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 |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首次揭示了中國北方乾旱和半乾旱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的影響機制,提出乾旱指數達0.91時為該區域硫循環的分界值,在此分界兩側硫循環具有不同的影響機制。這為生物地球化學元素循環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生物地球化學》。
硫元素在植物生長發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權衡關係勢必會發生變化,影響土壤硫分布格局及其與碳、氮的關係,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研究人員依託我國北方草地樣帶調查,通過國際合作研究,重點分析氣候變化對土壤硫元素分布格局及其與碳、氮關係的影響,並著力闡明其內在過程與機制。他們發現,在乾旱度指數等於0.91時,土壤有效硫空間格局及其與碳、氮關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較溼潤地區(乾旱指數小於0.91),隨著乾旱度指數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逐漸降低,土壤有效硫含量與碳、氮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係。在較乾旱地區(乾旱指數大於0.91),隨著乾旱指數的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反而升高,土壤有效硫含量與碳、氮含量失去相關關係。
《中國科學報》 (2016-04-19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