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海洋生物因「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擴大而死亡。圖據路透社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隨著海水溫度變暖以及海平面升高,一種被稱為「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OMZ)的「海洋死亡地帶」的數量正不斷增加,從50年前的45處增加到如今的700處,危及數十億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洋死亡地帶」擴大到700處
「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OMZ)通常指大洋水體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層, 一般在水深200~1000米之間, 其形成主要與厭氧細菌降解有機物導致的溶解氧消耗有關。其分布主要區域包括東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等海域。
據《新聞周刊》報導,2015年1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曾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稱「北美太平洋沿岸的OMZ正在不斷擴大」。今年12月上旬,全球保育權威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會議上發表了一份關於OMZ嚴峻形勢的研究報告。
IUCN的這份報告指出,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導致海水的溶氧量急劇下降,從1969年到2010年間減少了約2%,依此速率預估全球海洋將在2100年之前逸散3%至4%的含氧量。
同時,全球的OMZ數量急劇增長。1969年全球僅有45處OMZ,到2019年一共增加到了700處,在50年裡增長了近15倍。此外,全球無氧水體的數量也增加了3倍。
IUCN代理總幹事艾吉拉表示,海水溶氧量下降與海水溫度上升打亂了海洋生態圈的微妙平衡,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氣候變遷破壞的規模正日益擴大,「影響範圍擴及數十億海洋生物」。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薩賓·倫克爾博士等人的研究小組曾在阿拉伯海(全世界最大的OMZ)海底提取沉澱物進行了同位素測定,並於2019年12月6日把研究論文發表在了《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期刊上。
化肥汙染有顯著影響
IUCN海洋科學高級顧問拉佛雷指出,海洋生態圈已受到「海洋酸化」及海溫上升的威脅,海水溶氧量降低正在讓情況變得更糟,「為了阻止低氧和無氧水體的範圍擴散,我們必須果斷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及化學肥料汙染」。報告發現,施用過量化肥造成的「水體優養化」,使得海岸周邊藻華暴發,對近海的海水溶氧量有顯著影響。
聯合國轄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受到人為排放的影響,當前海洋酸度,已較前工業時期高出26%。除海洋酸化、海溫上升、海水溶氧量下降,海洋生物也正面臨過度捕撈、塑料汙染等生態威脅。
IUCN發布的這個報告顯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正造成物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人類活動使得高達一百萬的物種瀕危。
紅星新聞記者 蔣伊晉 羅天 綜合編譯報導
編輯 張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