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出現無氧海域,海底所有生物無一生還,如今該海域正在擴大

2020-12-06 奇點先驅

在阿拉伯海地區有一個海域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在這片海域內沒有任何存活的生物,就連海草珊瑚等都已死亡,整個海域都是死氣沉沉的模樣,儼然變成一片「死海」。而且這片海域的面積巨大,超過1km,目前受影響的海洋面積還有擴大的趨勢。

國際海洋研究組織經過對該海域的檢測後發現,這篇海域之所以沒有生物生存,是因為海底缺少氧氣,基本是無氧狀態,與普通海域相比,阿拉伯海的這1km區域是普通海域氧氣含量的不到10%,這無法滿足海洋生物在海底所需的氧氣量,因此科學家估計大部分生物都逃離了這一區域或者在這一區域中死亡。

海洋的無氧狀態在國際上稱作「最低氧區」,是200-800米深海洋中存在的一種異常現象,目前形成這一現象的具體原因還是未知,但估測是由於全球變暖和人類對海洋的汙染引起的,海藻等微生物在海洋大量繁殖也有可能造成海洋缺氧。

目前還需要科學家對全球各最低氧區採樣檢測才能確實具體原因,如今可以肯定的是,最低氧區在全球海洋的比例正在不斷擴大,有報導稱,海洋無氧化是一場「無聲的災難」,在看似平靜的海平面下,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災難,不似地震還招般來勢洶洶,而且在悄無聲息中致人類於死地。

人類文明依海洋而生。因此對人類而言,海洋最低氧區的面積擴大無疑是一場滅絕性的災難。除了令所有海洋生物都面臨滅絕危機之外,對人類的海洋產業更是毀滅性的打擊。對地球而言,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令全球變暖的速度加快。海洋正在不斷失去氧氣,人類也將失去生存的機會。

當務之急則是減緩最低氧區的蔓延。由於地球上部分海域的政治界限劃分不太明確,導致科學家們在收集數據時有障礙。人類能夠做的就是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汙染,向海洋排放肥料或者汙水都會導致溫暖的海洋含氧量降低,因此不能向河流海洋等排放汙染水源,拯救人類家園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了。

