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2020-11-27 科學網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首次揭示了中國北方乾旱和半乾旱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的影響機制,提出乾旱指數達0.91時為該區域硫循環的分界值,在此分界兩側硫循環具有不同的影響機制。這為生物地球化學元素循環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生物地球化學》。

硫元素在植物生長發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權衡關係勢必會發生變化,影響土壤硫分布格局及其與碳、氮的關係,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研究人員依託我國北方草地樣帶調查,通過國際合作研究,重點分析氣候變化對土壤硫元素分布格局及其與碳、氮關係的影響,並著力闡明其內在過程與機制。他們發現,在乾旱度指數等於0.91時,土壤有效硫空間格局及其與碳、氮關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較溼潤地區(乾旱指數小於0.91),隨著乾旱度指數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逐漸降低,土壤有效硫含量與碳、氮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係。在較乾旱地區(乾旱指數大於0.91),隨著乾旱指數的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反而升高,土壤有效硫含量與碳、氮含量失去相關關係。

《中國科學報》 (2016-04-1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研進展丨極端乾旱下物種異步性是維持草原生產力穩定的重要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草地生態遙感團隊揭示了極端乾旱對中國北方草原地上初級生產力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其中,中國北方草地總面積約 3×108 hm,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 13 個省份,涵蓋了中國 11 個重點牧區。我國北方草地以內蒙古高原呈連續分布的溫性草原為主體,構成了歐亞大陸草原的東翼。根據中國草地分類系統,我國天然草地劃分為 18 個大類。
  • 科學網—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日前出版的《科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R。 Rave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草原:我國面積最大陸地生態系統
    我國草原類型多、分布廣,北方有草原草甸,南方有草山草坡,總面積均大於森林、溼地和農田面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生態脆弱地區,是乾旱半乾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區的主要植被,與森林共同構成了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在線發表了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ark Thiemens團隊等的合作研究論文「Atmospheric sulfur isotopic anomalies recorded atMt. Everest across the Anthropocene」。
  • 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各要素,既有各自內在的結構、功能和變化規律,又與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響。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任何一個環節的動作,都會影響到其他環節,乃至影響生態系統全局。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佔9.7%,重度脆弱區域佔19.8%。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草原生態安全,我們重新認識你
    草原類型多、分布廣,從東到西綿延4500餘公裡,覆蓋著2/5的國土面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佔全球草原面積的12%。草原生態的破壞,危害的不僅僅是這一空間的局部利益,而是形成對鄰近地區和更遠地區的擴散和遷移。
  • 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秋收」算起「生態帳」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1日電(記者任軍川 於嘉 彭源)又到一年秋草黃。眼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正忙著秋收。他們打草、捆草、拉草,為牲畜越冬做儲備。
  • 新疆:中天山草原生態監測有了「氣象眼」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志宏報導 8月26日,由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在烏魯木齊西白楊溝牧業氣象試驗站建立的中天山草原生態氣象監測野外基地通過專家驗收,全面投入觀測,將為草畜平衡有序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各要素,既有各自內在的結構、功能和變化規律,又與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響。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任何一個環節的動作,都會影響到其他環節,乃至影響生態系統全局。  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佔9.7%,重度脆弱區域佔19.8%。
  • 草原狼的生態困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通訊員 餘亞慶 華正新 李新泉 孟慶娜 青格勒圖  狼曾被認為是草原風向標,狼襲擊家畜事件多說明野生動物少、生態系統差,狼災少則說明它們食物充沛。如今在很多地區,狼的生態功能已經喪失。
  • 習近平心系內蒙古草原兒女:談生態 話脫貧
    「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紮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習近平始終牽掛著內蒙古2500多萬草原兒女,兩次參加審議,提出了許多希望和要求。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我國的草原不僅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資源,而且也是廣大牧民群眾進行生產生活、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地。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治理範圍。近年來,我國通過退耕還林還草、沙漠綜合治理等辦法,使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由於草原廣布於西北地區,生態基礎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形成沙化加劇、沙漠石化等危機,從而對國家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 瓊西「薩瓦那」:獨特的熱帶稀樹灌叢草原生態系統
    究其原因,相互作用、此消彼長的東亞季風、南亞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季風共同塑造了瓊西的熱帶稀樹草原。《季風氣候對亞洲熱帶植物分布格局與適應進化的影響》這項研究中提出,海南的稀樹草原是在「雨影效應」「焚風效應」「喀斯特效應」三大效應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冬春季節,極地大陸氣團與海洋氣團交鋒,給海南島東部帶來了難得的旱季降水。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不同模型對乾旱導致的碳循環變化模擬結果差異很大, 顯示目前學術界對生態系統碳循環響應乾旱機制的認知有限, 尤其是乾旱對熱帶植被生長的影響機制仍存在較大爭議.Delpierre等(2009)利用歐洲碳通量觀測網數據分析了2007年異常暖春對碳循環的影響, 發現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暖春事件都導致生產力和呼吸增加, 而且生產力的增加量高於呼吸的增加量, 從而有利於春季碳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