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19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大氣中硫同位素異常或非質量分餾(mass-independent fractionation, MIF)來自兩種過程,即燃燒過程和平流層SO2的光解氧化過程。而其它硫酸鹽(如陸源礦物粉塵中硫酸鹽和對流層中產生的次生硫酸鹽)一般為硫同位素正常,即Δ33S=0。這種獨特的硫同位素指紋特徵被用於重建過去大型火山爆發或厄爾尼諾事件中大氣硫的來源及其化學過程的變化等。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在線發表了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ark Thiemens團隊等的合作研究論文「Atmospheric sulfur isotopic anomalies recorded atMt. Everest across the Anthropocene」。該研究通過對珠峰南坡海拔4750米的Gokyo湖泊沉積物中硫同位素組成的分析,重建過去200年珠峰地區硫循環歷史(圖. 1)。研究發現,在20世紀隨著湖芯中硫含量的增加,硫同位素組成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結合其它元素的變化特徵,揭示出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主要是由粉塵來源的氣溶膠增加和氣候變暖相關的地表風化剝蝕加強所致,特別是Δ33S未出現異常。20世紀硫的地殼物質來源的超過了其他來源,如平流層中光解氧化來源或燃燒排放(人類排放和自然生物質燃燒)。該研究揭示的硫循環特徵有助於認識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氣候和生態敏感區的環境變化特徵。此外,該研究發現19世紀獨特的Δ33S-δ34S組成特徵與地質時期的古太古代(36-32 億年前)地層中重晶石的記錄十分相似,由於19世紀時全球有大範圍的生物質燃燒,該研究為深入認識大氣中硫的光化學/熱反應以及火山噴發對地球早期硫循環具有很大啟示。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3075和41721091)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06/12/1801935115


圖.1 珠峰Gokyo湖芯重建的過去200年Δ33S、δ34S和硫含量及通量變化歷史


文章連結詳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
  •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8848.86米 珠峰新高程
    收集珠峰及鄰近地區100多萬平方公裡的最新地形數據1.44億條珠峰高程即珠峰海拔高,是峰頂到「大地水準面」的距離。地球表面地形起伏巨大,科學家們假設靜止的海水面向大陸延伸,把地球包裹起來形成「大地水準面」。然而,大地水準面無法直接測量,需要根據珠峰地區現勢性強、解析度高、數量龐大的重力數據、水準數據、地形數據和衛星定位數據綜合計算得到。
  • 《珠峰測量——中國科技「定義」世界新高度》科普活動舉辦
    《珠峰測量——中國科技「定義」世界新高度》科普活動舉辦 2020-06-19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定義」世界新高度》訪談類科普直播節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徐義剛,2020珠峰測量雪深雷達南方GNSS模塊集成技術負責人、南方測繪集團南方衛星導航副總工程師丁永祥為觀眾科普珠峰測量,廣州市天河區車陂小學等中小學校觀看直播。
  • 珠峰「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
    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自然資源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與副研究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揭秘1為何重測珠峰「身高」?
  • 遠眺珠峰測高:珠峰高度 八月公布
    測量·精度  精度提高到0.25米左右  「由於惡劣天氣一再推遲的峰頂測量終於成功進行,這標誌著測量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現場總指揮張燕平告訴記者,「新儀器設備的啟用和多種測量手段的配合使用,將使測量精度從1975年的0.35米提高到0.25米左右。」
  • 基礎研究|我區新型磁相變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Guillou和伊博樂課題組與法國卡昂大學、美國埃姆斯國家實驗室、包頭師範學院聯合在國際知名物理學術期刊《物理評論材料》(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Yb2In和Eu2-xYbxIn合金的晶體結構和物理性能」(Cryst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Yb2In and Eu2-xYbxIn alloys)的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在新型磁相變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揭秘丨珠峰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的?又是怎麼算的?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與專家成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
  • 我市梨資源調查及性狀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水市果樹研究所承擔的市列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天水梨資源調查及性狀評價研究」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標誌著天水果樹品種又增添一項新成果。為了摸清原產天水梨種質資源在天水及周邊的保存現狀、分布範圍,更好保存當地梨資源,選育出適宜天水發展的梨優良品種和砧木。
  • 中國尼泊爾官宣珠峰"新身高" 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與專家成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釋疑一:珠峰高程怎麼測?
  • 2005年珠峰地區綜合科考人員、科考內容和目標
    ,秦翔,楊新國,張鐿鋰,王兆鋒,高輝,黃榮福,丁林,陸詩闊,杜愛民,王光傑  四、 科考內容  1.珠峰地區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觀測研究:珠峰地區地面與近地層大氣以及地面大氣與自由對流層交換過程研究;珠峰地區區域地表參數與地表能量通量研究;珠峰高海拔大氣溫室氣體監測;雪冰及大氣氣溶膠化學特徵研究。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