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2020-11-27 科學網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
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康世昌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ark Thiemens團隊合作,揭示出珠峰地區近百年來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主要是由粉塵來源的氣溶膠增加和氣候變暖相關的地表風化剝蝕加強所致。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給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

該研究通過對珠峰南坡海拔4750米的Gokyo湖泊沉積物中硫同位素組成的分析,重建過去200年珠峰地區硫循環歷史。研究發現,在20世紀隨著湖芯中硫含量的增加,硫同位素組成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結合其他元素的變化特徵,揭示出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主要是由粉塵來源的氣溶膠增加和氣候變暖相關的地表風化剝蝕加強所致。20世紀,硫的地殼物質來源超過了其他來源,如平流層中光解氧化來源或燃燒排放。該研究揭示的硫循環特徵,有助於認識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氣候和生態敏感區的環境變化特徵。

同時,該研究發現19世紀獨特的硫同位素組成特徵與地質時期的古太古代(36億~32 億年前)地層中重晶石的記錄十分相似。由於19世紀時全球有大範圍的生物質燃燒,該研究為深入認識大氣中硫的光化學/熱反應以及火山噴發對地球早期硫循環影響具有很大啟示。

《中國科學報》 (2018-07-02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這種獨特的硫同位素指紋特徵被用於重建過去大型火山爆發或厄爾尼諾事件中大氣硫的來源及其化學過程的變化等。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日前出版的《科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R。 Rave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其中,反氣旋帽(海山上方類似「帽子」的反氣旋環流結構)是最顯著的動力響應之一,大量基於錐形海山的數值模擬研究已揭示其經典模型,但其是否適用於近年廣受關注的深海平頂海山還不得而知。 研究人員利用持續3年的多套潛標觀測資料,揭示了覆蓋採薇平頂海山的深海反氣旋帽三維結構,發現反氣旋環流結構在山頂、斜坡及山腳有顯著差異。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明耀團隊揭示了SLC7A11/穀胱甘肽代謝軸在KRAS突變肺腺癌生長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機制,以及小分子藥物幹預該代謝軸可以有效減緩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生態修復團隊首次揭示了銅在速生樹種杞柳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另外中華白海豚存在群體遺傳多樣性低、有效種群規模小,有效種群大小持續下降的特徵,提示中華白海豚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亟需加強保護。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他們對基因組中常見的寄生性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因子)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轉座子的兩種依賴宿主基因轉錄的基因組整合策略。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論文第一作者張新巖介紹,轉座子是基因組中的「自私」元件,也是基因組複雜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座子拷貝數的增加會導致基因組大小、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的增加。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科學家揭示海洋水層界面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新聞—科學網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群署聯合英國三所高校的研究人員,在海洋水層界面的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上取得新進展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張銳團隊揭示mRNA m5C的序列結構特徵和動態變化規律—新聞—科學網
  • 上海交大醫學院揭示血小板產生新的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等首次揭示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在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並提示靶向AGK與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的相互作用既可以用於治療血小板減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