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從原本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到今天的科技時代,人們已經能夠自己創造出各種勞動用具,甚至學會了改變自然。
人類是自然創造出的藝術品,他們能夠改變自然但是無法控制自然,在從依從自然到改變自然的這一過程中,人類從自然的身上獲取了無數資源,但是卻沒有及時地回饋給自然,甚至還傷害自然,因此破壞了自然的平衡。
在陸地上,一些生物因為偷獵而瀕臨滅絕;在氣候中,因為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氣候正在變暖。而地球是一個精密的運轉系統,它的每一個部分就像一個個緊密連接的齒輪,任何一點微小的變化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除了導致全球變暖以外,還導致海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因此也出現了人們所說的「海洋死亡地帶」。
這個死亡地帶指的不是像百慕達那樣讓人離奇失蹤的神秘地帶,而是關乎人類以及地球生物生死存亡的海水缺氧區域。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水的化學式是H2O,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水的本身是含有氧氣的,而天然靈性的大自然也讓海水學會了資助調控其中的氧氣含量以達到一個適合海洋生物生存的穩定值。
海水中的氧氣自有其固有的循環模式,它們會被自動吸收和分散,但是一旦溫度升高,這個有機的自行調控系統也會開始失靈出現故障——海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出現了問題,氧氣難以吸收,能夠被吸收的部分氧氣也難以被分散到海水的各個區域,於是就出現了缺氧區域,這就像人類萎縮的一塊肌肉,失去了其原本的機能。
海洋缺氧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氣,如果沒有氧氣,就會窒息死亡。如果海洋某個區域的氧氣緩慢減少,那麼首先出現問題的就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種群——魚類。
對於其他生物例如魚鷹來說,魚類死亡或減少就會導致它們的食物減少,那麼魚鷹的數量也會跟著減少,於是就又從魚鷹開始繼續產生像多米諾骨牌倒塌那樣的連鎖反應,一個接一個的物種跟著一起減少。
在海洋含氧量減少的同時,如果一些有營養物質的汙染物流入沿海,在這種低氧又富有營養的環境中就容易出現汙染的標誌物——藻類物質。藻類物質的氧氣利用率十分高,除了利用氧氣以外,它們還會分解海洋中的有機物質繼續增加自己的耗氧量,於是加快了海水中含氧量的降低速度,與此同時,厭氧細菌也會由於低氧環境而活躍起來,進而淡水資源也可能受到汙染。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要減緩海洋死亡地帶的出現,除了節約能源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外,我們還需要做的就是處理好我們生活中含有營養物質的汙水,減少藻類的生長,這樣海水中的氧氣才能夠得到保護。關於減緩海洋死亡地帶的增長你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和建議?歡迎到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