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2021-01-07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R. Rave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揭示了海洋沉積顆粒物中微生物硫酸鹽的還原和有機硫的形成。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東熱帶太平洋北部的缺氧區沉沒顆粒內存在「神秘的」微生物硫酸鹽還原,並且某些微生物產生的硫化物會迅速反應形成有機酸並可抵抗酸水解。發生在顆粒物中的硫化作用可以增強缺氧地帶水下沉積物中碳的保留,並形成缺氧區擴張和大氣CO2之間的穩定反饋。

類似的機制可能有助於解釋在地球形成過程中,與海洋缺氧有關許多有機碳保存的極端情況。

據介紹,氣候變化推動海洋缺氧地帶的擴大,這可能會改變全球碳、硫、氮和微量金屬循環。 但是,當前人們對缺氧如何影響有機碳循環和沉積的理解有限。

附:英文原文

Title: 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 and organic sulfur formation in sinking marine particles

Author: M. R. Raven, R. G. Keil, S. M. Webb

Issue&Volume: 2020/12/17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is driving an expansion of marine Oxygen Deficient Zones, which may alter the global cycles of carbon, sulfur, nitrogen, and trace metals. Currently, however, we lack a full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how oxygen deficiency affects organic carbon cycling and burial. Here, we show that 『cryptic』 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 occurs within sinking particles from the Eastern Tropical North Pacific Oxygen Deficient Zone, and that some microbially-produced sulfide reacts rapidly to form organic S that is resistant to acid hydrolysis. Particle-hosted sulfurization could enhance carbon preservation in sediments underlying O2-deficient water columns and serve as a stabilizing feedback between expanding anoxic zones and atmospheric CO2. A similar mechanism may help explain more extreme instances of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 associated with marine anoxia in Earth history.

DOI: 10.1126/science.abc603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16/science.abc6035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日前出版的《科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R。 Rave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
  • 科學網—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
  • 沉積物和海洋中氧化還原的雙穩態
    沉積物和海洋中氧化還原的雙穩態1 現代海洋普遍是含氧的,缺氧僅限海洋的氧最小帶(OMZ)和少數黑海那樣的局限盆地。而前寒武紀和顯生宙早期海洋內部普遍被認為是缺氧2(圖1)。
  • 科學家揭示珠江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來源—新聞—科學網
    河流輸送到海洋的溶解無機碳和有機碳受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的影響。
  •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微生物還原Sb(V)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環境中Sb的形態轉化,有利於揭示Sb的環境地球化學循環規律和環境風險。理論上來說,Sb(V)和Sb(III)各自穩定存在於好氧和厭氧環境中。但是,在自然環境中,Sb(V)和Sb(III)也分別能在缺氧和有氧的環境中被檢出。近來研究表明,由微生物驅動的Sb(V)-Sb(III)轉換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 2017,2:e17009)之後,在海洋細菌驅動硫循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標誌性成果。Microbiome,2019,7:47)和馬裡亞納海溝深層水體關鍵氮循環參與者及生產者的代謝及適應機制(Zhong et al. Microbiome,2020,8:78)後,研究團隊在深淵海溝生命過程方面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張曉華教授是該項成果的通訊作者,英國東英吉利大學Jonathan D. Todd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缺氧!海洋的「死亡地帶」正急劇擴大
    圖據路透社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隨著海水溫度變暖以及海平面升高,一種被稱為「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OMZ)的「海洋死亡地帶」的數量正不斷增加,從50年前的45處增加到如今的700處,危及數十億海洋生物的生存。
  • 海洋中存在什麼有機物?反應比我們想像得更快地掩埋海洋中的碳
    時間尺度的這種變化可能對科學家如何理解地球氣候的過去和未來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大約9400萬年前,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保存了異常多的有機物質。這種有機碳在約五十萬的埋藏多年拉動型的CO,大量2出來的氣息和對地球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對珠峰南坡海拔4750米的Gokyo湖泊沉積物中硫同位素組成的分析,重建過去200年珠峰地區硫循環歷史(圖. 1)。研究發現,在20世紀隨著湖芯中硫含量的增加,硫同位素組成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結合其它元素的變化特徵,揭示出硫同位素組成的變化主要是由粉塵來源的氣溶膠增加和氣候變暖相關的地表風化剝蝕加強所致,特別是Δ33S未出現異常。
  • 科學網—揭示藍藻光合固碳關鍵酶的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周鋒:從山的那頭來 關心海洋缺氧的秘密
    周鋒目前是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並擔任國家自然資源部長三角海洋生態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首席科學家。周鋒和他團隊主要研究的課題是我國長江入海口生態系統動力學,尤其關注海洋的缺氧問題。氧氣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與部分公眾的一些認知不同,森林植物所進行的光合作用,並不足以維持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平衡,海洋才是地球上氧氣的主要來源。
  • 周鋒:從山的那頭來 關心海洋缺氧的秘密
    周鋒目前是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並擔任國家自然資源部長三角海洋生態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首席科學家。周鋒和他團隊主要研究的課題是我國長江入海口生態系統動力學,尤其關注海洋的缺氧問題。氧氣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印度洋深處的「死亡地帶」是什麼?中國科學家深究千米,尋找答案
    而海洋這片天地,至今仍然讓無數的科學家前僕後繼的前往研究。但是在大海中,卻有著一個未解的謎團,就是大海中的「死亡地帶」。很多人並不知道,海洋裡的「死亡地帶」是什麼,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我們呼吸的氧氣說起。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水裡的生物同樣需要氧氣,只不過它們使用腮來呼吸。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逼近揭示碳物質起源機制,日本東京大學宣布科研新成果
    同時發現C2可以是富勒烯和碳納米管等納米碳的起源。這將為碳材料研究開闢新的道路。C2是已知存在於宇宙空間和蠟燭藍色火焰中的簡單分子,但在發現一個世紀即將過去的今天,它的基本性質仍然不太清楚。納米碳源於對星際物質的研究,此次成果可能會逼近揭示碳化合物在宇宙中的起源。另外,由於碳具有4根化學鍵,C2應該具有四重結合鍵,但實驗化學家只觀測到了雙鍵或三重鍵。但是,近年來,理論化學家提出在分子能量非常低的狀態下具有四重鍵,兩者的見解針鋒相對。
  • 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原標題: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如今,赤潮和海洋缺氧已經成為破壞沿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主要原因。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17日宣布,建立12個總額近210萬美元的新研究資助項目,從各地尋求解決有毒藻華(赤潮)和海洋缺氧的方案。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團隊在內的中外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的持續努力,該生物事件過程的細節正不斷被揭示。 與此同時,基於各種地質學和地球化學證據,包括天體撞擊、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大洋缺氧、海洋酸化、極端氣候變暖和快速的大陸風化等諸多可能導致此次重大生物事件的環境背景機制也陸續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