相關焦點

  • 北冰洋浮冰融化,全新海域或將誕生
    這會給該地區所有的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片全新海洋或將隨之誕生。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地球版圖的最北端——北冰洋——切切實實地發生了。該地區的衛星圖像證實,白色的北冰洋浮冰逐年被藍色大海所取代。而單單這一極端現象就足以體現全球氣候變暖的猛烈之勢。
  • 青島海域有一支「海底小縱隊」
    《海底小縱隊》是一部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動畫片,他們是一群活躍在海底的小小冒險家,在隊長的帶領下,發揮特殊本領,克服險境,探索海洋奧秘,發現未知生物。現實生活中,也有一支這樣的「海底小縱隊」,他們就是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的調查人員,他們的工作就包括下潛青島周邊海域,調查海洋生物。
  • 法國政府宣布在印度洋馬約特島海域發現一座新生成的海底火山
    ,而且該火山目前還在不斷增長。法國地質部門稱這座海底火山於2018年夏季或者秋季在印度洋西南部莫三比克海峽北部馬約特島以東約50千米海域形成,這座火山位於約3500米的深海,估計海底海拔高度為800米左右,火山的底座直徑為4至5千米【相當於中國北京二環面積大小的火山體】,這座火山在海底噴發產生的羽流高度2千米並未到達海面,研究指出該區域的地震活動可以解釋為巖石圈變形,這一系列的地震活動和海底火山的形成可能和東非大裂谷系統的活動有著一定的聯繫
  • 英海域發現奇特海洋生物:一碰就發光的海筆
    美麗的無脊椎動物海筆,如此命名是因為其外形類似於一個作家的羽毛筆,也像一棵聖誕樹。海筆是由許多稱為水螅蟲的小動物群居而形成的。海筆的下半部分固定在泥沙中,上半部分生有許多水螅蟲。一碰觸它就會發出磷光。  其它的發現包括外形似無眼無明確頭部的身體細長的文昌魚。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由無脊椎到脊椎的過渡——脊索動物在海洋裡出現,這就是文昌魚。
  • 世界上最透明的海域,能見度深達72米,海底一切盡收眼底
    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懷有敬畏和恐懼的心理,而大海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幽深可怖的,但如果來到這片世界上最透明的海域,巨浪翻騰的大海也會變得溫柔起來,這裡的海水能見度深達72米,海底一切盡收眼底。在北大西洋靠近北美大陸的區域內有一片馬尾藻海,這片海域約有2000海裡長,1000海裡寬,其特徵就有這裡的海水清澈透明,由於遠離江河河口,很少有浮遊生物侵入這片海域,而且這裡風平浪靜,受洋流影響很小,因此各水層的海水之間不會混合到一起,最後也就讓它的水質清澈無比,其透明度達到了66.5米,而其中個別海區能見度深達72米,人們甚至能從海面上看到海底的各種事物,這片海洋對於人們來說自然也就不那麼神秘了
  • 科學網—南極海域出現大面積海藻爆發
    這是上周五拍攝的一張圖片,展示了南極附近海域出現的這一巨型海藻爆發的海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狂風將南極埃默裡冰架上的積雪吹入海中融化,釋放出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這裡的海藻,從而導致這次爆發事件 北京時間 萊瑟博士利用美國宇航局「大地」衛星上搭載的Modis設備已經拍攝到這片海藻爆發區域的數張圖像,這顆衛星運行於距離地面約650公裡的地球軌道上。他說這片巨大的綠色區域中看起來主要是棕囊藻。這些海藻正在為南極磷蝦和其它浮遊生物提供一頓豐盛的大餐。而一些大型海洋動物也將被吸引過來捕捉磷蝦。
  • 海底的天然「美麗綠洲」它在淺海海域幾乎無處不在!
    在我國海南島三亞市鹿回頭半島沿岸,東西湄洲灣、亞龍灣海域的水下,生長著大片美麗的珊瑚,其中造礁珊瑚達80多種。當你潛入海底,注視這些五光十色的珊瑚時,是否在想:外形像極了分叉的樹枝、花朵的珊瑚是一種植物嗎?它和珊瑚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因果關係?
  • 世界上令人感到恐怖的3個海域,看完讓人後背發涼!
    自古以來,誤入這片「綠色海洋」的船隻幾乎無一能「完璧歸趙」,在帆船時代,不知有多少船隻,因為誤入這片奇特的海域,就被馬尾藻死死的纏住,船上的人因淡水和食品用盡而無一生還,於是人們把這片海域稱為「海洋的墳地。」
  • 世界上8個最恐怖的海域
    世界上有八個最恐怖的海域而且他們每個都有個恐怖的傳說哦!他們是大藍洞、澎湖、海王星紀念礁、馬尾藻海、好望角、馬裡亞納海溝、海底金字塔、百慕達三角。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吧!海王星紀念礁馬尾藻海,是大西洋中一個特殊水域,又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海域,它被稱為「海上荒漠」,這片海域幾乎捕撈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魚類
  • 地球上的無風帶在什麼位置,這樣的海域是怎麼產生的?
    在我們自以為特別熟悉的這個地球上,就存在著所謂的「無風帶」,它們所在的緯度帶一般只有小風或靜風。比如,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的區域,以及位於海洋上舉世聞名的馬緯度無風帶。這樣的區域都具有一些共有的典型特徵,不僅很少會出現風,而且還很少有小雨和雲層出現。人類在18世紀之前,所有的航海活動都需要依靠風力乘帆船來實現海洋上的航行。
  • 海底真面目終於被揭開,原來地球早已苦不堪言,人類該停手了
