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2020-12-05 瀟湘晨報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於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波段範圍內的太陽輻射加熱大氣,是除溫室氣體以外對引起全球變暖最大的貢獻者。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得亞洲成為世界上黑碳排放的主要源區。觀測和模擬結果都表明黑碳氣溶膠對亞洲區域輻射收支、大氣環流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但由於黑碳氣溶膠複雜的時空特性以及氣溶膠-輻射-雲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它對亞洲夏季風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人們對其作用機理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小寧等利用降水變化的驅動和響應模式比對計劃(PDRMIP)框架下的9個全球海-氣耦合模式試驗結果,研究了10倍黑碳氣溶膠和2倍CO2對亞洲夏季風和降水的影響,對比分析了黑碳與CO2含量增加引起的區域氣候環境效應的異同。PDRMIP多模式集成結果顯示:1、黑碳氣溶膠和CO2都可以顯著增加亞洲季風區夏季有效降水量,分別增加13.6%以及12.1%。但是,黑碳氣溶膠引起的有效降水量增加在不同模式間存在著更大差異 (圖1)。2、利用水汽收支分析顯示,黑碳氣溶膠引起的亞洲季風區有效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加強的季風環流引起的動力項增加,而CO2引起的有效降水量增加則是增加的水汽相關的熱力項增加 (圖2a)。(3)從大氣環流角度,黑碳氣溶膠引起的大氣低層季風環流以及向上垂直風速都有著更加明顯的增加,同時伴隨著大氣高層西風急流軸顯著性北移(圖3)。而CO2引起季風環流以及西風急流軸的變化則不顯著。

黑碳氣溶膠及CO2引起亞洲夏季風變化的機制差異主要來源於不同強迫引起的溫度反饋(圖2b)。黑碳氣溶膠的增加直接加熱中緯度對流層上層大氣,增加高層南北海陸熱力梯度,加強季風系統動力環流。而CO2主要加熱赤道對流層上層大氣,使得高層海陸梯度明顯減小,抑制季風系統動力的發展。這種不同強迫下控制機制的差異,將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全球變暖以及人為汙染雙重影響下亞洲季風的變化。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中科院西部之光等項目資助,相關成果發表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

論文連結

圖1. 人為黑碳氣溶膠和CO2引起亞洲夏季風有效降水量P-E的變化(單位:mm day-1)。(a, b) 亞洲季風區域即藍色實線區域內空間平均值以及多模式的平均值MMM;(c, d) 多模式平均有效降水變化的空間分布。

圖2. (a) 人為黑碳氣溶膠和CO2引起的水汽收支變化 q budget (mm day-1),包括夏季有效降水量變化△P-E,熱力項△TH,動力項△DY,以及其餘項△Res。(b) 亞洲與海洋海陸南北梯度的變化 △MLOTG (攝氏度)。

圖3. (a, c, e) 人為黑碳氣溶膠和 (b, d, f)CO2引起的對流層低層以及高層的大氣環流變化,包括850 hPa風矢量(△UV),500 hPa 垂直風速 (△Omega),以及200 hPa的西風 (△U200)。

