倒回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凱斯與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發現,美國獨有的醫療制度是破壞普通美國人生活質量的最大病症。他們認為,美國的醫療行業並不是為了增進民眾的健康而存在,而是增進了醫療服務商與供應商的財富。美國醫療服務市場上的三大主體——醫藥企業、醫療機構和保險機構,它們憑藉強大的市場主導能力,加上遊說聯邦政府為其提供變相壟斷和尋租的空間,共同牟取快速增長的醫療暴利。

凱斯向澎湃新聞表示,或許待疫情結束,美國的民眾發現他們難以支付巨額的帳單,對於美國醫療的高昂成本問題才又會成為熱議的焦點。

大麻合法化爭議

自20世紀以來,各個國家的平均壽命幾乎都在提高,越是富有的國家越明顯。凱斯與迪頓卻發現,美國的平均壽命在近年內卻出現了連續下降。

在《美國怎麼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一書中,二人發現美國人平均壽命的下降,主要源於受教育程度低於大學本科的白人勞工階層的高死亡率。而導致這一佔到總人口三分之二的群體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自殺、成癮性阿片類藥物濫用、因酗酒導致的肝病。凱斯和迪頓將其稱之為「絕望之死」。

)一書中,凱斯和迪頓發現,導致受教育程度低於大學本科的美國白人勞工階層的高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自殺、成癮性阿片類藥物濫用和因酗酒導致的肝病。可是,美國民間對大麻合法化的呼聲卻日漸高漲。蓋洛普11月的民調顯示,美國超過2/3的成年人支持聯邦大麻合法化,支持率達歷史最高。拜登-哈裡斯團隊將在聯邦層面的大麻合法化寫入競選綱領,並鼓勵州政府將合法大麻行業的稅收用來補貼有色人種社區,因非洲族裔等有色人種美國人因大麻而被逮捕的風險高出美國白人多倍。

美國國會眾議院12月4日首度表決通過《大麻機會再投資和清除法案》,朝「大麻合法化」邁出一步,但該法案在美國也頗具爭議。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批評稱,眾議院力推該法案是在助長「國家危機」。

大麻合法化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美國的成癮性問題並導致其他惡果的產生?

凱斯表示,她較為擔憂大麻造成的成癮性問題,合法化並不是個好辦法,成癮是導致美國自殺率上升的因素之一。大麻除了會導致成癮外,研究表明對年輕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會影響年輕人的大腦發育。

市場調研公司高宏預測,美國合法大麻的銷售額到2030年將會達到750億美元,僅大麻稅收政府將進帳百億美元。大麻合法化不但促進北美GDP增長,還幫助經濟學家開闢出全新的研究領域—「大麻經濟學」。不僅如此,大麻合法化還引發了對美式自由主義精神的深入反思。

「美國精神」的變遷

一個多世紀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用新教文化解釋近代美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成功:珍惜時間、注重效率、講究誠信、勤勞節儉、求真務實等品質均是新教倫理的重要內容。這些品質一度成為美國精神的倫理內涵,也造就了早期版本「美國夢」的積極氣質。

當代美國社會出現的新問題與新趨勢又與哪些文化因素或特徵相關呢?

凱斯指出,美國人習慣於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接受國家的扶持,所以美國並不存在像歐洲那樣的社會保障網絡。此外,種族問題貫穿於美國的歷史,於是隨著對非洲裔美國人的歧視減少,很多美國白人對失去了長久以來的特權而充滿憤恨。

凱斯借鑑了社會學始祖——法國社會學家杜克海姆的視角。杜克海姆在《論自殺》中論述了自殺率與社會發展至今的關係,他指出在社會劇變期往往會出現自殺率上升的現象,說明社會融合出現了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的十字路口|席勒:我們對2021年應該保持足夠樂觀
    【編者按】2020年初,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把全球經濟推入危機之中。為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採取了激進的「零利率+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國會通過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財政紓困政策,極力避免經濟與金融市場陷入無序與混亂之中。大規模刺激為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美國股市、債市、樓市均創下歷史新高。
  • 美國核能工業正處於十字路口!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核電網訊:美國的核能工業正處於十字路口。核能是美國清潔能源的主力軍,是我們無碳能源的支撐部分。而且它非常可靠,一些核電站一次加料連續運行近兩年。然而現在,我們不幸地看到美國現有的核能投入繼續縮減。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應堆現在需要重新授權,否則它們將被關閉。雖然這些反應堆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獲得許可證的,但它們仍然提供著美國55%的清潔能源。近期,美國政府成立了核燃料工作組,研究如何維護這一重要的國家資產。
  • 謝曉亮教授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7日,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謝曉亮,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
  • ...法國總統怒斥美國帶來重大危機,聯合國站上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
    成立聯合國的構想是由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提出的。羅斯福此舉可謂用心良苦。美國自建國起就有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不願過多參與國際事務。在二戰初期,面對法西斯國家在亞歐大陸的肆虐,美國一度情願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才被迫參戰並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力量。二戰結束之後,羅斯福總統不願看到美國的孤立主義再次捲土重來,因而希望以聯合國這種體制化的方式,讓美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由選舉產生。這一傳統從1863年延續至今。不僅美國,幾乎所有國家的評選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不同的是,評選材料來自哪裡,由多少個字組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先由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起提名,個人申請無效。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兩位南通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在其官網上宣布了新入選的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宋洪軍於1992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博士學位。現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細胞工程研究所幹細胞項目負責人。為了應對緊急的全球健康問題,他的團隊及時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機制和治療方法。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於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他還於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老美主動評的。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還學到了錢學森的事跡,他不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那為什麼袁隆平沒有成為科學院院士呢?是他的分量不夠?
  • 莊小威等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來源:未來論壇綜合自Bio生物世界、高分子科學前沿、新智元等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外,還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
  • 美國的十字路口|諾獎得主:新政府會比過去4年更親勞工立場
    【編者按】2020年初,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把全球經濟推入危機之中。為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採取了激進的「零利率+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國會通過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財政紓困政策,極力避免經濟與金融市場陷入無序與混亂之中。大規模刺激為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美國股市、債市、樓市均創下歷史新高。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了兩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的顏寧,還曾一度上了熱搜。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可能是生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
  • 高福、顏寧、鎖志剛等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在194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林可勝在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轉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科學家則是「中國的居裡夫人」——吳健雄,她於1958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張劍飛會見美國科學院院士戴宏傑
    湖南日報6月27日訊(記者 陳昂 通訊員 鄧高紅)今天下午,副省長張劍飛在長沙會見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戴宏傑一行。  戴宏傑是國際著名納米技術專家,原籍湖南邵陽,現任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張劍飛對戴宏傑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
  • 答讀者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如何評選?
    編輯同志:中國科學家高福和顏寧日前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熱議。請問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如何確定院士、包括外籍院士人選的?北京讀者劉聰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標誌著科學家個人學術成就獲得高度認可。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有2347名院士(Members)和487名外籍院士(Foreign Associates)。
  • 為什麼顏寧會在美國科學院當選外籍院士?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不久前公布的新增院士名單中,我國科學家顏寧當選為外籍院士,這是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之一。那麼,為什麼中國籍的顏寧會在美國選上院士呢?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中科院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3位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因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曾引發過科技界、媒體及公眾的爭論。消息一經發布,在國內引起眾議。針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中國科學院今天表示,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清華演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清華演講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1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毛河光做客清華大學海外名師講堂,發表了題為「中國物質科學崛起之捷徑——高壓下的新世界」的主題演講。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施一公在演講前與毛河光進行了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