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 萬大珂
找到一種辦法, 聯起報紙-網站-手機;聚集一種力量,變被動閱讀為個性閱讀,即用手機訂閱。
今年,是大河網成立15周年。大河網站在了又一個十字路口:獨享集團新媒體發展的「權力」早被打破,集團幾乎每一家媒體都擁有了自己的網站、客戶端、微博,大豫網、河南一百度讓大河網坐立不安。河南日報的官微,是集團投資新媒體的又一見證。遍覽全省和全國,像大河網這類的網站,都在探索一條路,一條尋求自身解困、二次創業的路。所有的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大河網,下一步怎麼辦?是否能承擔起報業集團轉型的重任,為未來買單?
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重任,需要時間探索。在這裡,我重點提出這樣的語句:找到一種辦法, 聯起報紙-網站-手機;聚集一種力量 ,變被動閱讀為個性閱讀,即用手機訂閱。
訂閱什麼?
訂閱報業集團的電子版;訂閱電子版拆分後所有版性的重新組合;訂閱大河網所有板塊之內容;訂閱根據用戶需求而生產的內容產品。這是四個板塊,更是一個轉向,報業集團的信息內容向移動網際網路產生重要而平滑過渡的轉向。
關於手機訂閱,大河網思考和探索了十年。
2008年12月,河南手機報發行量達到107萬,真正實現了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河南手機報的成功,實現了集團信息向手機的重要轉移,但未形成信息的批量轉移和品牌轉移乃至生產方式的轉移;
2011年9月,大河網正式進軍客戶端,經過長期摸索,於2012年5月推出大河網客戶端1.0版,10月推出2.0版;2013年6月,即將推出3.0版,該版本基本涵蓋了大河網現有的內容,突出了大河論壇和幫幫網,圖片、評論等功能提高一個臺階。但是,3.0版本的客戶端仍然無法解決集團報紙媒體及網站與移動互聯的有機結合,無法解決各報品牌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延伸問題。
2013年的5月,就在這個5月,大河網找到了一條路,即上述的四個板塊的訂閱。以往,集團各報的電子版,對於大河網而言僅僅是機械的展示和有限的抽取和集中,作用相當有限。長此以往,也是各報轉向新媒體各自為戰的原因之一。現在,貫穿報紙、網站、手機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用戶下載或個性化下載的「APP及安卓終端」已經可以被攻克,所以,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用戶登錄大河網,在每一個內容頁,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服務,即可以在蘋果或安卓系統內下載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商報、河南法制報等完整的報紙信息;可以看到所有報紙版性的組合,用戶可以點擊喜歡的版性複選框,重新組合成一個個性化信息內容;用戶可以點擊大河網所有內容的複選框,還可以向大河網提交個性化方案,比如訂閱某位名記名編的作品以及報紙的延伸內容,還有自己需要的信息內容,如災害提醒、健康顧問等,整合為一個全新的個性化的產品。然後,用戶可以將自己的需求提交到大河網,大河網對需求分析認定後即可發給用戶一個識別信息,讓其在蘋果或安卓系統中下載終端,從此即可向用戶發送自己定製後的信息內容。同時,用戶還可以對自己喜歡的文章進行打分、評論、分享,並且把分享在開放平臺的評論進行回調,整合展示,形成社交評論。
這樣,在報紙-網站-手機之間,便找到了一個有機的連鎖,報業集團的信息產品就會形成一個鏈條,一個由報紙、網站而通向手機的鏈條,一個面向用戶的終點。
目前,大河網已於5月21日成立項目組,包括內容製作、技術研發、頁面製作等環節,對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和資源配置進行詳細的規定,最終的產品demo將於7月20日推出,調試期一個月。
大河網對於自身前途的思考,體現在8月底推出的改版上。我提出10個字,即集中、覆蓋、分享、推介和訂閱。其中,訂閱是本次改版的核心。
同時,我也認為,集團內對新媒體的「萬馬奔騰」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在具體產品的推廣上,不應多管齊下,放任自流。如果大河報與大河網同時推出客戶端,必然會浪費集團資源,並形成內部的惡性競爭,極不利於集團新媒體事業的發展。
雖然,不同的人對「訂閱」的看法不同,對其認可的程度不同,但這是我的思考,我的行動。網際網路充滿風險和機遇,雖然大河網是集團下屬的國有企業,但只要勤於思考,敢於實踐,同時得到集團的重新支持,重點扶持,我相信,大河網會給集團一個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