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提出小鼠多發性硬化模型的營養幹預方法校正場首批線和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 3、西北研究院在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4、力學所深地頁巖氣原位吸附/解吸研究獲進展5、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
黑碳氣溶膠及二氧化碳增加亞洲季風區降水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小寧等利用降水變化的驅動和響應模式比對計劃(PDRMIP)框架下的9個全球海—氣耦合模式試驗結果,研究了10倍黑碳氣溶膠和2倍二氧化碳對亞洲夏季風和降水的影響,對比分析了黑碳與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區域氣候環境效應的異同
-
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觀測和模擬結果都表明黑碳氣溶膠對亞洲區域輻射收支、大氣環流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但由於黑碳氣溶膠複雜的時空特性以及氣溶膠-輻射-雲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它對亞洲夏季風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人們對其作用機理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揭示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黑碳的農業與生活源排放對東亞氣候、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其氣候-健康效益評估」項目團隊揭示了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傳輸影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團隊通過對華北平原南部和華中地區設置的5個黑碳氣溶膠觀測站的同步在線觀測數據的研究表明:汙染天氣條件下,由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黑碳使得大氣中黑碳的質量濃度和吸收係數分別增加了26.4%-163%和18.2%-236%;南方城市來源於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濃度在逐漸降低,而在北方和郊區,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呈上升趨勢。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氣溶膠粒子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直接吸收或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又稱直接氣候效應)。第二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改變或影響雲的特性比如形狀,壽命,雲量等來間接影響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也稱間接氣候效應)。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氣溶膠粒子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直接吸收或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又稱直接氣候效應)。第二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改變或影響雲的特性比如形狀,壽命,雲量等來間接影響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也稱間接氣候效應)。
-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北京PM1.0來源取得新進展
城市地區有機和黑碳氣溶膠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全球變化、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焦點。
-
碳氣凝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針對這些挑戰,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學同帶領的氣凝膠團隊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宋文輝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閆立峰等合作,以平均直徑達到220納米的導電高分子(聚苯胺聚吡咯共聚物)空心球為前驅體,以氧化石墨烯為交聯劑,先後通過溶膠-凝膠工藝、超臨界流體萃取工藝、高溫熱處理工藝等關鍵步驟(圖1),成功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全碳氣凝膠,即石墨烯交聯的碳空心球氣凝膠
-
對流層氣溶膠三維立體結構研究取得進展
該成果系統報導了季風期亞洲對流層氣溶膠層及其立體和垂直結構。該研究的開展,在詳細了解亞洲對流層氣溶膠分布的基礎上,有助於深入研究對流層氣溶膠及沉降對青藏高原冰凍圈氣候和環境的潛在影響。氣溶膠光學性質的垂直分布特徵對於減少氣溶膠輻射強迫和氣候效應定量的不確定性至關重要。
-
踏雪尋「碳」:雪冰中黑碳的氣候效應
同時,黑碳能夠顯著吸收太陽輻射,導致近地表增溫,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氣候輻射強迫因子。大氣中的黑碳經由傳輸以及沉降等過程,可到達並沉積於偏遠地區的雪冰表面。相對於潔淨的雪表,較暗的黑碳可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雪表反照率降低。由於黑碳顯著的氣候反饋效應,黑碳對雪冰反照率以及雪冰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呢?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在線發表了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ark Thiemens團隊等的合作研究論文「Atmospheric sulfur isotopic anomalies recorded atMt. Everest across the Anthropocene」。
-
我國ICF黑腔動理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8.462)發表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慣性約束聚變(ICF)團隊關於ICF黒腔動理學效應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單連強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蔡洪波研究員和谷渝秋研究員。 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的實現必將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璀璨的明珠。
-
海洋三所研究成果提出極區氣候變化影響新認知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顏金培課題組在南大洋海冰消融對氣溶膠釋放與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高分辨氣溶膠走航觀測技術,首次完整研究了南大洋羅斯海區域海冰消融過程對海洋氣溶膠釋放的影響,揭示海冰消融會大幅提高海洋氣溶膠的釋放,從海冰覆蓋到消融,海洋氣溶膠的釋放量增加超過30%,海冰融化導致的氣溶膠釋放量增加,有利於減緩極區氣候變暖,為極區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提供了新的認知。 與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不同,氣溶膠是另一類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物質。
-
給地球加個罩子,就能緩解氣候變暖?
但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喬納森·普拉克特及其同事,近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表示,他們通過數據分析及對地球系統建模發現,向平流層注入氣溶膠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很可能好壞相抵,並不能緩解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構成的威脅。向平流層注入氣溶膠如何影響氣候變化?為了應對氣候變暖,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哪些地球工程? 用氣溶膠「擋」住太陽光?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是相互發生作用的,一方面,氣溶膠造成空氣汙染,而且還具有明顯的氣候效應和改變水圈循環的作用;另一方面,氣候變化也可加重和放大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兩者在科學問題上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應該採取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科學研究戰略。他告訴記者,大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是決定地球氣候狀態(如地面溫度)的驅動力。
-
【論文推薦】「兩湖盆地」秋季黑碳氣溶膠的分布及來源特徵
摘要:應用耦合了黑碳(Black Carbon,BC)區域源追蹤方法的中尺度天氣-化學模式(WRF-Chem),對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南湖北盆地(以下簡稱兩湖盆地)秋季(2015年10月)黑碳的分布、區域來源和日變化特徵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由於兩湖盆地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風場條件下,本地源和外來源對兩湖盆地BC的貢獻佔比變化較大。
-
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和物理學》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