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十字路口》是科恩兄弟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是處女作《血迷宮》,後一部則是讓他們兄弟倆出盡風頭的《巴頓芬克》。由於《血迷宮》光芒太亮,本片吊起了太多觀眾的胃口,讓很多觀眾對之期望過高,以至於看後難免失望,黨得不夠過痕。但在黑幫片的歷史裡,本片依然有著其獨特的意義。影片有很多名字,如《黑幫龍虎鬥》《米勒勒的十字路口》《風雲再起時》《米勒倒戈》等,其中《米勒的十字路口》似乎更符合影片的主題,因為十字路口十分形象地據示了影片的隱喻意圖。米勒是劇情中的重要地名,十字路口則隱喻了生活選擇中的躊躇徘相。同樣,影片開頭和結尾那片茂密的樹林,也隱喻了湯姆不知該往何處去的迷茫仿徨。影片結尾,當利奧和維娜都離湯姆而去時,獨自佇立樹林的湯姆形單影隻,迷失在精神的森林裡。彼時,風吹得樹葉沙沙作響,一如他此刻焦為凌亂的內心。
影片中,帽子也是一個象徵符號,代表著湯姆的身份。帽子落地,隱喻了身份的丟失,重新撿起帽子,則代表著找回身份。就像劇中的臺詞所說的:「夢,一個我做過的夢,不知為什麼,我在樹林裡走著,來了一陣風,吹掉了我的帽子。」「你追過去撿,你不停地跑,終於上了它,你將它撿起來,但它已經不再是頂帽子了,它已經變成了別的東西,或許更好的東西。」本片的配樂十分經典,如利奧與敵人火併的那段,伴著愛爾蘭民歌Danny Boy》,利爽身穿睡衣,嘴叼雪茄,手端機關槍一陣地毯式掃射,甜暢淋漓,精彩絕倫,在盪氣迴腸中盡顯英雄本色。影片的音樂是由科恩兄弟的御用配樂大師卡特·伯韋爾完成,既有輕音樂,又有氣勢宏大的交響樂,還有小夜曲、歌劇、民謠和爵士樂,音樂與那片茂密的樹林一起為電影子了流厚的詩意色彩,令人回味無窮。除了本片之外,卡特·伯韋爾幾乎為所有科兄弟的作品都進行過配樂,也曾為《眾神與野獸》、《將軍的女兒》、《成為約輸馬爾科維奇》、《改編劇本》等影片配過樂。
片中飾演伯尼的約輸·特託羅是科恩兄弟的御用演員,他曾在《巴頓芬克》中出演男一號,扮演一個文質彬彬的才子作家,並由此獲得坎城影帝。本片中,約翰憑藉自己略帶神經質的氣質,扮演了大反派伯尼,一個卑部無恥之徒,還經常發出怪異的笑聲,讓人印象深刻。飾演古怪憂鬱的角色似乎是他的特色,所以在本片中,約翰飾演的伯尼十分出色。飾演黑幫老大利奧的則是英國著名演員阿爾伯特·芬尼,他是《東方快車謀殺案》裡大名鼎鼎的偵探,是《大魚》裡有著傳奇人生的老爸。而在本片中,他也將利奧與湯姆之間既是朋友又是情敵的糾結情感演繹得十分到位,結尾更是將一個男人的自尊與做錯事後的內疚演繹得入木三分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