    海底真面目終於被揭開,原來地球早已苦不堪言,人類該停手了!自人類問世以來,對未知領域一直保持一顆好奇心和求知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已實現飛天遁地的夢想,對宇宙了解的越來越多,對海洋的了解微乎甚微,所以人類一直都存著敬畏之心。海洋浩瀚無垠,在眾人的眼中,大海是何其的神秘,為了揭開海洋中的秘密,人類對大海深處的探秘也蠢蠢欲動。
  • 奇醜無比的「無臉魚」,只在澳大利亞海域才有,屬於深海魚!
    澳大利亞現無臉魚,這條魚無眼無鼻,科學家認定其為新物種。當地時間2017年5月31日,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和聯邦科學與研究組織一艘考察船在該國東岸水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深海探索,發現了一條奇特的「無臉」魚,這條魚無眼無鼻,科學家認定其為新物種。
  • 為何解放軍一再停留臺灣西南海域?
    運-8同時是一架反潛機與偵察機,可在東海南海等海域實現全面覆蓋,同時可為西太平洋提供警戒和保護。運-9(高新八號)則是運-8的升級版,它是電子情報飛機,但也兼具反潛、電子戰、情報搜集等任務。兩者之一若出現在臺灣西南海域,表示該海域必然有潛艇出沒,而且是中、美、日、澳、越南、甚至於是印度的潛艇。
  • 魔鬼海域——百慕達三角之謎
    壁上的掛鍾正常地走動,縫紉機臺板上還放著裝著機油的小瓶子。這一切除了說明這艘船沒有遇到風浪之外,絲毫不能解釋它的主人為何棄船而去。1944年,古巴籍的貨船「魯比康」號在同一海域同樣出現人去船空的奇案。當人們登上這艘漂浮不定的船時,只有一隻狗孤獨地躺在甲板上。
  • 臺灣展開「東沙海域擴大威力掃蕩」 扣大陸20名船員-東沙海域 蝶魚...
    原標題:臺灣展開「東沙海域擴大威力掃蕩」 扣大陸20名船員圖片說明:據報導,包括船員和船長在內的19人於本周早些時候在南海的東沙群島海域附近被扣。他們所有人都已被帶到臺灣高雄市檢察院。  據臺灣「中央社」23日報導,臺灣高雄地檢署與高雄第五海巡隊聯手執行「東沙海域擴大威力掃蕩」專案,逮捕「非法侵入」東沙的大陸漁民20人,並首度扣押一艘漁船押解至高雄港。
  • 印尼海域發現奇特新種鯊魚:可用鰭在海底行走
    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現的一種奇特新種鯊魚,被命名為「hemiscyllium halmahera」。這種鯊魚能夠利用魚鰭在海底「行走」,搜尋獵物 這種鯊魚對人類無害,身長可達到27英寸(約合70釐米),夜晚時在海床上搜尋小魚和無脊椎動物 珊瑚礁生態學家和海洋保護主義者馬克-厄德曼拍攝了「行走鯊」覓食的視頻。
  • 瑞典調查發現波羅的海海底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1月2日電(記者吳平)瑞典國家氣象與水文研究所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波羅的海海底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不少海域海底的含氧量非常低,一些海域海底已成為無氧的「死亡海底」。據瑞典《哥德堡郵報》2日報導,從1960年起,瑞典國家氣象與水文研究所每年都要在位于波羅的海南部的哥得蘭盆地調查海底含氧情況,該盆地佔據波羅的海南部海底大部分面積。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哥得蘭盆地西部、東部和北部,26%的海底區域已成為無氧的「死亡海底」,此外還有46%的海底區域嚴重缺氧。該機構研究人員表示,一些研究顯示,波羅的海北部海域海底的含氧量也很低。
  • 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域,透明度竟高達72米,號稱「有來無回」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面,海洋佔據了很大的一片位置,儘管到了現如今海洋對於我們來說依舊十分的神秘,在大海上面還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危險,就有這麼一片十分危險的海域,透明度竟然高達了70米左右,這片海域被人們稱之為馬尾藻海!
  • 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鹿鳴平頂海山、太白海脊、蘇軾海丘、鄭和海嶺……在廣闊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正在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最新出版的《中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名錄(2016)》顯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共命名了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這些命名不僅具備國際組織所要求的標準化「通名」,更有取自《詩經》、歷史人名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專名」,成為留在大洋深處的中國印記。
  • 日媒稱中日打響海底地形"命名戰":涉及敏感海域
    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導 日媒稱,中國政府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周邊等地進行海底地形調查,2016年向國際航道測量組織的下屬組織積極提交了以漢語命名的海底地名申請。中國不僅在海上擴大海洋權益,同時還加快了在海底的爭奪。