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 |
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康世昌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ark Thiemens團隊合作,揭示出珠峰地區近百年來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主要是由粉塵來源的氣溶膠增加和氣候變暖相關的地表風化剝蝕加強所致。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給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
該研究通過對珠峰南坡海拔4750米的Gokyo湖泊沉積物中硫同位素組成的分析,重建過去200年珠峰地區硫循環歷史。研究發現,在20世紀隨著湖芯中硫含量的增加,硫同位素組成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結合其他元素的變化特徵,揭示出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主要是由粉塵來源的氣溶膠增加和氣候變暖相關的地表風化剝蝕加強所致。20世紀,硫的地殼物質來源超過了其他來源,如平流層中光解氧化來源或燃燒排放。該研究揭示的硫循環特徵,有助於認識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氣候和生態敏感區的環境變化特徵。
同時,該研究發現19世紀獨特的硫同位素組成特徵與地質時期的古太古代(36億~32 億年前)地層中重晶石的記錄十分相似。由於19世紀時全球有大範圍的生物質燃燒,該研究為深入認識大氣中硫的光化學/熱反應以及火山噴發對地球早期硫循環影響具有很大啟示。
《中國科學報》 (2018-07-0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