【來源:地球環境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黑碳氣溶膠及二氧化碳增加亞洲季風區降水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小寧等利用降水變化的驅動和響應模式比對計劃(PDRMIP)框架下的9個全球海—氣耦合模式試驗結果,研究了10倍黑碳氣溶膠和2倍二氧化碳對亞洲夏季風和降水的影響,對比分析了黑碳與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區域氣候環境效應的異同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揭示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黑碳的農業與生活源排放對東亞氣候、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其氣候-健康效益評估」項目團隊揭示了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傳輸影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團隊通過對華北平原南部和華中地區設置的5個黑碳氣溶膠觀測站的同步在線觀測數據的研究表明:汙染天氣條件下,由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黑碳使得大氣中黑碳的質量濃度和吸收係數分別增加了26.4%-163%和18.2%-236%;南方城市來源於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濃度在逐漸降低,而在北方和郊區,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呈上升趨勢。
  •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然而,除了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的眾多汙染物中,有一個身形嬌小的成員,雖然肉眼難以捕捉,但它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它就是氣溶膠。
  • 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黑碳氣溶膠是大氣中重要的吸光性氣溶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輻射強迫影響地-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沉降至雪冰表面後引起氣溶膠-雪冰輻射反饋效應,進而對區域及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區,黑碳氣溶膠排放的增加可能是加劇該地區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氣溶膠顆粒形狀多種多樣,粒徑大小千差萬別,形成機制和化學性質各不相同,而且由於氣溶膠的生命周期很短,對流層氣溶膠的壽命一般只有幾天到幾周,與CO2等溫室氣體相比,氣溶膠的排放局地性很強,氣溶膠對輻射的影響相關研究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丁一匯認為,在我們強調氣溶膠的危害,並加強大氣汙染治理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氣溶膠的另一面——氣溶膠可抵消部分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作用丁一匯說,全球氣候變化主要由溫室氣體濃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氣汙染主要由懸浮於空氣中的氣溶膠粒子造成,它們都主要由礦物燃料的燃燒排放形成。
  • NASA發布地球大氣層氣溶膠模擬圖:仿若絢麗油畫
    上圖展示了2018年8月23日,亞洲地區的氣溶膠情況。很顯然,當天,大量氣溶膠在亞洲地區的空氣中攪動,不同的氣溶膠被標記成不同的顏色,沙塵、海鹽和黑碳這三種氣溶膠是大氣中最常見且分布最廣的幾種氣溶膠之一。比如西太平洋地區正湧現出大量的藍白色,它是海鹽氣溶膠。這是三個不同的颱風在大氣層中攪動,海鹽作為海浪的一部分在風暴的作用下在空中蜿蜒盤旋。
  • 【論文推薦】「兩湖盆地」秋季黑碳氣溶膠的分布及來源特徵
    結果表明,由於兩湖盆地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風場條件下,本地源和外來源對兩湖盆地BC的貢獻佔比變化較大。兩湖盆地秋季BC的來源主要有3種情形:1)北風控制下的傳輸型:地面風速大,BC質量濃度相對低,上風向源對兩湖盆地近地面BC的貢獻佔比達30.6%,其中汾渭地區的貢獻最大,本地源的貢獻佔比為61.7%。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俯衝帶火山活動能夠將地球深部的碳輸送至大氣圈,並已成為深部碳循環機制與規模研究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大洋俯衝帶開展了大量的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關於大陸巖石圈俯衝過程導致的火山活動與深部碳排放的研究卻鮮有報導。
  • 季風降水先減後增,人類能否「翻雲覆雨」?
    導語:季風是氣候學中重要且廣為人知的概念,和大家熟悉的東亞季風一樣,南亞季風是全球季風系統中的另一分支,主要影響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部等區域的氣候。我們將推出「南亞夏季風三部曲」系列文章,為大家介紹南亞夏季風的氣候特點、歷史演變、影響因素及其在未來的可能變化。下文為該系列的第一部,主要介紹人類活動對南亞夏季風的影響。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2015-12-18 武漢植物園 【字體:一直以來,森林恢復工程被認為是可減少人類生存環境中溫室氣體釋放的有效途徑,並被積極倡導實施。森林恢復可通過土壤微生物活動改變土壤碳氮庫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土壤溫室氣體的釋放。但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對大氣溫室氣體貢獻的影響是不確定的,這個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正效應、沒有顯著貢獻、也可能是負效應。
  • 科學網—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控制」是指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動或越出範圍;使處於自己的佔有、管理或影響之下。「協同」表現出多種關聯事物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各自之間配合、協助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正向前進,使個個獲益,整體加強,孕育產出協同效應。「控制」主要是指在《大氣汙染防治法》以「命令一控制」為手段的法律框架下,對溫室氣體進行有效規制。
  • 亞洲季風
    這是因為「熱帶輻合帶」(ITCZ)在季風中所起的作用。ITCZ是在最溫暖的水面上形成的一個低壓區。在所有的海洋中,這種低氣壓會吸引來自東南方向的穩定的風,也就是所謂的南風。熱帶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是南北兩半球信風氣流形成的輻合地帶,又稱為赤道輻合帶。
  • 南京大學揭示霧霾跨區域傳播機制
    重汙染發生期間,弄清汙染的跨界傳輸和局地貢獻是大氣汙染防治的關鍵,對於科學採取恰當措施,實現「精準治霾」尤為重要。近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重霾汙染通過相互作用增強跨界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的新思路。
  • 對流層氣溶膠三維立體結構研究取得進展
    該成果系統報導了季風期亞洲對流層氣溶膠層及其立體和垂直結構。該研究的開展,在詳細了解亞洲對流層氣溶膠分布的基礎上,有助於深入研究對流層氣溶膠及沉降對青藏高原冰凍圈氣候和環境的潛在影響。氣溶膠光學性質的垂直分布特徵對於減少氣溶膠輻射強迫和氣候效應定量的不確定性至關重要。
  • 知新科普:溫室氣體之成因、來源及對環境的影響
    他的論文發表在「哲學雜誌」和「科學雜誌」上,首次量化了二氧化碳對科學家現在所稱的「溫室效應」的貢獻。溫室效應的產生,是因為太陽用大量的輻射轟擊地球,這些輻射以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和其他肉眼看不見的輻射形式撞擊地球大氣層。撞擊地球的輻射大約有30%被雲層、冰和其他反光表面反射回太空。剩下的70%則被海洋、陸地和大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